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潔
摘 要:園本課程《閱味》以繪本為載體,以獨立繪本主題活動、嵌入式繪本活動和項目生成為課程內容,以兒童為中心,堅持以兒童立場為課程評價的基本取向,重視幼兒的發(fā)展性評價、個性化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與課程相結合,通過評價給課程基于事實的指引,將評價結果回饋教學,從而真正促進兒童的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立場;課程評價
《閱味》是我園的園本課程。它是以繪本為載體,以獨立繪本主題活動、嵌入式繪本活動和項目生成為課程內容,通過悅目賞心——環(huán)境浸潤;悅思而動——主題活動;悅享童年——節(jié)日活動;悅動時光——游戲活動;親悅成長——親子共讀的途徑來實施和開展。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教師有效解讀、了解幼兒,以評促教,進而改進和完善課程,有力支持幼兒學習,為幼兒提供更適宜的教育機會和條件,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閱味》課程實施有彈性的課程,堅持以兒童立場為課程評價的基本取向,通過指向幼兒、教師和課程三方面、多情境、多形式、多方法的課程評價方式,收集相關幼兒發(fā)展狀況、教師教育行為及幼兒園課程建設的信息和意見。指向幼兒的評價,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幼兒的發(fā)展性評價、個性化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將評價與課程相結合,通過評價給課程基于事實的指引,將評價結果回饋教學,從而真正促進兒童的發(fā)展。對幼兒發(fā)展的評價主要包括掌握與課程具體目標的情況;幼兒學習后的態(tài)度、方法、行為等方面的積極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與課程目標的符合程度等。具體包括作品評價、影音評價、個案觀察記錄和成長檔案等四個方面。
幼兒園課程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發(fā)現(xiàn)課程中的問題、解決問題,調整、改進和完善課程,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fā)展。對幼兒的評價,不只是評價他們掌握與課程有關具體知識的情況,更重要的是評價他們的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態(tài)度、方法、行為方式。
一、立足發(fā)展眼光看待幼兒表現(xiàn)
幼兒的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因此,教師作為評價的主體,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幼兒,既要了解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更要關注幼兒的發(fā)展速度、特點等。課程評價不是給幼兒貼標簽、分等級,而是為了能從評價中發(fā)現(xiàn)幼兒的閃光點,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合理的期望。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個體的差異性,不能在評價標準、方法上搞一刀切,簡單或單一地評價幼兒的表現(xiàn),不能放棄任何激勵他們成長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獲得發(fā)展。
春節(jié)即將來臨,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選擇幼兒最為感興趣的過年習俗作為切入點,以繪本《過年啦》為支架,根據各段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主題活動?;顒又泻⒆觽儚某龎m到布置教室環(huán)境再到制作新年美食,所有的實踐活動更好地把孩子融入到我們的主題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更好地感受我們濃濃的年味兒。在評價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察獲得了幼兒活動過程的相關表征與現(xiàn)象,了解幼兒現(xiàn)有的經驗、認知、能力等,通過同伴間的評價,了解同伴間的觀點,進一步掌握幼兒的認知、能力和意志品質等,促進幼兒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思考,老師也會基于幼兒興趣,隨時調整策略,及時肯定,激發(fā)幼兒的潛能,促成活動的進一步生成與發(fā)展。
二、基于兒童經驗評價幼兒發(fā)展
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兒童經驗為出發(fā)點,對照經驗判斷每一個教育活動對兒童發(fā)展的價值,客觀、科學、準確地評價兒童發(fā)展,并據此進行指導和設計。評價重點是:是否為幼兒提供了與目標相一致的學習經驗,所提供的經驗是否與幼兒生活經驗及已有經驗相關聯(lián),使幼兒有效地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捕捉兒童經驗的發(fā)展機會,以便于提升對兒童發(fā)展的敏感體驗,抓住問題的特殊節(jié)點,圍繞兒童的經驗生成活動,有的放矢地進行隨機教育、評價和及時行為培養(yǎng),不斷拓展活動的廣度。
在項目活動《與機器人的一次邂逅》中,以兒童經驗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注兒童經驗的遷移、融合和運用,促使兒童經驗不斷生長,有效、及時評價,促進兒童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顒娱_展的過程中,教師抓住時機,順勢引導,將主動權交給幼兒,根據活動需要和幼兒興趣及特點,對兒童經驗及時加以梳理并及時調整活動,生成一系列活動,孩子們在活動中交往、分享、協(xié)商、合作等若干個相互聯(lián)系的主要經驗也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從而帶動兒童整體、全面發(fā)展。
三、堅持多維度的課程評價模式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實踐顯性或隱性的成效及價值的判斷,是一個多主體、多維度共同參與協(xié)作的過程?!堕單丁氛n程從不同維度和角度對課程做出評價,除了指向幼兒的評價外,還有指向教師的評價,強調教師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態(tài)度、教育行為和教育效果進行分析和反思,包括:成長檔案、游戲故事交流、相關課題交流、半日走班、課程經驗交流和每月一評的評價制度;指向課程的評價,強調課程架構的科學性、實施的有效性,包括課程審議、課程研討、專家論證會和家園共建會。
此外,班級能量也是一種持續(xù)的、多維度的有效評價模式。它應基于幼兒的興趣、學習(主題活動)、創(chuàng)新活動和生活等四個維度展開,并針對性地與幼兒一起共同為班級能量樹添加能量,讓能量樹有著各種多方面的能量。將班級能量樹放于各班中,可以讓幼兒直觀地看到自己擁有了哪些能量,從而達到自評,清楚還需要付出哪些方面的能量,并為之付出努力。
實踐證明,在這種基于兒童立場的課程評價目標的導向下,園本課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幼兒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虞永平 彭俊英.對我國幼兒園課程評價現(xiàn)狀的分析和建議[J].人民教育,2003(11).
[3]彭俊英.對構建幼兒園課程評價方案的粗淺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03(7).
(浙江省嵊州市仙湖幼教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