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鋒
鄢陵縣人民醫(yī)院,河南鄢陵 461200
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多發(fā)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誘發(fā)腦血管事件,造成患者殘疾或死亡[1]。約15%~25%的卒中患者是由心房纖顫而導致的,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危險性增加,約23.5%的卒中患者年齡為80歲以上,因此臨床中多給予患者抗凝治療,以降低心房纖顫患者血栓栓塞危險性[2]。其中,華法林鈉片是最常見的抗凝藥物,為維生素K拮抗劑,臨床中常用于預防卒中等血栓栓塞事件,對于心房纖顫患者具有較佳的抗凝效果,但該藥奏效時間慢,容易受到藥物和食物等因素的影響,患者依從性較差[3]。因房顫屬于中醫(yī)學“胸痹”“怔忡”“驚悸”等范疇,為“陽微陰弦”而致的氣虛血瘀,患者常表現(xiàn)出胸悶、胸痛、心悸、氣短乏力等癥狀[4]。因此本研究給予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益心活血方治療,方中含丹參、黃芪、當歸、地龍等,可活血通脈、補益心氣[5],以期能為后期治療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提供指導,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治療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102例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1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0例;年齡25~64(44.18±8.34)歲;陣發(fā)性房顫42例,持續(xù)性房顫9例;病程3~9(6.95±2.37)個月。對照組中,男29例,女22例;年齡19~68(44.06±7.51)歲;陣發(fā)性房顫39例,持續(xù)性房顫11例;病程2~11(7.26±2.41)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6]經常規(guī)12導聯(lián)心電圖證實存在房顫,超聲心動圖顯示無正常P波,而存在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f波,頻率為350~600次·min-1。房顫發(fā)作持續(xù)時間<7 d為陣發(fā)性房顫,≥7 d為持續(xù)性房顫。
1.3 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非瓣膜性心房纖顫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且病情穩(wěn)定;③房顫血栓危險度評分≥2分,且房顫出血風險評分<3分的患者;④無抗凝禁忌證的患者;⑤治療依從性好,且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病例排除標準①出血風險高、血小板減少、出血性疾病的患者;②近1年內有泌尿系統(tǒng)或消化道出血史的患者;③近3個月內有外傷、心肺復蘇、手術、穿刺史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⑤合并惡性腫瘤、嚴重臟器疾病、深靜脈血栓病史的患者;⑥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患者。
1.5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抗凝療法:患者口服華法林鈉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31022123),初始計量為2.0 mg·d-1,3 d后依據(jù)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調整劑量,0.5 mg·次-1為最小的調整單位,以2.1 mg·d-1~2.5 mg·d-1為目標范圍。每周測定1次INR,若連續(xù)兩周均處于目標范圍內,則每月隨訪1次。
觀察組另給予益氣活血方治療,方藥組成:黃芪20 g,丹參、瓜蔞皮、當歸各15 g,生蒲黃、地龍各12 g,川芎、枳殼、檀香、三七各10 g。氣虛者加人參;陰虛者加天花粉、生地黃、麥冬;痰濁內阻者加半夏、石菖蒲、茯苓、薤白;高血壓者加石決明、鉤藤、夏枯草;陽虛陰寒者加桂枝、淫羊藿、制附子;血脂高者加生山楂。加水煎服,制成1劑,分早晚各1次服用,共治療8周。
1.6 觀察指標凝血功能: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時間(thrombin time,TT)、INR、D-二聚體。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進行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總分為0~3分,0分為無,1分為偶發(fā)或大幅度減輕,2分為頻發(fā)或稍微減輕,3分為有或程度最高,癥狀程度隨分數(shù)增高而加重。隨訪并記錄兩組患者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率轉復時間<48 h,維持竇性心律3個月內復發(fā)<3次;有效:心率轉復時間為48~72 h,維持竇性心律3個月內復發(fā)3~6次;無效:心率轉復時間≥72 h,維持竇性心律3個月內復發(fā)≥6次。
有效率=(顯效+有效)/n×100%
1.8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PT、APTT、TT、INR、D-二聚體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2.2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1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PT、APTT、TT、INR、D-二聚體比較 ()
