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修剛
摘 要:中國是應試教育,高考一直是被學校、家長、考生高度重視的,近幾年高考的試題大多都是材料題,尤其是歷史科目,材料試題的目的是為了考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復習是高考尤為重要的一個關(guān)口。但傳統(tǒng)教學大多都采用以課本教材為主的方式,不利于學生拓展學習思維,也無法在學習中培養(yǎng)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本文主要針對高考歷史中材料教學的問題及對策展開詳細論述。
關(guān)鍵詞:材料教學;問題對策;拓展思維
引言:
對于材料教學來說,是一種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學中除了重視課本知識以外,還會重視引導、培養(yǎng)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材料教學強調(diào)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開放式閱讀訓練方式,去幫助學生在復習中運用已經(jīng)學習到的歷史知識,提高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而對于新課改的要求,教師的理解不夠透徹或者準確等,所以教師在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中,分析常見問題并如何將材料教學落地是本文的關(guān)鍵點。
一、目前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的標準和要求下,重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只強調(diào)課本知識,所以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的高三歷史教學中材料教學遇到的問題有:(一)沒有選取合適的材料進行教學,首先就是高三學生,即將面臨高考,需要符合應試要求基礎(chǔ)上還能引導學生進行思維延展,但教學中沒有注重教材的選取,導致教學成果不是很理想。(二)長期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興趣,不能最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三)教師一直采用傳統(tǒng)填鴨式教學,教學主體變成了教師,我說你聽,不能讓學生發(fā)揮最大價值參與進來,因為所有知識需要學生掌握消化,從而更好地面對考試,甚至將來知識在未來要發(fā)揮它的最大價值,其他所有人都是幫助學生去成長發(fā)展的,所以教學主體的偏差導致教學方向也是有問題的,導致教學質(zhì)量逐漸下降。
二、材料教學,選擇正確合適的教材
材料教學中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材料,什么樣的材料適合高三課堂。正確有效的材料選擇也是對課本知識的拓寬和延展。要讓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材料,從中學習到課本的歷史知識重點并引發(fā)思考。因此教師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慎重,要求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觀能動性,又能通過閱讀材料鍛煉學生的知識轉(zhuǎn)化能力[1]。所以要求在選擇材料時,一定要注意選擇觀點新穎且可以反映多樣史觀的材料,對高三知識的覆蓋面較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三、材料教學,選擇合適有效的方式
在材料閱讀的課堂上,教師應該思考如何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提高了教學成果。但是學生在這個時候配合也很關(guān)鍵,教師在材料教學中,可以在課堂上用開放式問題的方式,引發(fā)學生思考,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材料的選取第一注意點是一定要真實,所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必要的分析解讀才可以最大發(fā)揮材料的價值和意義。然后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點,設置教學情境,選擇典型材料,深入淺出,幫助學生在情境里感受,有效提高閱讀能力。
同樣的在日常教學中,也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于細節(jié)點的學習。比如可以去找材料中的關(guān)鍵詞或句,以及標點符號在文中的意思。然后引導時多問幾句你從中聯(lián)想到什么了,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多累積材料知識的習慣,進一步豐富了材料素材,也提高了思維延展性。
四、材料教學,強調(diào)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重要性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倡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延展性,以及全方位發(fā)展。而對于高中歷史的學習,閱讀和理解能力是相當重要的,而這個點也是每年必考項。
(一)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原因
新課改的標準要求,強調(diào)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從根本上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習習慣。因此教學要圍繞學生來開展,適合學生的才是正確的。高中生年紀已經(jīng)都處于接近成年階段,不能再像小孩子一樣去教學指導,而是要和學生成為朋友,試著去了解、熟悉他們[2]。所有的教學方式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知識、吸收消化知識,如果不了解學生,如何用適合他們的方式、適合的教材、適合的氛圍去引導培養(yǎng)呢?
(二)教學方式引導為主
意識決定行為,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作為教學主體這個點,從行為上去落實,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步先熟悉了解學生,只有熟悉,才能知道學生需要什么,才能給學生提供需要的。第二步在熟悉的基礎(chǔ)上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空間放手去自己探索。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去自主探究,學生在摸索知識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自主解決了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樹立了自信心。第三步引導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知識闡述歷史問題,憑歷史觀點參與其中。學生會從中感受到歷史和自己鏈接,從而意識到歷史學習并沒有那么困難。第四步與其他同學互相探討,積極參與,增加彼此的交流,互相啟發(fā)分享,更有助于學生從多角度參與學習歷史,并且也告訴學生在學習中,一定要學會借助團隊的力量。
五、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從教材選擇、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改變,有助于提高高三歷史的教學質(zhì)量,材料教學方式會從中發(fā)揮更大的價值和空間。高三課程繁多學習壓力大,國家都在提倡減負教學,因此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方案設計等都會接受更大的挑戰(zhàn)。既要讓學生減輕學習壓力和任務,快樂學習并快速掌握知識,又要學生可以適應各種應試要求。了解高三學生這個群體的心理、性格等,找到問題癥結(jié)點,因材施教,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所以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豐富教學經(jīng)驗,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養(yǎng)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苗雨露.高中歷史復習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 高考,2019(11).
[2]許元林.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與“材料”教學[J]. 新課程(教師版),2019,000(002):83.
(貴州省遵義市鳳岡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