邵建中 李青松 張興芳 陸 龍 劉 亮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約占婦女惡性腫瘤的50%以上。目前,診斷性刮宮是確定EC病理類型和分級的主要手段。研究表明,此方法存在盲目、有創(chuàng)、取樣有限等缺點,并具有一定的腫瘤播散風險。隨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的發(fā)展,MRI在診斷、鑒別EC和子宮良性病變越來越具有優(yōu)勢,尤其是MRI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其能反映組織內水分子擴散運動,并可通過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定量評估其運動受限程度,越來越受到臨床醫(yī)師的關注。研究發(fā)現,ADC值易受多種因素如個體差異和MRI參數設置的干擾,故有學者提出采用相對ADC值即表觀擴散系數比值(ratio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rADC)的概念對ADC參數進行標準化。rADC在鑒別子宮良惡性疾病具有重要價值,但目前關于其與EC病理分級的相關性研究及ADC值和rADC聯合診斷EC的研究仍鮮有報道。故本研究擬選取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浦口分院病理證實的EC患者進行ADC值和rADC測量,旨在探討EC患者rADC與病理分級的相關性,及不同類型rADC聯合ADC值對EC診斷的潛在價值。
P
>0.05)。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EC診斷明確,臨床癥狀和體征均符合EC診治標準者;②經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者;③術前影像學資料包括MRI平掃和DWI 掃描完整者。排除標準:①MRI檢查與手術病理結果間隔時長>2周者;②術前進行放療或化療者;③病灶體積過小或偽影過重影響測量者;④合并有盆腔感染或其他部位腫瘤者。
1.3 方法
1.3.1 MRI 采用1.5T MRI掃描儀(Medical Systems Signa HDxt,美國GE公司)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患者采取仰臥位、正常呼吸及頭先進模式進行掃描,檢查前至少禁食8 h。MRI序列具體參數如下:①軸位TWI,視野(field of view,FOV)28 cm/28 cm,矩陣320×224,層厚為6 mm/5 mm,層間距1 mm,激勵次數(number of excitations,NEX)為2,重復時間(repetition time,TR)為400 ms,回波時間(echotime,TE)為11 ms。②軸位TWI壓脂,FOV 28 cm/28 cm,矩陣320×224,層厚為6 mm/5 mm,層間距1 mm,NEX為2,TR為3 000 ms,TE為84 ms。③矢狀位TWI,FOV 26 cm/26 cm,矩陣320×224,層厚為5 mm/4 mm,層間距1 mm,NEX為4,TR為3 000 ms,TE為84 ms。④軸位DWI,FOV 28 cm/28 cm,矩陣96×128,層厚為6 mm/5 mm,層間距1 mm,NEX為4,TR為3 000 ms,TE為83 ms。盆腔DWI 的b值選用1 000 s/mm。⑤軸位TWI壓脂,FOV 28 cm/28 cm,矩陣320×224,層厚為6 mm/5 mm,層間距1 mm,NEX為2,TR為400 ms,TE為11 ms。
1.3.2 圖像測量與分析 圖像測量與分析由2名放射科醫(yī)師在未提供術后病理類型和分級結果的情況下進行。ADC值測量方法:結合矢狀位TWI圖像,在腫瘤最大橫截面放置圓形感興趣區(qū)(region of interest,ROI),ROI應盡量選擇覆蓋腫瘤實體成分,并注意避開腫瘤邊緣、壞死、出血、囊變及正常子宮肌層組織。計算最大橫截面層面和相鄰2個層面病灶的ADC平均值,并作為最終測量結果。然后在軸位圖像上,測量臀大肌和閉孔內肌連續(xù)3個層面(包括面積最大層面)的ADC平均值,本研究統一取患者右側部位臀大肌和閉孔內肌。rADC=ADC值/ADC值,rADC=ADC值/ADC值,rADC=ADC值/ADC值。對照組患者也采用上述同樣的測量方法獲得ADC值和rADC值。
2.1 EC患者 MRI和DWI 影像學表現 EC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MRI和DWI結合診斷。41例患者EC病灶MRI表現為子宮內膜不規(guī)則增厚,信號不均,34例EC病灶表現為結節(jié)或不規(guī)則狀,另外3例可見到明顯腫塊形成,宮體增大。EC病灶與正常子宮肌層相比,TWI表現出等或稍低信號,TWI為等或高信號。在DWI 圖像中,與周圍軟組織相比,EC病灶呈彌散受限高信號,增強后,輕度強化66例,中度或明顯強化12例,強化不均勻。ADC圖顯示,EC病灶信號低于周圍正常肌層,ADC值明顯降低。EC組患者典型MRI和DWI表現見圖1。
圖1 EC組56歲患者MRI和DWI表現
2.2 兩組患者ADC值和rADC比較 2位測量者測量數據經一致性評價ICC值為0.85~0.89,測量可靠性評為優(yōu)。EC組患者ADC值、rADC、rADC和rADC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表1 兩組患者ADC值和rADC比較
