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我第一次從父母那體會到“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言傳身教,大概是在十三四歲的時候。
那是他們帶我去一位戰(zhàn)友家做客,那位叔叔住得很遠(yuǎn),坐公交車過去要花將近兩個小時,媽媽特意提前告訴我:“明天要早一個小時起床,中午跟叔叔一起吃飯?!?/p>
那會兒大概是三九天,空氣又濕又冷,即便到了九點(diǎn)多,天空中依然布滿了濕漉漉的水汽。我在睡得正酣之際被強(qiáng)行叫醒,被北風(fēng)吹得又冷又餓,一肚子煩躁,老大不高興地問我媽:“為什么要我們提前出發(fā)?他們就不能晚一個小時開飯等等我們嗎?”
“當(dāng)然能,但自己可以克服的事情,為什么要給人家添麻煩?”我媽特別鄭重地說,“你以后也要記住,自己能做的小事,就不要隨便麻煩別人?!?/p>
我的家里一向開明,父母并不常常說出這種鄭重其事的教導(dǎo),而我之所以記得如此清楚,大概也是因?yàn)槟翘靸龅锰珣K,患上了十幾年來最嚴(yán)重的一場感冒。
我果然如父母所愿,長成了那個不愿給別人添麻煩的人。比起我妹妹可以輕易地說出“你一會兒到學(xué)校門口幫我取個快遞吧”“你幫我買盒酸奶吧”或是“你今天幫我簽個到好不好”這種帶著點(diǎn)兒撒嬌的拜托,我大概稱得上是一個很標(biāo)準(zhǔn)的“好孩子”。
“好”到什么程度呢?
大概就是哪怕在一個問題上困擾一個小時,也不愿開口打擾忙碌的另一個人。
寧愿自己跑兩趟倒三次車,也不好意思拜托別人幫我去取一張票,哪怕那個地方距離他只有十幾分鐘的路程。
小區(qū)里電纜大修,寧愿在停電的小屋里摸黑生活,也不愿開口問問朋友,能不能在對方家里借住兩天。
說這些并不是因?yàn)槲矣X得自己有多好,或者是為自己的這種“品德”感到驕傲或自豪,恰恰相反,很多時候反而覺得,正是因?yàn)椴辉敢饨o別人添麻煩,所以才給自己平添了很多麻煩。
別人隨便問一句就能解決的事,我要花更長的時間自己思索;別人打個電話兩句拜托就可以解決的小事,我要花費(fèi)更多的精力自己去做;身邊的朋友因?yàn)槲覐奈刺托奶头蔚叵蛩麄冊V過苦,覺得我不夠意思不愿交心。
我最好的女友就曾直言不諱地埋怨我:“你知不知道你這個樣子,總讓我覺得你是個外人?你從不來麻煩我,那我遇到點(diǎn)兒什么事,又怎么好意思來找你?”
人情本就是相互虧欠,才能夠彼此掛念,有時候我也不是自己不能做,一定要麻煩你的呀,只不過是想借某件小事,讓你想起我。
其實(shí)生活中更多的困擾并不是來自很親密的那幾個人,而是來自某些你不愿意麻煩卻總會不請自來地麻煩你的人。
“待會兒順便幫我打壺水?!?/p>
“下周要去旅游,幫我喂一周寵物吧?!?/p>
“今天下午有點(diǎn)兒事,你能不能幫我把這些卷子送去教學(xué)樓?”……
他們輕松地說著這些拜托,好像在陳述一個天氣現(xiàn)象一般輕描淡寫,絲毫不覺得會給別人造成什么困擾。而我常常不好意思當(dāng)面拒絕,心不甘情不愿地幫了對方之后,也很難獲得那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滿足,反而是很煩躁。
好像是自己最心愛的那片沙灘,被別人隨意地丟了滿地的垃圾。
我開始懷疑自己一貫堅(jiān)持的價值觀到底是不是正確的,直到有次實(shí)習(xí)的時候,因?yàn)楣ぷ魅ゼs訪一位前輩。
早在見面之前就已經(jīng)聽說了他極其守時的習(xí)慣,我特意提前一個小時出門,可是不巧偏偏趕上高架橋上三車追尾堵成的大長龍,出租車堵在半道動彈不得。等我緊趕慢趕地到了約定的地點(diǎn)時,還是遲到了半小時。
雖然提前給他打了電話說明情況,心中還是無比忐忑,初次見面就遲到本就不應(yīng)該,更何況坐在對面等我的還是素來以“尊重時間”為原則的前輩。
沒有意想中的黑臉或是斥責(zé),他面色平和地坐在那翻著一本書,在我第四次向他道歉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笑了,問我:“你是聽他們說我很守時,所以才這么緊張對嗎?我是很守時,但只針對自己,從來不要求他人。”
他說:“若對方能準(zhǔn)時,那最好,若不能也沒關(guān)系,我一個人看會兒書,也不算浪費(fèi)時間?!?/p>
“那豈不是很吃虧?”我忍不住問。
“年輕的時候遇到那些不守時的人也很生氣,可是慢慢地就想通了,我只要對得起自己就行,只要我自己不遲到,就不會愧疚,至于別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時間,那是他們的事?!彼πΓA苏Q劬?,“有些東西雖然是很好的,但也只能用來要求自己,不能用于約束他人?!?/p>
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到底是不是一種美德”,嘉賓蘇有朋和導(dǎo)師蔡康永分別在辯題中定義了兩個重點(diǎn),一是“別人”,一是“界限”。
誰是自己人,誰是別人;什么是過度,什么又是合宜;什么是舉手之勞,什么是真正的麻煩。
但我們并不是生來就懂得這些的呀。
正是因?yàn)樵囂秸吆捅J卣叩耐瑫r存在,我們才能享有一個有規(guī)則有底線,但也有人情有溫度的社會。
前者是生活的常態(tài),而后者卻是我們在筋疲力盡或是走投無路之時可以去尋求的安慰與依靠。
所以有時才會覺得很慶幸,還好這世界并不僅僅是由像我這樣“不愿給別人添麻煩”的人組成。我們像是躲在自己的小屋里與世隔絕的人,而只有有人來敲我們的門討一口水或聊一會兒天的時候,才能將我們從自給自足的孤島上拉出來,融入那個更大的世界。
接受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是我們一生中極其重要的功課,但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也依然要堅(jiān)持做自己。
正如蔡康永在總結(jié)辯題時說的那句話:擁有美德,不一定會讓你生活得更好,但你終究會因?yàn)閾碛兴玫綄庫o。
題、插圖/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