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馨 孫德朝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輕功的源流進行考證分析,研究認為輕功的出現(xiàn)源于軍事與政治需求,而刺客群體所掌握的輕功后來轉移至盜賊群體。因為小說的催化作用,民國時期輕功與武術相結合,并成為后者的一部分。武術中的輕功因受小說的影響而變得神乎其神,這種被夸大的武術輕功因經不起實踐檢驗而一度招人質疑?,F(xiàn)實中的輕功包括3大類,即民間武術中的飛檐走壁、軍隊及訓練體系中的快速越障、跑酷運動中的穿越障礙。
關?鍵?詞:民族體統(tǒng)體育;武術;輕功;中國傳統(tǒng)身體運動
中圖分類號:G8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21)02-0060-05
A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origin of Qing Kung in Wushu by means of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 and concludes that Qing Kung originated from military and politic requirements, and then the group of assassins' Qing Kung transferred to the group of thieves.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ing effect of the novels, Qing Kung was combined with Wushu and became a part of the latter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Qing Kung in Wushu have become fascinated by the influence of novels, this kind of exaggerated Qing Kung was once questioned because it could not withstand the practical tests. The reality is that Qing Kung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consisting of flying over the eaves and running on the walls in the folk Wushu, the rapid obstacle-crossing i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PLA and the armed police force, and the crossing obstacles in Parkour movement.
Key words: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Wushu;Qing Kung;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ody movement
在強調“哲學中論證之重要”問題時,馮友蘭[1]指出:“對于宇宙人生,例如神之存在及靈魂有無之問題,普通人大都各有見解,其見解或與專門哲學家之見解無異。但普通人之見解乃自傳說或直覺得來。普通人只知持其所持之見解,而不能以理論說明何以須持之。”比如“輕功”,普通人也大都各有見解,其信息來源多為民間傳說、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人們對輕功的認識也止步于此。訴諸專業(yè)書籍,“輕功又稱‘彈跳功,泛指通過各種專門的練習方法和手段,以達到增強彈跳能力而蹦得高、跳得遠之功效的功法運動。至于輕功能使人變得‘身輕如燕以致可以‘飛檐走避的傳說,缺乏科學依據,并不可信”[2]。僅此一言恐怕難解眾人疑惑。如果輕功僅僅是“蹦得高、跳得遠”,其與跳高、跳遠又有什么區(qū)別?
1?中國傳統(tǒng)宗教觀影響下的輕功起源
