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教育??渗P毛麟角般的7%,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流社會與精英行業(yè)。位于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在其長達300年的歷史中,想必也為這令人艷羨的“7%”源源不斷地輸送過人才。
英國的公立學校由政府撥款,提供免費教學,采用政府制定的全國統(tǒng)一課程。私立學校部分接受或完全不接受政府撥款,辦學資金主要來自學費、饋贈和慈善基金。
根據(jù)《衛(wèi)報》2018年數(shù)據(jù),英國頂級私立學校一年平均的學費已經超過17,000英鎊,包括伊頓和哈羅在內的ISC院校,走讀生平均每年學費15,000英鎊,寄宿生可能達到33,000英鎊。相比之下,公立學校每一名學生獲得的政府撥款介于4,000~6,000英鎊之間。
威爾特郡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著300年歷史的典型的貴族私立學校,占地25公頃,寄宿費是一年27,000多英鎊,約24萬人民幣,教師64名,學生約400名。這是一所典型的貴族私立學校,配備了各種各樣齊全的設施,僅網球場就有12個,還有一把自都鐸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椅子。這所學校的校長馬克掩飾不住驕傲地說,這里被認定為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與沃明斯特進行交換活動的是德比市貝姆羅茲學校,這是一所公立學校,教師數(shù)量和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大致相當,學生卻是其一倍,超過700人,預算500萬英鎊。公立學校的教師資源和教學資源有限,學生基數(shù)大,平均分配到每個人的資源就更少了。貝姆羅茲所在的學區(qū),包括德比市一些最貧窮的地方,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由學校免費提供伙食。
這兩所學校,硬件設施差距巨大,生源質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沃明斯特私立學校的新生入學,都要接受評估。來這里的學生,大多被評為了A級,能力在全國范圍內列入前25%,只有少數(shù)學生被評為B、C、D級。而貝姆羅茲公立學校的新生,150人中只有5個孩子能達到最高水平,除此便是龐大的中間群體,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孩子屬于較低水平。
沃明斯特私立學校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這種優(yōu)勢不是體現(xiàn)在老師的教學水平上,而是體現(xiàn)在課外。從生源、硬件、軟件、家長到社會資源,全方位優(yōu)勝于公立學校。
交換活動,是各自學校的校長,帶領三名同學,到對方學校進行學習,為期一周。
首先,是私立學校的孩子來體驗公立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他們采用的是兩兩結對子的方式。就讀于沃明斯特中學的喬恩、桑德與凱蒂,是此次交換的主人公。除了喬恩有過在公立小學求學的經歷,其他兩位從未走進過公立學校,也幾乎沒接觸過上公立學校的同齡人。所以,對于即將走進位于德比市的貝姆羅茲公立學校,三人都很好奇。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來到公立學校的第一天,迎接他們的卻是震驚與不適應。
私立學校的桑德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結成了一對。
桑德是個富二代,擁有一棟府邸,家里有50多輛車,但他并不是個紈绔子弟,相反他努力學習,有明確的目標,非常自律,是典型的未來社會精英。在他的世界里,勤奮刻苦的學習與時刻保持得體的教養(yǎng),是學校與家庭一再灌輸?shù)氖???墒?,這在公立學校的第一天就被打破了。
布瑞特是一個上課搗蛋的慣犯。當著桑德的面,他還辱罵了要求他們安靜上課的老師。
和布瑞特一起上課,讓桑德多多少少感到有些不適應。而且他發(fā)現(xiàn),在公立學校的課堂上,安靜聽課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桑德有兩種選擇——加入那些哄鬧的同學,或埋頭做好自己的事。頗有些早慧的桑德,選擇了他熟知的道路——尊重老師,認真聽課,好好學習。