2.3 EC組患者不同病理等級ADC值和rADC比較及相關性分析 G1、G2和G3 3組患者ADC值、rADC、rADC和rADC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ADC值、rADC、rADC和rADC均隨EC病理分級升高而降低,組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病理分級賦值方法:G1=0,G2=1,G3=2),EC組患者病理分級與ADC值呈負相關(r
=-0.552,P
<0.001),與rADC呈負相關(r
=-0.567,P
<0.001),與rADC呈負相關(r
=-0.491,P
=0.006),與rADC呈負相關(r
=-0.541,P
<0.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2 EC組患者不同病理等級ADC值和rADC比較
2.4 ADC值與rADC單獨及聯合鑒別EC和子宮良性疾病價值 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為金標準,以ADC值和rADC為狀態(tài)變量,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ADC值、rADC、rADC和rADC在單獨鑒別EC的AUC分別為0.872(P
<0.001,95%CI:0.817~0.927)、0.856(P
<0.001,95%CI:0.797~0.915)、0.822(P
<0.001,95%CI:0.755~0.888)和0.835(P
<0.001,95%CI:0.771~0.899)。其中ADC值對EC的診斷價值最高,取ROC曲線約登指數最大值為最佳診斷點,當ADC值取0.91×10mm/s時,為判斷EC的最佳截斷點,靈敏度為84.62%、特異度為92.31%。見表3、圖2。聯合診斷時,ADC值+ rADC、ADC值+rADC和ADC值+rADC在鑒別EC的AUC分別為0.956(P
<0.001,95%CI:0.928~0.985)、0.943(P
<0.001,95%CI:0.910~0.976)和0.947(P
<0.001,95%CI:0.915~0.979)。ADC值聯合rADC對EC的鑒別診斷價值最高,當ADC值<0.95×10mm/s、rADC<0.76時,為判斷EC的最佳截斷點,靈敏度為96.15%、特異度為89.74%。見表3、圖2。表3 ADC值與rADC單獨及聯合診斷EC的ROC曲線結果分析
圖2 ADC值與rADC單獨及聯合診斷EC的ROC曲線
美國放射學會在指南中建議將MRI檢查作為EC患者術前常規(guī)檢查方法。EC病灶TWI常表現出等或稍低信號,TWI等或高信號。但對于某些子宮良性病變也可表現出EC類似信號,故僅依據常規(guī)MRI表現常難以鑒別。而DWI的出現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已成為臨床鑒別子宮內膜良惡性病變的重要技術。
本研究結果顯示,EC患者ADC值低于子宮良性疾病者,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筆者分析認為主要與EC病灶細胞密度較高、核漿比例高、水分子擴散受限有關。但既往研究發(fā)現,EC和子宮良性疾病ADC值大小不一,其易受如個體差異和MRI參數設置等多種因素干擾。故有學者嘗試采用相對ADC值即rADC的概念對ADC值進行標準化。為找出最優(yōu)參比部位,本研究分別測量了正常子宮肌層、臀大肌和閉孔內肌ADC值作為參比值,并比較由此計算得出的3組rADC、rADC和rADC在鑒別EC和子宮良性疾病的價值。結果發(fā)現,EC組患者ADC值、rADC均低于對照組。ROC曲線分析發(fā)現,ADC和rADC均可作為診斷EC的重要指標,但ADC值與rADC、rADC、rADC聯合診斷時,診斷敏感度和特異度均升高,其中ADC值聯合rADC的鑒別診斷價值最高。筆者分析認為,該結果可能與臀大肌相對解剖位置恒定,信號較正常子宮肌層和閉孔內肌更為均勻,且由于其距離EC病灶較遠,受病灶影響較小有關。與相關研究結果類似,表明rADC是比單純病灶ADC值更為穩(wěn)定和標準化的測量結果,有可能成為未來替代ADC值或與ADC值聯合應用的有效指標。
此外,ADC值具有預測惡性腫瘤包括腦腫瘤、胃癌、前列腺癌等病理分級的潛能。但關于ADC能否預測EC病理分級目前仍鮮有研究。馬亞文等研究發(fā)現,子宮內膜樣癌的G1和G2的ADC值未見顯著差異,但G3的ADC值明顯低于G1和G2。Kececi等研究認為,ADC值參數可用于區(qū)分EC病灶高低級別病變。本研究結果顯示,EC患者ADC與病理分級呈負相關性,即ADC值越低,患者病理分級越高。但相關研究則認為EC患者不同病理分級ADC值并無顯著性差異。鑒于此,筆者進一步分析rADC在EC患者不同病理分級中的差別,結果顯示,rADC均隨EC病理分級升高而降低,病理分級與3種rADC均呈負相關。表明rADC的大小與患者病理分級的高低密切相關,rADC上述參數有可能成為預測EC病理分級的潛在指標。
綜上所述,ADC 值及 rADC是診斷EC的有效指標,ADC值聯合rADC對EC的鑒別診斷價值最高,可顯著提高EC診斷的準確度。本研究不足之處是納入樣本量較小,但未進一步分析ADC 值及 rADC單獨或聯合檢測在預測EC病理分級的價值。未來課題組將納入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分析ADC 值及 rADC在預測病理分級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