傳統(tǒng)觀點認為:“輕功最早是作為道家修煉‘幻想解脫自我而提出的,以達到‘飛升成仙的理想模式的人身體驗”[3]。在道教體系中,凡人與神仙并未完全分離,凡人通過修煉亦能升天成仙,有“飛化之士”,亦有“羽化成仙”者,這就是道人、方士畢生的追求。于是在《海內十洲記》《漢武帝內傳》《列仙傳》等均出現(xiàn)了大批異于凡人,能夠“飛行”的得道神仙。僅以《神仙傳》為例,河上公可以“撫掌坐躍,冉冉在虛空中,去地數丈”[4]17。沈建在辟谷后,能“輕舉飛行”[4]48。
道教“飛升”理念確實影響一代代中國老百姓,但最終扛不住科學的拷打,追求真理的人們逐漸認識到騰云駕霧、輕舉飛行的神仙只是道教的精神信仰,是無法驗證更無法實現(xiàn)的。于是道士們就要想方設法練就一些大家能看得見的離“飛升”的概念有些接近的功夫——輕功。于是在今天的道觀中陸續(xù)出現(xiàn)了一些輕功習練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武當山陳師行道長,國內許多媒體都對其飛檐走壁的輕功進行過采訪報道,尤以湖南衛(wèi)視《發(fā)現(xiàn)》欄目錄制的視頻“飛檐走壁”“三連跳”,即站在一個山坡邊上,通過調整內氣,然后分三步跳下高度近20米的高坡,動作流暢,一氣呵成,曾引起大量社會人士的追捧。
時隔千年的現(xiàn)實版的道家輕功與道教“飛升成仙”的理想模式相去甚遠,但是這種形式的輕功是可操作的,已經是方法論下的輕功。方法論視角(可操作性視角)下的輕功源于何時何人?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將有助于從理論層面上揭開輕功的神秘面紗。
2?輕功的出現(xiàn)與戰(zhàn)爭、政治需求有關
2.1?逾高超遠——軍事戰(zhàn)爭的特殊技能
逾高超遠一直作為一種軍事技能在軍隊中訓練和使用。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吳子》一書就記述了軍事家吳起根據士兵的不同素質組織隊伍的觀點,其中“逾高超遠”者被認為是具有特殊素質的一類,“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此五者,軍之練銳也”[5]。同樣成書于先秦時期的《六韜》一書中有一篇《練士》,是姜太公對于挑選士兵的經驗總結,他亦指出:“有能逾高超絕遠、輕足善走者聚為一卒,名曰‘寇兵之士?!盵6]這種具備攀高行遠、輕足靈活、善于奔跑能力的人,能夠侵奪劫掠敵兵。到唐代,杜佑[7]在《通典》之《搜才》篇專門強調“趫捷若飛,踰城越塹,出入無形”的人,是暗中探察軍情的人才。至明代,何汝賓撰《兵録》中又具體為“有能踰高絕遠,出入廬舍而無形跡者;輕足疾走,往還三百里而不及夕者,選為一等,名曰‘健步,可使覘聽軍情、塘報伏路”[8]。的確,在冷兵器時代,擅長逾高超遠、出入無形的士兵,無論在攻城、追敵、偵查、劫掠,甚至保存自身等方面,均具有常人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即便到現(xiàn)代社會,對于逾高超遠能力的訓練依然是軍隊訓練體系的重要內容,但這種身體訓練始終依附于軍事技能而存在,并沒有發(fā)展成為一項獨立的身體運動。
2.2?飛檐走壁——刺客群體的必備技能
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末年,國與國之間各種政治勢力敵對,斗爭開始變得不擇手段。上至一國之君、下至大臣家族都開始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養(yǎng)私士”。私士中就包括好勇斗狠的武士,而武士之中,就包括數量不小的職業(yè)刺客。如《韓非子·八奸》中稱:“為人臣者聚帶劍之客,養(yǎng)必死之士。”[9]武士要不怕死,因此可稱“敢死之士”,但“必死之士”就不一樣,什么人是有去無回“必死”呢,只有一種——刺客。
刺客與輕功又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中國房屋建筑很大特點就是四周由圍墻包圍,為什么要有圍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尋求安全。越是大戶人家,圍墻建造的就越講究。刺客行刺的對象肯定不會是無權無勢的小老百姓,而是豪族、權臣、帝王,而這些人的居所怎能隨隨便便進去。刺客要想入室行刺,首先要克服圍墻,進入院子,再進入內室。飛檐走壁正是針對這一建筑結構而產生的。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趙盾多次勸諫靈王,靈王不聽,反派刺客刺殺趙盾,“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觸槐而死”[10]。鉏麑早上進入趙宣子(即趙盾)的家,看到他的“寢門”已經打開,且身著盛服,準備上朝,但因時間尚早,就在自己屋里閉上眼睛端坐。