布瑞特的家,墻壁斑駁,房間凌亂,家庭情況不言而喻。布瑞特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卻依然在課堂上搗亂,依然不寫作業(yè)。公立學校的課堂紀律非常亂,布瑞特還會在課堂上故意搗亂,美其名曰為了“自由”。
后來,桑德看出來,布瑞特之所以不學習、之所以在課堂上搗亂,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讓自己看起來不奇怪。桑德給布瑞特一個建議:“多和好學生在一起,很快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
然而,在同齡人都不努力學習的大環(huán)境下,桑德還是感到了壓力:“我感受到自信受到破壞,如果我生活在貝姆羅茲,我想我不會那么有動力?!?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6/11/qkimagesdxygdxyg202104dxyg20210404-3-l.jpg"/>
如果說課堂紀律是讓私立學校學生桑德比較意外的事,在校時長和課后作業(yè)的情況則讓另外兩位私立學校學生——喬恩與凱蒂印象深刻。
“在沃明斯特,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后還有數(shù)不清的作業(yè);可是在這里,下午三點就放學還沒什么作業(yè),會有較多時間無所事事,還可以看看電視?!毙廊唤蛹{了“放學早、作業(yè)少”這個設定的喬恩,第一天放學后就開開心心地隨著與他結對子的公立學校同學卡西姆回了家。兩人一路走進房間,瘋玩了一把電子游戲。
事后,喬恩有點后悔,要知道,在沃明斯特上學的時候,他根本不可能有時間打游戲,不是在趕著去上課的路上,就是在寫作業(yè)。他也承認,如果一直在公立學校的環(huán)境里,自己也許并不會像在私立學校時那么自律。
第二個階段,是公立學校的三名學生和校長,到私立學校進行體驗和學習。
英國幾乎所有的私立學校的學生都會有五門通過的GCSE,包括英語和數(shù)學,而公立學校的學生則剛過一半。私立學校的學生的平均閱讀年齡是18歲,而貝姆羅茲學校的新生們平均閱讀年齡僅為7歲,半數(shù)學生英語都是第二語言,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比如閱讀困難和自閉癥。英國私立學校的申請難度極高,一般有入學考試、面試、Essay,而且好學校提前三四年就得登記注冊,有些家長從孩子出生就開始做規(guī)劃。
沃明斯特有嚴格的招生政策,所有新生一入校就接受評估,大多數(shù)孩子的評估屬于A級,能力水平排在全國前25%,B、C、D級的孩子也有,不過是極少數(shù)。
而貝姆羅茲跟英國所有的公立學校一樣,采取就近入學政策,入學門檻低,學習氛圍也較為寬松。很多學生來自英國普通家庭、貧困家庭,或是難民后裔,甚至需要領取學校的免費餐。
起點不同,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別人已經到了加速階段,而公立學校的很多孩子還在蹣跚學步,想追上太難了。
一路上他們非常忐忑緊張,他們知道跟別人有差距,但不知道差距究竟有多大。在受到朋友們的熱情接待后,他們很快就體會到了其中強烈的對比。
首先是嚴明的校規(guī)。
一個深切的體會是課堂紀律,在公立學校,布瑞特總是在課堂上搗亂,而且從來不做作業(yè)。但在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很認真地聽課,老師也很嚴格。在課堂上聊天,老師會把他們趕出課堂,可是在公立學校一直聊天是不會被趕出課堂的,一直搗亂才會。嚴明的課堂紀律,認真學習的同學,讓布瑞特也不由得認真聽課,試著去改變自己。
除了課堂紀律,私立學校對著裝、作息也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手機不能隨便用,晚上要上交,晚上十點熄燈,早上七點二十吃早餐。對女生的著裝要求是: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發(fā),不準戴大耳環(huán),只準戴耳釘,不準濃妝艷抹,不準把頭發(fā)染成搞笑的顏色……對男生的著裝要求則是:襯衫必須扎到褲子里,必須扣好第一顆扣子,必須擦亮皮鞋……
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校長馬克說:“只有給著裝和外表定下非常高的標準,才能讓他們認真執(zhí)行,這樣能提高期望的表現(xiàn)和標準,也有助于他們整裝待發(fā)地進入社會?!?/p>
其次,是對學生的自信和自尊的培養(yǎng)。
