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波 孔金水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急診科 516001
現(xiàn)代醫(yī)學中,呼吸機在疾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該治療設備可以替代患者的自主通氣,對臨床確診為呼吸衰竭者,呼吸機為主要的輔助治療設備,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衰竭情況,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以及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1]。然而若呼吸機的使用時間較長,患者也容易出現(xiàn)呼吸機依賴情況,這樣使患者的治療時間及治療費用增加,同時還使得患者容易發(fā)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這一并發(fā)癥,影響其康復[2]。對存在呼吸機依賴的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實施,有助于提高其脫機成功率及縮短脫機所需時間,基于此本文中選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8例呼吸機依賴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實施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干預效果,目的是顯著提高對呼吸衰竭者的臨床治療及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ICU病房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8例因長期接受呼吸機治療而出現(xiàn)呼吸機依賴的患者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使用呼吸機治療的時間均在2周以上,在脫機后出現(xiàn)胸悶與大汗情況,需重新予以患者使用呼吸機支持[3];(2)患者有良好精神狀況,臨床資料完整;(3)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方法及目的,并征得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同意。排除標準:(1)因為其他原因死亡或者中途放棄治療的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3)家屬了解研究目的后不同意參與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實驗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55.5±1.6)歲;疾病類型:重癥呼吸衰竭15例,藥物中毒12例,顱腦手術后7例,重癥肌無力5例,其他5例。對照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41~75歲,平均年齡(56.1±1.6)歲;疾病類型:重癥呼吸衰竭14例,藥物中毒14例,顱腦手術后8例,重癥肌無力5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脫機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保持呼吸機輔助進行通氣,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此外還予以患者抗感染、止咳化痰、免疫調(diào)節(jié)及營養(yǎng)支持等治療,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呼吸機參數(shù)進行合理調(diào)節(jié),若患者血氧分壓及血氣分析情況穩(wěn)定并符合脫機要求就可脫機,脫機后若患者心率、呼吸頻率、血壓較脫機前提高20%,血氧飽和度明顯降低需為患者重新進行呼吸機支持。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中頻電治療:使用廣州產(chǎn)YK-2000B電腦調(diào)制中頻電療儀,其中低頻頻率為1~150Hz,中頻頻率4KHz,調(diào)制波形為方波、指數(shù)波,每次治療用8cm×6cm的4組電極。第一組電極置于雙側(cè)胸鎖乳突肌后緣鎖骨上>4cm位置;第二、三組電極分別置于雙側(cè)肋弓緣第七和第八肋間;第四電極置于腰椎間兩旁。開啟治療儀,先以小劑量的電刺激為主,然后逐漸地增加到患者可耐受劑量,每次治療時間20min,1次/d,持續(xù)10d。(2)呼吸機鍛煉:通過改變體位、翻身拍背及有效咳嗽訓練;進行正確腹式呼吸訓練,患者取舒適體位,斜躺坐姿,手置于前肋骨下腹直肌位置做呼吸鍛煉。訓練的過程進行心率、呼吸頻率及血壓指標的檢測,若以上指標均較脫機前增加20%需要重新予以呼吸機支持,使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在第2天繼續(xù)進行訓練。1次/d,持續(xù)10d。(3)心理干預: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及抑郁等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會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針對這一情況,需要護理人員做好護患交流溝通,搭建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講述讓患者可掌握自身具體狀況,提高其認識能力及依從性;讓患者可充分了解脫機重要性及脫機步驟;指導患者緩慢且深沉的進行呼吸;如有必要可邀請一些脫機后明顯好轉(zhuǎn)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提高患者治療信心,使得患者積極配合。
1.3 觀察指標 (1)治療3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脫機成功率。脫機成功標準:脫機48h后患者心率、呼吸頻率及血壓均保持穩(wěn)定,患者感覺身心舒適,無胸悶、虛汗情況,可自主呼吸,血氣分析顯示患者不存在酸中毒、低氧血癥等情況。(2)統(tǒng)計兩組脫機成功所需時間、住ICU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
2.1 兩組患者脫機成功率比較 治療3周后,實驗組脫機成功率為90.91%(40/44),對照組脫機成功率為70.45%(31/44),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906,P=0.015<0.05)。
2.2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各項時間指標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臨床指標情況比較
呼吸機是為因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慢性呼吸衰竭、呼吸功能不全時用作替代患者呼吸及維持機體正常交換的裝置[4]。呼吸機的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供呼吸支持,迅速糾正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積存;二是用于原發(fā)病的輔助治療;三是為原發(fā)病治療贏得時間。雖說呼吸機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義,但是受患者長期使用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缺少運動、機體營養(yǎng)不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出現(xiàn)肌肉萎縮及引起呼吸機依賴,呼吸機依賴可導致脫機困難及VAP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影響患者預后[5]。
針對存在呼吸機依賴的患者,常規(guī)的對癥治療手段難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且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部分患者因呼吸肌功能大部分喪失,如此導致患者即便是在脫機后也會因為出現(xiàn)胸悶及咳嗽等而重新接受呼吸機治療,這樣影響患者的預后[6]。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則是一種針對呼吸機依賴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該治療方式是一種以運動訓練為主體,配合電治療、康復訓練以及心理輔導的綜合治療手段[7]。其中采取中頻電刺激的方式不僅能夠刺激患者的肌肉及引起肌肉舒張,而且也能加快血液以及淋巴循環(huán),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呼吸機依賴患者存在肺功能未完全康復的情況,可通過康復訓練的方式使肺功能恢復正常,讓患者能夠成功的脫機;運動訓練的方式則能有效刺激全身或者局部運動感覺功能,避免肌肉萎縮,讓肢體功能以及神經(jīng)功能恢復正常,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做翻身、腹式呼吸等的訓練,讓患者的呼吸肌肌力能夠逐漸提升,提高脫機成功率以及縮短成功脫機所需的時間;實施心理干預則是通過讓患者充分掌握自己病情,了解呼吸肌治療原理及脫機必要性等,轉(zhuǎn)變患者對呼吸機的心理依賴,顯著緩解患者焦慮、抑郁及緊張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及康復信心[8]。本文結(jié)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脫機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而脫機成功所需時間、住ICU時間以及平均住院時間等均顯著短于對照組。這一結(jié)果提示予以呼吸機依賴者,實施早期康復介入治療的方式,能明顯提高患者的呼吸肌肌力水平,讓患者可達到成功脫機指征,且縮短脫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針對長期使用呼吸機引起的呼吸機依賴患者,實施早期康復介入治療的方式,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脫機成功率,同時還能顯著縮短脫機所需時間以及患者住院時間,讓患者盡早回歸到正常生活,因此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