今天關于這個故事的連環(huán)圖,畫得是刺客爬在大門外的大樹上,作者肯定是想解釋為什么刺客能看見“寢門”內的趙盾。但筆者以為:“寢門”就是趙盾內室的門,鉏麑能看到趙盾的一舉一動,說明他已經克服高墻的障礙進入了趙盾家的院子,而要進入內室刺殺趙盾,就必須克服這道障礙。
可以說飛檐走壁的輕功,是刺客必須掌握的技能。在刺客身上,輕功與殺人術(武術)是合一的。掌握輕功技能是刺客接近目標的前提。
3?輕功載體的轉移——由刺客至盜賊
秦之后,專制集權的政治制度確立,刺客活動的空間迅速縮小,刺客群體逐漸衰落成為報私仇的群體,且受到政府的嚴厲打壓。另一方面,古代中國是統(tǒng)治者以農立國、重農輕商,但中國的城市也逐步發(fā)達,并隨之而促成城市商業(yè)的發(fā)達,從先秦臨淄商市的“摩肩接踵、揮汗如雨”,到南宋詞人柳永《望海潮》描繪的杭州繁華,再到明清資本主義萌芽,中國城市和商業(yè)的發(fā)達,養(yǎng)成了無數的富商大賈和有錢的達官貴人。
掌握輕功技能的刺客群體,順應時勢發(fā)展和變化,由刺客一變而為盜賊,活動目的則由殺人改為竊財,繼續(xù)施展自己飛檐走壁之特殊技能,翻墻入室,盜取所需。清朝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述了一位能飛檐走壁、轉瞬即無影蹤的不速之客,猜測其為劇盜,依據是自己小時候確實見過這樣的人——李金梁。接著又結合自己道聽途說的“竇二東之黨”的行為對“飛檐走壁之人乃劇盜”一說加以證明[11]。乾隆中期的法學家王又槐[12]在《辦案要略》中指出:“飛檐走壁及一夜連竊,與夫制造挖墻打洞器具,畜養(yǎng)猴猻開門等類之賊,情類積猾,如不及六案、八案者,照積匪猾賊例減等擬徒”。此處專門列出“飛檐走壁及一夜連竊”者,說明當時社會上確實存在這樣的竊賊,從而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處罰標準?!肚鍖嶄洝酚涊d京師步軍統(tǒng)領衙門“屢報有捕獲飛檐走壁、拒捕傷人盜賊之案”[13],飛檐走壁幾乎成為盜賊的代名詞。
再如《積賊就獲》《小竊疊見》等文章都是記載盜賊利用飛檐走壁,入室行竊,擾亂一方之事。擅長飛檐走壁的竊賊,“非尋常盜犯可比”,他們“取人箱篋中物,易如探囊”;即使被抓,也要嚴密看守,以防逃脫。老百姓對于這樣的盜賊肯定是深惡痛絕,以致看到學校學生在練習體操,就誤認為是在練習飛檐走壁,“以為竊盜之預備”,進而詬病學校體育[14]。
進入現(xiàn)代社會,科技的進步促使輕功在盜賊群體中弱化。盜竊工具日新月異,盜賊的“工作”重心由原來對身體技巧的追求轉變?yōu)閷ぞ摺⑵餍导记傻氖褂煤桶l(fā)明上,盜賊掌握輕功的現(xiàn)象逐漸式微。
4?輕功成為武術的一部分
事實上,輕功與講求攻防格斗的武術關系并不大,向凱然[15]言:“善拳術者,不必善蹤跳,善蹤跳者,亦不必善拳術。蹤跳本另是一途功夫,與拳術全無關涉?!比f籟聲[16]172亦指出“如與人交手,則亦在各人之功夫高低,并非能高去高來,即可無敵于天下也”。
輕功成為武術功法,這是基于小說賦予輕功“俠文化”的符號象征。在刺客身上,輕功與殺人術(武術)是合一的,但這種結合只是短暫的。當刺客轉變?yōu)楦咚降谋I賊,盜賊的主要目的是盜物,而不是殺人,也就無需練武術。在現(xiàn)實生活的盜賊身上,輕功與武術是脫離的。但小說中的描述則不同,小說中刻畫的輕功承載體多數是俠客、盜俠,這些人要救人于囹圄之中就必須會輕功,同時會武術。久而久之,輕功與武術在小說中就變得形影不離。小說又成功地將這種信號傳遞給了老百姓,所以民間才會出現(xiàn)“今人論拳,每混合二者而言,以為善蹤跳者即拳術家,而拳術家亦無不善蹤跳者”[17]19。也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輕功走進了武術書籍,引起了武術界的廣泛討論,最終成為武術大家族的一份子。
4.1?輕功的奠基之作——《輕功概述》
武術界首次對輕功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當屬萬籟聲[16]《武術匯宗》之《輕功概述》一文。
