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志剛
新泰市實驗中學 山東 新泰 271200
家國情懷是歷史核心要素中的關鍵之一,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因素。初中時期是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階段,歷史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課堂資源對歷史素材進行挖掘,對其中的家國情懷內容進行總結和升華,讓學生的愛國情感得到全面啟發(fā)。歷史教師要著重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系統、全面地掌握、理解歷史,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家國情懷培養(yǎng)不僅是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塑造積極人格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家國情懷是學生形成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如果對家國情懷理解不完整或者有偏差,那么會影響學生個人健全人格的形成。每個人都是我們國家的一份子,我們有義務和責任熱愛國家。這個過程,教師要在歷史課堂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式教育,讓學生在無形之中激發(fā)強烈的愛國情懷,感受到歷史長河中國家一路曲折前進的堅強不息精神。在此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和領悟了家國情懷,能夠增強面對學習生活中困難的信心,堅持面對挫折不氣餒,頑強拼搏,樹立奮斗“不僅是為自己的人生,更是多為社會做貢獻的”的積極進取理念。
一方面,要遵從緊密聯系實際的原則。歷史是發(fā)生在過往的事件堆疊而成,我們往往都不是親歷者,要全面、客觀地掌握好、理解好歷史,盡可能地通過視頻播放、圖片展示、史料解讀等方式還原歷史的全貌,讓歷史事件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更好地融入歷史。另一方面,要堅持張弛有度的原則。家國情懷的培育要兼顧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傳授歷史知識又要關注學生情感變化,讓學生能夠厚植愛國情懷。同時,還要把把握住歷史教學的度,不偏不倚才能讓家國情懷的熏陶恰到好處。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當前,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要相結合,要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歷史,客觀地分析世界。
(一)注重挖掘家國情懷素材。歷史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人物故事、歷史典故、史料圖片等等,歷史教師要充分運用現有的素材,將家國情懷充分貫穿到課堂教學中。家國情懷不僅是在歷史教學中體現,在語文教學中也會有所涉及,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和語文學科內容相結合,從歷史和語文兩個維度去解讀,讓學生的思想豐盈起來,對家國情懷有更多的理解。又如與政治學科的聯系,歷史上一系列政治、軍事、文化等變化跟政治有較大的關系,像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隋朝推行的科舉制度等等,讓學生對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演變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觸。
(二)注重家國情懷培養(yǎng)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增加課堂趣味,用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分層次、有系統地進行講解和描述,可以采用播放視頻、設置課堂情景劇、分組討論等形式,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聽得住、想去聽、學得好。又如結合傳統節(jié)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豐富家國情懷涵養(yǎng)。如在端午節(jié),歷史教師可以講解屈原的故事,挖掘故事的歷史背景??梢哉f一說,在端午節(jié)劃龍舟、吃粽子等傳統習俗,讓學生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對家國情懷有了更深的理解。歷史教學的課堂不僅可以在校內,也可以把課堂設在校外,如參觀博物館、紀念館、歷史古跡等,用情景教學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用心去觸摸歷史的脈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分析,讓家國情懷在無形之中得到升華。每個地區(qū)都有歷史英雄存在,歷史教師可以把學生熟悉的歷史人物跟書本知識結合起來,以小見大,逐步為學生展示當時的歷史背景、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讓學生了解歷史的更多面,從而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良性培養(yǎng)。
(三)注重歷史教師素養(yǎng)提升。培養(yǎng)好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教師自身素養(yǎng)是關鍵因素。只有教師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完整、客觀、正面的歷史解讀,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才能真正地培養(yǎng)好學生的家國情懷。當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對家國情懷的熏陶有足夠的震感力,學生在濃厚氛圍的包圍下,自然而然就會提升愛國主義情懷。萬物都是發(fā)展的,歷史教學也不能一層不變,要緊跟時代的變化,吸收新的理念,才能讓學生的家國情懷教育更有張力。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歷史教師家國情懷的系統培訓,從教學方式、自身素養(yǎng)、歷史涵養(yǎng)等多個方面提升教師的能力和水平,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培育有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主陣地,歷史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對學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yǎng)。少年強,則中國強,一個擁有良好家國情懷的學生,未來才能真正成為有學識、有理想、有道德、有擔當的新時代有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