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萍(上海市長寧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科教科)
先哲們把人類焦慮的內心比作一只猴子,永不停歇地追求者夢中的“完美”。被“猴子”占領的時代,我們該怎擺脫“猴子思維”?
陳女士最近非常非常焦慮和痛苦,她感到16歲的女兒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像話”。自上高一開始就明顯表現(xiàn)出不喜歡學習,每天放學后,書包一扔,要么玩手機,要么看電視,就是不做作業(yè)。吃完晚飯后,磨磨蹭蹭的開始掏出書本,東摸摸西摸摸,一直做到半夜12點才能休息,第二天早上起不來,上課還睡覺。陳女士很是生氣,不停督促催女兒快點寫作業(yè),但是女兒似乎對媽媽的話無動于衷,越催越慢。寒假的最后一天女兒和父母說不想上學了,陳女士徹底被激怒,大罵女兒,父親沒忍住還打了女兒屁股幾下,當天半夜里女兒就割腕自殘了,為此陳女士全家都很焦慮痛苦,不知如何是好,帶著女兒前來咨詢。
專家“解”案
我問陳女士,當女兒不做作業(yè)時,你在做什么呢?她立刻站起來著急地說,我一直催她啊,擔心她完不成,沒時間睡覺,身體不好,學習也跟不上啊。我問女兒,媽媽一般情況下是怎么催你的?女兒義憤填膺地說,她就不停嘮叨,比唐僧還唐僧,說我越來越不像話,今天肯定完不成作業(yè),成績肯定又要下降,肯定考不上大學……我又追問,如果你按時做了作業(yè),媽媽又會有什么反應?
女兒不屑地掃了媽媽一眼說,我做了她一樣嘮叨,嫌我做得慢,嫌我不認真,做和不做一個樣。我似乎明白了女兒的處境:做和不做一個樣,不如不做,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做?!白鳂I(yè)”模式是中國家庭中最常見的親子互動模式,放學后媽媽或爸爸(常常是媽媽)對孩子說:快點做作業(yè)…你怎么做得這么慢啊……你看你一點不認真,做完再看手機……你這樣啊不如不做,拖拖拉拉怎么能學好。母親把內心的焦慮傳遞給女兒,而“不像話”的女兒又加重了父母的焦慮,形成一個惡性的焦慮循環(huán)。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边@句狄更斯在19世紀說過話同樣適用于今天。但我們的心中總有只“猴子”在不停地從思維的一端跳到另一端,從不滿足、永不停歇使得生活一直有低度的消極情緒在點滴注入,這種情緒就是焦慮。雖然我們存活下來,但生命卻未曾豐盛,焦慮憂思始終在我們的腦海中回響,就像猴子嘰嘰喳喳鬧個不停。很多時候我們像猴子一樣,試圖逃避任何自己害怕的事情,但逃避往往會導致更多的焦慮。強烈的情緒令我們盲目抓住任何聊以慰藉的東西,真正的解脫卻永遠無法企及。
那么焦慮如何影響你的思維?什么是猴子思維模式?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幫助你識別內心那只小猴子,停止喂養(yǎng)你那顆焦慮的心,并找到你渴望的平靜。
猴子思維模式:?無法忍受不確定性:我必須要百分之百確定;?完美主義:我必須一點差錯都不能出;?過度責任:我對所有人的幸福和安全都負有責任。
這些思維預設都是建立在不現(xiàn)實的標準之上。我們越想要實現(xiàn)目標,就越焦慮。猴子思維的中心任務是保證你在部族內安全地活下來,而排除一切不確定性因素,這個任務才最有可能實現(xiàn)。猴子思維的座右銘是“不了解的事物可能會置我于死地”。在它看來,只有在能夠預知并掌控所有結果的時候,才能高枕無憂。要么確知一切,要么就會死掉!這種思維模式是要付出代價的。持續(xù)保持高度警戒的狀態(tài),會令我們倍感壓力,滿心焦慮,尤其是每當夜晚想要入睡的時候,就越發(fā)被壓得喘不過氣。大腦很容易在重壓之下陷入癱瘓狀態(tài)。
預期困難重重,會引發(fā)強迫性查驗行為,就像反復檢查門鎖好了沒有,或者電器是不是都關掉了。你還會因此產(chǎn)生過度計劃的傾向,哪怕是周末和假期都安排上日程計劃。如果日程無法完成或是事情進展不如預期,就會變得沮喪,無法享受美好的時光。
一定要對事情明確把握的那些人,會有以下問題:難以放松;難以做抉擇;難以有自己的觀點;擔心自己的健康狀況、家庭關系以及財務能力;過度計劃并在計劃不能如期進展的時候變得喪氣;缺乏靈活性;有強迫癥傾向;控制欲過強等等。
你能識別自己的焦慮循環(huán)嗎?下面這個練習可以有效地揭示將你困住的焦慮循環(huán)。一旦你腦中有了特定的情形,就問問自己下面這3個問題:?我害怕什么??如果這件事成了真,最糟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這對我、我的生活和未來,意味著什么?
如果你很好地掌握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問問自己:我該怎么做才能避免最壞的情況發(fā)生呢?這個行為就是你的安全策略。
打破焦慮循環(huán)就要用拓展性的思維模式代替原有的安全策略,能夠令我們人生拓展的策略,也就是拓展性策略。拓展性策略很容易找到,只要按照安全策略反向操作,通常就沒問題了。
最后我想說,焦慮是由不得我們的,所以我們需要配合它的節(jié)奏。我們需要對焦慮做出新的反應。敞開心扉,歡迎一切情緒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