“武功中,以習輕功為最苦,其練習之方法亦甚多,無六載以上純功,不克見效,而非童體習之者,不惟日后成績不佳,且猶易于致疾。至于習輕功好處,即身法輕快,可以來去自如;其不好處,即不易練成也。習輕功中,猶須習馬樁、梅花樁、跑磚、跑樁等等,以圖根基穩(wěn)固,腳下不致發(fā)飄”[18]172。練習輕功需要跑樁、跑磚的想法最早源于《列子·湯問第五》造父學御的故事。造父的老師泰豆氏并不是一上來就教造父如何駕馭馬車,而是讓造父先觀察自己是如何行走的,如果造父能像其一樣行走,便可以執(zhí)掌六根韁繩,駕馭六匹駿馬。于是泰豆氏先做示范:“泰豆乃立木為涂,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還,無跌失也”;這樣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內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馬志”的人馬合一境界[19]。而這種練習方式正是今天的跑木樁練習,是對平衡、敏捷能力的追求。
輕功“即系天盤功夫,分三種練法:一為內家輕功,二為自然跳躍輕功,三為鐵錫碑”,其中,自然跳躍輕功與鐵錫碑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在練習過程中附加外力,如果身著沙衣、足帶錫瓦、腳蹬鐵底鞋練習即為鐵錫碑;不加外力,則為自然跳躍輕功。輕功中最厲害的一種功夫,則為內家輕功。所謂內家輕功者,即趺坐練氣,或早晚行功練氣,能將氣自由提起與沉著,三年或六年以后,能起數丈之高(輕功至高,不過三丈),身輕如羽,墻壁可走,水面可行,輕功即以此種為最高!惟不多見,余亦只聞余師述徐師祖能履水面,與夫來去之輕功,余誠未窺項背也[18]172-173。這種觀點應該是受平江不肖生小說的影響,即內家輕功是以道家修真煉氣為主要方式。而內家輕功的效果動則能跳幾丈高應該也只存在于小說或民間傳說。因此,只能“以古跡目之可也”,對于徐師祖“能履水面,與夫來去之輕功”(即水上漂、陸地飛騰法)這樣神妙的功夫,萬籟聲本人也只是聽聞,慰藉幻想。
4.2?深受小說影響的輕功
輕功走進武術的圈子是基于小說的原因,進入武術書籍的輕功亦深受小說的影響。
《少林拳術秘訣》中詳細介紹“跳躍以為能者”的滕黑子及其騰身縱躍術。滕黑子師從曹玉廷,曹玉廷又師從智遠上人,智遠上人乃少林巨子,“且嫻縱躍術至精,凡崇垣高逾尋丈者,聳身而上,聲跡俱無,故上人之技,實于少林別開生面”。曹玉廷盡得智遠上人之術,后又傾囊相授于滕黑子。滕黑子“素能跳躍,今得曹術,技乃猛勇精進,能作壁上行”[20]71-73。在道咸年間,湘人的業(yè)木商者極盛,但川鄂人以強力占據漢鎮(zhèn)泊舟碼頭,使得湘人無插足之地。作為湘人的代表,滕黑子憑借自己的技藝一雪前恥,與川鄂人在鸚鵡洲爭戰(zhàn),“滕即騰身而起,霎時間,川鄂人之被拋入江者數十人,余均鼠竄以去?!焙蟠ǘ跞烁Y近千人來戰(zhàn),“滕更空拳出而相搏,當之者無不拋擲數丈外,且搏斗時,人只見滕氏如怒鶻橫空,往來搏擊,捷若閃電”[21]78-81。
對于滕黑子的騰身縱躍術,唐豪[22]言:《少林拳術秘訣》記麻陽滕黑子之縱躍術,言凡船桅高至三五丈者,滕聳身而躍,即登其巔。按是書內容,多誕妄不經,近世撐竿跳高,猶不能高躍至三五丈,況不借器物之縱躍乎?老大古國之奇聞異說,終不能使世人一見,以取信于天下,其為惑世欺人也甚明。騰黑子“以一敵千”的故事明顯受小說影響,帶有神話色彩。
1911年向凱然《拳術見聞錄》收錄幾則有關輕功的人物故事。歐陽月庵面對高數丈的墻壁,“躍而上,脫履于地,緣壁行數步,復騰身下,立履中無爽毫發(fā)”[17]7-8。林其青“習跳,則直骽不屈,以腳掌撐地取勢,自舉其身上騰,能距地一尺者。屈足取勢,達一丈以上矣”[23]。少林寺僧海川,“與王老師校,凡數百手,海川知不可敵,遂乘隙遁去。良久憩于樹下,自以為縱跳之技,曠世無倫,王老師不及也。舉目偶眺,王老師已立其側”[23]。《拳術見聞錄》因其中記載和收錄的人物事件多為民間傳說,夸張、夸大的成分較多,作為向凱然的處女作,為之后《近代俠義英雄傳》的描寫提供了大量素材。
4.3?備受質疑的輕功
輕功進入了武術書籍,輕功高手的傳說也開始在民間傳播開來,最具代表性的有陳微明[18]4-7記載的楊露禪、楊班侯“踏雪無痕”“飛身上屋”的軼事;金恩忠[24]《國術名人錄》記錄的董海川“縱身登殿脊,飄忽而下”的故事;張永安[21]348-349《武林奇?zhèn)b傳》描述的孫祿堂“墻上掛畫”的絕技。