沃明斯特的一周,從集會開始,全校人員每周集會三次,周一的集會由校長馬克主持。另外,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有演講計劃,會定期請一些社會名人、成功人士來學校演講。私立學校的學生,能比較容易接觸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識之士,因為這本身就暗示“你很快就會這樣”。沃明斯特私立學校還有一對一的校長訪問,是對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每一位沃明斯特的學生,都會定期與校長對話,兩代人彼此溝通、答疑解惑。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的孩子從未體驗過的,他們都表示,自己有所收獲。
另外,每個學期學校還會組織三四次高端的晚宴,這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晚宴后,三個來自公立學校的學生,雖然有些不自在,但還是收獲了自尊和自信,感到了被尊重。
正因為這樣,沃明斯特的學生,雖然都很年輕,但已經有了那種放松冷淡的牛津步伐。這里的學生已經能夠通過環(huán)境來學習了。
讓馬克校長引以為豪的,還有學校豐富的課外活動小組。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認為,他們和公立學校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他們對課外活動很重視。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有42個高層次的興趣小組,從公立學校來的布瑞特報名參加了混合見習隊,卡西姆在汽車興趣小組弄得滿手油污,娜絲在體驗天文社團。在周末,他們還會有各種體育比賽活動。
綜合能力是拉開差距的重要因素,也是自信的來源。很多時候成績水平相同的孩子,為什么一個比另一個發(fā)展得好?知識面、生活技能、音樂、藝術、體育、社交,都是個人魅力的體現(xiàn),是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需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培養(yǎng),這也是私立學校最大的賣點。私立學校很擅長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對自己的優(yōu)秀方面感到自豪,不會害羞或擔心別人怎么想。很多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相信自己能做成任何事情。
在沃明斯特學校,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要接受校長的訪問,校長給學生鼓勵和支持,談人生談未來。
英國私立教育注重將傳統(tǒng)美德和創(chuàng)新精神融合在一起,教師既態(tài)度謙和又不失權威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但同時保持嚴格的傳統(tǒng)。不會一味讓學生被動接受,而是讓學生分析思考,能拿出自己的態(tài)度和看法,這其實就是自信的來源。
對于私立學校的孩子能享受到的資源,公立學校校長喬更多的是感到憤怒和挫敗,因為這是不公平的,也是無法復制的?!拔掖砦业膶W生們感到憤怒,因為他們沒有同等待遇,我感到痛苦和挫敗。”可是一切,能在同一水平下進行嗎?喬知道,不能。因為每個孩子背后的家庭不同,教育觀念不同。因為有人會選擇把錢花在香煙和豪飲上,有些人會把錢花在音樂課上,所以一切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
公立學校的學生回家后,有的家庭支持學校想做的事,而有些并不支持,私立學校的優(yōu)勢是更可能擁有支持的家庭,把孩子的教育擺在第一位。大多數(shù)英國私立學校錄取學生的時候,還需要先了解家長的情況,非常重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背景。能進私立學校不光是學生個人的事,更是對一個家庭的綜合考量。英國多數(shù)高知高收入背景的家長,都會想辦法把孩子送去讀私立學校,而且很多父母本身就是畢業(yè)于牛津、劍橋等名校的精英,對教育更加了解也更支持。不過貝姆羅茲在精神關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不會一味嚴厲地處罰學生,盡量幫助學生積極健康地成長,也是十分值得借鑒的地方。
最后公立學校的校長喬明白了:私立學校的優(yōu)勢還在學校之外。私立學校的學生的家長們,大多和學校站在同一戰(zhàn)線,他們大多十分重視教育,在家庭范圍內,學生在學校里獲得的正向信息,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強化。這是一種學校與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環(huán)。
