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平
一
滄海映月。丹青與故鄉(xiāng)都是清白的詩行
我和父母坐車去遠鎮(zhèn)
路上說起荒原的靈魂。德令哈。在一潭清水里游弋的魚
我們也說起冷湖,廢棄在礦井里的時間波紋
人間一場清明雨
傾身覆在清澈的潭水上
于是包容的潭水
就像這個時節(jié)里所有故事的
結(jié)局
是香爐里深厚香土,承接一切哀漠和祝禱
也是睡意深沉降落的床,容夢鋪展圓滿
在忽遠忽近的豎笛聲里
有誦經(jīng)人,站在天青下,眉目靄靄
二
長途客車在路上顛簸
我繼續(xù)和母親說
命運這個詞語
有時候會迷惑在書中的潮水里
人群中,有誰可以回頭?
每一次訴說都漫上一層青苔
幽暗深綠,是冗長的陳年雜味
每層苔蘚里都有一個微小的自己
固守在過去的原野不肯離去
直到青草離離,荒石落雨
執(zhí)念成了隱喻
三
只要洗凈瞳孔,就能看清與我相鄰的座位上
一個孩子眼睛里映下的雨中山景
輕靈,明快,大雨滂沱也變幻成雨蛇拐走
而白鷺斜飛,成年人的肅穆像十月
春花繡在心上,夏陽燙在繭里,秋意漸濃
是該道別的雨信
那是父親攢在手中的固執(zhí)
是格格不入的生硬
是日漸冷掉的熱忱
是被打磨過的人間
粗糲,有棱角,屢次加水斟滿的酒味
幼童與老去的父親
是行途里的一首寓言
而母親,是它的作者
四
夜深,夜色如幕如窿,雨暫消停
客車行駛到中途,打了瞌睡
倚在一棵無名樹旁休憩
我和父母在熙攘的陌生人群里,與一條河相對
與黎明之前,時間表達的沉默,相對
萬物都是干凈且純粹的語言
植物在逆境中用微苦的根莖
抽取生活的真理
用甜美和柔軟贊頌疾風
天空開始翻出一道隱隱的亮
漫長的翻涌之后成蝶,翩翩躍上廣闊大幕
如影變幻,如絲纏結(jié),如紗鋪覆
是漸漸走輕的藍
藍色的明媚是羽毛
隱喻著藍色的浮生,熾熱,升騰
在即將與晨明告別的星空中依序排列:
萍水相逢,大地歸心,致意長途
天色又起,又是天明
草木不知何時生,在有關(guān)山河的描述中被加以冷靜修辭
匯集人間的冷暖,聲音,曲直
過往晨霧因鳥鳴生出彩虹來
夢境逐漸完整——
大霧茫茫,蒹葭蒼蒼,雨簾幢幢
雨從天上來,遼闊、歡欣,萬物同沐
五
天上的水總有一天要回到天上
天青色的穹宇總有一天會因為煙雨
貼近我。它懂得我的思考
像風在觸動經(jīng)文中,有限的塵埃
無聲也無墨痕
還是那棵無名的樹,以它為眼
見證微小的水滴匯成溪流,匯成河
匯成宣紙上輕描的山川
雨中,煙火都是低處的神
一輪煙雨過,太陽照見夜業(yè)的漁夫劃船歸來
而我,我們,要繼續(xù)前行趕路
六
車又停,這一次,是真的到了
地圖上縮成一點的小鎮(zhèn),此時被陽光無限放大
清水,芙蓉,鐘聲
驀然相遇,把內(nèi)心的事物貼上標簽
父親說他在一棟秘密房子里
貼滿了描寫生命的漢字
房間里每件被夜晚籠罩的物體,都有骨相
其中傳出琴聲,恍若泉水涌出的光
沉浮生音
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在一張舊紙上畫了半山桃花
我說桃花是人間
母親說桃花只是一半人間
另一半是哲理的星河
——人間與人間,總是隔著書寫
像是漩渦在河水里,旋轉(zhuǎn)著靈魂
有隱遁,也有神逸
那年酷暑在河上漂流
上游岸邊有掮客負重待船
母親說岸上的人們
與容器里的春天,都要選擇沉默
但我們不能沉默
她說,關(guān)于命運的敘事,雖然輕,卻內(nèi)涵廣闊
八
我慢慢明白——
命運是一場修行
我不貪戀它的果報,只流連在命運的梵音里
想要聽懂,想要探明
想要與它和解,共情
而梵音只似水波明
也泛波瀾,卻似白象乘云歸來
白象的主人剛才微微側(cè)目
思慮人間的渺小
撫慰萬物中寄托的寧靜
菩薩看螻蟻,皆是過去父母,未來佛祖
螞蟻忙忙碌碌,不自知也不自擾
它們搬起根根樹枝
我試圖離開,卻仍在樹影里猜謎
誦經(jīng)聲如霧如霜
灰衣的僧人在前面的臺階上,越走越高
另一位僧人從我身旁經(jīng)過時
小聲說道,何謂清明?
我呆立片刻,只見院中的古樹遮住了云層
如蓋亭亭
責任編輯/王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