武術書籍中記載得多了,民間大師的故事傳得久了,民眾也開始半信半疑,世界上真有飛檐走壁的高手嗎?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兼山東省國術館館長的韓復榘曾招募有此絕技的人才。1933年4月15日濟南通訊就韓復榘關于獎勵國術發(fā)出專電:“(濟南)韓特撥五千元作國術省考獎品招待費,并添特別技能料,凡能飛檐走壁、點穴等技能者,不論何省人、何項職業(yè)均可參加”[25]。但結果卻是“韓所贈特別技能科獎品金鼎二座,因無此人才,暫封存”[23]。參照1934年4月7日《山東教育行政周報》所載,“山東省第一屆國術考試規(guī)程”指出:“特技表演項目分升高術、點按術、氣力工、射箭、彈丸五門。成績優(yōu)良者,從優(yōu)發(fā)給獎品”[26]。但事實是兩屆國術考試中,“升高術”均無人問津。
從最初的求賢心切,再到最后的“無此人才”,山東省國術考試用事實證明當時“飛檐走壁”“升高術”的不盡如人意。事情到這里并沒有結束,而是在社會上引起了更為廣泛的討論,但多數人對飛檐走壁是持懷疑和否定的態(tài)度。
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年(1934年),受邀來到上海的張學斌又一次將輕功絕技推向風口浪尖。先是在《申報》上連續(xù)登載廣告,“有少林正宗之張學斌君,素居峨嵋山,自幼精通各種武藝內功……來滬未久,早已轟動全市”[27]。后又擺梅花樁擂臺,準備表演上墻絕技(輕身法)、羅漢拳(少林正宗十二套)、鳳陽單刀(金雞獨立)、壁虎工(內功輕身法)等?!吧蠅Α薄氨诨⒐ぁ边@些功夫大家都只是在小說中見過,或聽別人講過,自己從未親眼看到過,實覺新鮮。雖然票價不菲(至少一元),還是有很多人買票,想到現(xiàn)場一睹這“驚人絕技”。有一位見證者以“佛朗”為筆名作《英雄的面目》,記述了張學斌表演“壁虎工”的過程:“時間到了三點半,我們的英雄出現(xiàn)了……但結果,我們的英雄,在看官之前,是叫人失望了……所謂上墻的‘壁虎工,是用兩只手和兩只腳撐著兩邊木板做成的墻撐上去的,看起來只像‘田雞并不像‘壁虎……有些‘高明的看眾,不知是否要去領那一千元的獎格,還試著在那兩道墻上扒上去,也居然個個有‘壁虎工,扒得像那位英雄一樣”[28]。
張學斌梅花樁擂臺終是曇花一現(xiàn),其所謂的“壁虎工”讓人啼笑皆非。民國時期的輕功之所以會引發(fā)如此大的笑話,確實是深受武俠小說的影響。
5?輕功的現(xiàn)實面貌
現(xiàn)實中武術輕功分為3類,一是民間武術中的飛檐走壁,前文已作介紹。二是軍隊訓練體系中的快速越障。葛強[29]《中華武術輕功——飛檐走壁》一書較為詳細對飛檐走壁功進行解讀,指出練習輕功所需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并專門對軍隊攀爬過越基本訓練項目進行介紹,使人們看到飛檐走壁的發(fā)展趨勢和落腳點。三是跑酷運動中的各種穿越障礙。現(xiàn)實中最能淋漓盡致地表達輕功的是20世紀80年代誕生于法國的跑酷運動。“‘跑酷為‘Parkour一詞的音譯,源于法語‘Parcours,原文是‘Parcours du combatant,是‘超越障礙訓練場的意思,也被人們稱之為‘街頭疾走運動”[30]。跑酷運動有多個分支:(1)追求急速跑跳過程中加入各種空翻動作技巧;(2)穿越各種障礙物、高處速降技能;(3)高樓之間飛來飛去的高危技能。其中第二種穿越各種障礙物就是輕功的表現(xiàn)方式,尤其以其中的“上墻術”為代表。
輕功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項身體運動,通過專門的訓練已達到克服障礙、登高越脊、逾高超遠的目的。我們不能繼續(xù)放任大眾對輕功的誤讀(這種誤讀多來中自小說和影視對輕功的夸張和神化),亦不能僅僅停留在輕功乃道家修煉“幻想解脫自我”以達到“羽化飛升”的認知層面。輕功是實際存在的,被不同的人帶到不同的場所,以完成不同的使命。古代軍人苦練輕功,是為了更好服務于攻城、追敵、偵查、劫掠等軍事活動;古代刺客(忍者)苦練輕功,是為了更好完成刺殺任務;盜賊苦練輕功,是為盜取更多的財物;現(xiàn)代道人苦練輕功是為道教“輕舉飛行”“羽化飛升”尋求落腳點;武警部隊、消防員苦練輕功,是為了保護一方領土,守護一方百姓;跑酷運動員苦練輕功,是為了挑戰(zhàn)極限,成為更強的自己。
參考文獻:
[1]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M].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5.
[2] 蔡仲林,周之華. 武術[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