互換學校的活動馬上就要結束了,參加這一活動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收獲。布瑞特說,他在私立學校學到了做事情要專注、要守紀律。布瑞特跟他的小伙伴說,他非常喜歡這里,非常不想離開。這也讓桑德第一次體驗到了,什么叫無奈,什么是無能為力。
從桑德和喬恩的角度來看,公立學校的一切似乎不那么有利于學習。而私立學校女生凱蒂,在公立學校卻發(fā)現(xiàn)了讓她覺得被觸動之處。
與她結對子的公立學校的女生叫娜絲,她是一位2011年移民來英的敘利亞人。因為政治與戰(zhàn)爭的原因,娜絲的爸爸于多年前逃到了英國。經過了長達七年的努力后,他終于把娜絲和她媽媽接到了這里。自由而平靜的生活,讓娜絲充滿了感恩。
來到英國后,娜絲的父母經過多方努力,終于給女兒爭取到了在英國受教育的機會。哪怕僅僅是一所就近入學的普通公立學校,也讓娜絲覺得非常滿足,她的夢想正生根發(fā)芽:“我想考好大學,比如牛津、劍橋?!痹谒搅W校的一周里,她的信心得到了提升,這要歸功于周圍人給予她的正能量。她知道,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她的成績會更好。
可是,她也認為,成績好固然重要,但參與現(xiàn)實生活也同樣重要。她感覺這里不像是一個真實的世界。因為人人來自優(yōu)越的家庭,可是這個世界很殘酷,不能永遠待在一個泡泡里。
和她相比,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私立學校女生凱蒂,卻對未來有點渾渾噩噩。她坦言,自己沒想過將來要做什么,也從來不覺得自己能夠上昂貴的私立學校是了不起的事。
了解到娜絲的經歷,凱蒂有點羞愧。她從來沒想過,自己覺得理所應當?shù)脑谒搅W校接受教育的機會,和大多數(shù)人比起來,是多么幸運。而那些身處底層卻還想著努力向上攀升的人,他們的堅定也讓人感動。
交換結束后,這三名公立學校的孩子表示百感交集,沃明斯特學校人人看起來都很開心、專注、守紀律、信心上升、獲得了正能量,人人都希望自己做得更好。私立學校的孩子們對于自己接受的精英教育也感到十分幸運,不再認為是理所當然,有了更明確的人生方向。
公平是個沉重的話題。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有很大的差距,而我們國家的學校,卻還和英國的公立學校有著較大的差距。但英國公立學校的娜絲,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出身,但個體的努力依然會讓我們收獲不一樣的人生?;顒咏Y束后,兩所學校都在尋找溝通合作的方式和途徑,同時他們對教育公平的思考和做出的努力,也正是一個國家教育強大的希望所在。
最后,渴望留在沃明斯特的布瑞特,得到了好心人的資助,從2015年9月開始在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就讀。他的人生,也許會就此改變。
本片雖然觸及了英國非常敏感的“社會階層”問題,但實際上BBC將細節(jié)處理得非常巧妙,無論是學生還是校長,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展示了兩種教育方式的差異,既展現(xiàn)了自己的獨特之處,又能引起共鳴。私立學校的學生們也沒有因為享用了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而驕傲自大,雙方都希望從對方身上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來源:微信公眾號:美加教育)
【閱讀導引】在人們心里,英國的私立學校往往是“貴族學?!薄熬⑺C萃”“學費昂貴”的代名詞,而由國家進行補貼的公立學校,大多采取就近入學政策,生源質量與教育成果也參差不齊。有錢人會絞盡腦汁把孩子送進又好又貴的私立學校,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后,繼續(xù)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于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只好聽天由命。
對此有濃厚興趣的BBC,推出了一部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這部紀錄片里,兩組分別就讀于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到底孰優(yōu)孰劣,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