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
西晉時期,胡質、胡威父子都以清廉著稱于世。一次,胡威去探望在荊州擔任刺史的父親,返回京城時,父親帳下的一名都督稱要到京城辦事,并與之隨行。一路上,都督盡心盡力照顧胡威,一問才曉得,原來都督是想讓胡威給父親打招呼,以助其晉升。胡威立即把此人打發(fā)回去,并寫信給父親,建議撤銷此人職務。父親卻說,此人情節(jié)較輕,革除職務等于對外宣傳自己的清廉,故對其只是說服教育。后來,皇帝問胡威:你與父親比誰更清廉?胡威頗有感觸地說:“我遠不及父親,我清廉擔心別人不知道,而父親清廉,則怕別人知道?!?/p>
胡威想把清廉說出來,而胡質卻對清廉避而不言,這不僅是個人的性格問題,還反映了兩人對清廉的不同態(tài)度。胡威的清廉無貪圖物質利益的行為,卻有賺取清廉之名的嫌疑,可算精神貪圖。而胡質不對外宣傳自己的清廉,把清廉之名也拒之身外,清廉程度自然比胡威更上一層,在清廉的境界上也比胡威高出許多。
多數(shù)人衡量官員是否清廉,基本都以其是否拒絕物質利益為檢驗標準。其實這標準對清官來說并不高,因為所有清官都能做到。而胡質的言行卻給衡量官員清廉的標準提了檔,就是還要看官員是否貪圖清廉之名。因為清廉之名較物質利益有很強的隱蔽性,常常讓官員在不知不覺中“中招”。
清朝末年,俞樾在《一笑》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京城的官吏調到外地,上任前,他去跟恩師辭別。恩師對他說:“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兒做官很不容易,你應該謹慎行事?!?/p>
官吏說:“沒關系,現(xiàn)在的人都喜歡聽好話,我呀,準備了100頂高帽子,見人就送一頂,應該不至于有什么麻煩。”
恩師聽了這話很生氣,以教訓的口吻說:“我反復告訴過你,做人要正直,對人也該如此,你怎么能這樣?”
官吏說:“恩師息怒,我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能有幾位呢?”
官吏的話剛說完,恩師就得意地點了點頭說:“你說的倒也是。”
從恩師的家中出來,官吏對他的朋友講:“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只剩下99頂了!”
這位恩師十有八九也是官員,在清廉上他與胡威處于同一程度,名聲的“高帽”在說教學生時已經(jīng)收下了。
現(xiàn)實中確有這樣的情形,清官自己不宣傳,別人卻言其清廉,否則古時就不會出現(xiàn)“青天”的稱謂。其實,別人宣揚那是別人的事,清官只需堅守“耳聞心不動”原則,不能讓清廉的評價反過來蠶食清廉,否則就可能被這種貪圖精神誘惑攻破,所以做到這點相對更不容易。
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乾隆皇帝因為和珅到紀曉嵐家搜查無贓款贓物而表揚紀曉嵐。面對皇帝的表揚,紀曉嵐不為所動。紀曉嵐與胡質一樣,沒拿清廉之名當回事,很低調地認為清廉是為官從政的分內之事。
清官不圖清廉之名,在拒絕物質利益的同時,不給精神誘惑留出半點空間,讓清廉做到全面徹底,從而確保其品行在堅守中不斷提升。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檢察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