[3] 蔡寶忠. 武術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及具象化趨勢[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2):130-138.
[4] 葛洪. 神仙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91.
[5] 吳起. 吳子:卷上[M]. 駢宇騫,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7:92.
[6] 呂望. 六韜:卷六[M]. 駢宇騫,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7:496.
[7] 杜佑.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M]. 第4冊. 北京:中華書局,2007:3799.
[8] 何汝賓. 兵録:卷一[M]. 中國古籍庫明崇禎刻本:11.
[9] 韓非. 韓非子[M]. 王先慎,集解,姜俊俊,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5.
[10] 李夢生. 春秋左傳譯注[M]. 上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30-431.
[11]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M]. 吳敢,韋如之,校點.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30.
[12] 王又槐. 辦案要略[M]. 華東政法學院語文教研室,注譯. 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36.
[13] 清實錄:第32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86:913-914.
[14] 論我國學校不發(fā)達之原因[N]. 申報,1909-05-24(3).
[15] 向愷然,陳鐵生,唐豪,等. 拳術傳薪錄[M]. 姜俠魂,編訂. 上海:國技學會,1923:19.
[16] 萬籟聲. 武術匯宗[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
[17] 平江不肖生. 拳術見聞錄[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
[18] 陳微明. 太極拳名人軼事[M]. 上海:致柔拳社,1928.
[19] 楊伯峻. 列子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79:184-185.
[20] 尊我齋主人. 少林拳術秘訣[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21] 張永安. 武林奇?zhèn)b傳[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5:348-349.
[22] 唐豪. 行健齋隨筆[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9-30.
[23] 魯省國術考試決賽[N]. 申報,1933-05-19(14).
[24] 金恩忠. 國術名人錄[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27-129.
[25] 韓復榘獎勵國術[N]. 申報,1933-04-16(7).
[26] 山東省第一屆國術考試規(guī)程[N]. 山東教育行政周報,1934-04-07(284).
[27] 少林正宗張學斌擺梅花樁擂臺[N]. 申報,1934-10-07(12).
[28] 佛朗. 英雄的面目[N]. 申報,1934-11-01(14).
[29] 葛強. 中華武術輕功——飛檐走壁[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30] 王潤斌,徐波. 論跑酷運動及其文化性格[J]. 體育學刊,2010,17(2):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