表1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PT、APTT、TT、INR、D-二聚體比較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PT(t/s) APTT(t/s) TT(t/s) INR D-二聚體(ρ/mg·L-1)對照組 51 治療前 11.35±0.51 33.82±3.10 14.31±1.33 1.02±0.170.33±0.13 51 治療后 13.69±1.62*55.12±15.77*72.54±29.32*1.05±0.04 0.23±0.16觀察組 51 治療前 11.21±0.45 34.91±2.87 14.02±1.27 1.05±0.10 0.30±0.09 51 治療后 12.02±0.60*#44.07±7.09*#43.77±10.09*#1.08±0.03 0.32±0.29
表2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心悸 胸悶胸痛 口唇發(fā)紺 氣短乏力 驚惕易醒 舌淡暗、脈結代對照組 51治療前 3.05±0.10 1.57±1.07 1.70±0.71 2.73±0.44 1.72±0.87 1.87±0.90 51治療后 1.71±1.05*1.22±0.26*1.54±0.87*1.26±0.88*1.13±0.71*1.29±0.67*觀察組 51治療前 3.01±0.09 1.67±0.81 1.68±0.87 2.63±0.34 1.67±0.92 1.84±0.88 51治療后 1.32±1.06*#0.51±0.33*#1.20±0.89*#0.75±1.03*#0.84±0.69*#1.03±0.72*#
2.3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缺血性腦卒中(3.92%)、心肌梗死(1.96%)、一般出血(7.84%)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2.5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消化不良、頭痛、皮疹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4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5 兩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例(%)
多數(shù)房顫的發(fā)病早期都表現(xiàn)為陣發(fā),隨著病情的進展,其發(fā)作次數(shù)逐漸增多,發(fā)作時間逐漸延長,最終發(fā)展為慢性房顫[7]。有研究指出,房顫癥狀的輕重與心室率的快慢存在相關性,若心室率≥150次·min-1,則患者可能出現(xiàn)心力衰竭和心絞痛,嚴重者會危及生命[8]。當房顫發(fā)生時,心房的有效收縮消失,心排血量可減少25%,易致體循環(huán)栓塞[9]。因此臨床中治療非瓣膜性房顫的方法主要是轉復心室率,并維持竇性心律,預防血栓栓塞等,以改善血流動力學,提高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進而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率,改善心功能[10]。有學者認為,其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血虧虛,加上瘀血阻脈,多因過勞久病、耗傷氣血、心氣不足、心無所主而致血行不暢、脈絡瘀阻,因此臨床治療應以益氣化瘀、寧心定悸為主[11]。本研究在常規(guī)抗凝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益心活血方,并對其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觀察,以期能為后期臨床治療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提供指導。
本研究通過使用華法林鈉片,對維生素K與環(huán)氧化物酶的還原過程產生影響,抑制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激活,進而阻斷了凝血過程,發(fā)揮了抗凝作用[12]。但華法林鈉片起效過程中容易受到藥物和食物的影響,且治療窗窄,使用中個體差異較大,起效緩慢,且需要配合頻繁的INR檢測,因此治療依從性差,臨床療效易受影響[13]。益氣活血方中黃芪可補氣療虛、行血;丹參、當歸、川芎、三七、蒲黃、地龍可養(yǎng)血活血、祛瘀通絡。當歸聯(lián)合黃芪使用,能夠補氣養(yǎng)血,促進氣血相生。枳殼、瓜蔞皮、檀香能行氣化痰通痹[14]。現(xiàn)代藥理研究結果表明,丹參、當歸、川芎、三七、瓜蔞皮、蒲黃均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的效果,且可保護垂體后葉素而引起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15]。丹參還能縮小心肌梗死范圍,改善血液循環(huán),調節(jié)凝血功能,降低血漿黏度,促進紅細胞電泳率,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16]。蒲黃、三七、當歸、丹參能夠降血脂,強心,促進心肌收縮,增加心輸血量,保護心肌缺血,進而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因此,益氣活血方可標本兼治,氣血皆顧,全方共奏活血通脈、補益心氣、寬胸凝心之功效[17]。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益心活血方聯(lián)合抗凝療法有效改善了凝血功能,降低了栓塞和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益心活血方為中藥制劑,藥性溫和,可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力,活血化瘀,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較佳。
綜上所述,益心活血方聯(lián)合抗凝療法可有效改善非瓣膜性心房纖顫患者凝血功能和臨床癥狀,可降低缺血性腦卒中、心肌梗死、一般出血的發(fā)生率,具有較佳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但今后臨床中應對益心活血方聯(lián)合抗凝療法治療非瓣膜性心房纖顫的具體作用機制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