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壘
[摘 ? 要]初中物理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應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應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使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興趣,“原型問題”追問導學符合物理課程理念。研究認為,①“原型問題”追問導學優(yōu)化了教學設(shè)計;②“原型問題”追問導學切合學生思維特點;③“原型問題”追問導學可以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關(guān)鍵詞]原型問題;追問導學;案例分析;實踐思考
[中圖分類號] ? ?G633.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2-0046-02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從2001年修訂版到2011年正式版中“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這一理念始終沒變,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到物理認知過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感到枯燥,但是理念的落實需要教學方式的支持與配合,一種好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更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1]。我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利用“追問導學”讓“原始問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一、概念的要義解讀
1.原型問題
心理學認為“問題”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新情境、新課題進行研究思考時,發(fā)現(xiàn)它與主觀需要相矛盾的一種心理過程。物理原型問題是指學生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初始問題,如生活中的初始問題,科學技術(shù)應用活動中的初始問題,等等[2]。
2.追問導學
追問導學就是在學生回答了一個問題之后,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的情況繼續(xù)提問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對話式”教學的一種存在形式,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追問導學是學生通過教師設(shè)置的問題情境開展學習,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主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3]。
二、“原型問題”追問導學模式
對學生來說,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不計其數(shù),教師從中選擇與教學相關(guān)的問題,創(chuàng)設(shè)簡單的原型問題情境,結(jié)合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原型問題、解決原型問題、得出結(jié)論、應用結(jié)論。在探究過程中有的結(jié)論可能沒有達到教學目標,有的可能是錯誤的,有的可能有分歧,也可能是淺層的,通過“追問”導學就可以彌補大部分缺陷。追問可以是教師的預設(shè),也可以是學生的思考,它必定是較復雜的物理問題,可以接著探究、解決、得出結(jié)論,追問的過程可以多次進行,直至達到我們所要求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能解釋生活中相應的原型問題?!霸蛦栴}”追問導學基本環(huán)節(jié)如圖1所示。
三、教學實踐案例分析
以蘇科版教材物理八年級下冊《長度與時間的測量》第一課時“長度的測量”的教學為例。
【教學片段】測量概念引入
生活情境:兩個小孩比身高。一個小孩說,我比你高,我鉆到我家桌底下,站起來時頭碰桌子了;另一個小孩說,我比你高,我站直了比我家窗臺都高。
原型問題1:目測并比較離得較遠的兩位同學的身高(如圖2)。(學生回答)
原型問題2:不用其他工具,驗證你的目測結(jié)果。
探究過程:
讓兩位同學站在一起比較(如圖3)。
得出結(jié)論:左邊同學高。
追問1:如果兩位同學差不多高(如圖4),怎么比?
探究過程:
背對背,頭靠頭,站直緊靠。(如圖5)
追問2:如果不允許兩位同學離開座位,又不用尺,怎么解決誰高的問題?
探究過程(小組合作):利用身邊的器材,一個手指的長、一鉛筆的長等,與兩位同學的身高比較。(兩個追問,實踐了測量的最基本要素“比較”)
得出結(jié)論:左邊同學高。
追問3:左邊同學高多少?
得出結(jié)論:高一個手指、高四分之一根鉛筆等,每一小組的結(jié)論都不一樣。
追問4: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
探究過程(討論):各組的比較標準不統(tǒng)一。
追問5:如何解決這種問題?
探究過程(討論):作為比較的標準應該統(tǒng)一,最好是全世界統(tǒng)一。
得出結(jié)論:選擇進行比較的量應該是公認的、統(tǒng)一的,測量就是將待測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這個公認的標準量就是單位。
追問6:誰能解釋兩個小孩比身高的問題?(應用到實踐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
應用結(jié)論(解釋):兩個小孩進行比較時選擇的標準不一樣,結(jié)果也就不一樣。不僅測量時要選取公認的標準量,生活中我們也要用同“一把尺”要求自己和他人。
分析:“原型問題”在生活中有合理的解決方法,物理只是把這些解決方法用物理的方式去總結(jié)和梳理。“測量”自古就有,而且是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但是人們沒有給予它們明確的定義,物理就給予了測量明確的定義。本片段是借助生活中比較高矮的“原型問題”,通過“追問導學”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理解“測量”的定義。
四、實踐思考
1.“原型問題”追問導學優(yōu)化了教學設(shè)計
教材的教學方式很簡潔,先目測課桌的長、高、寬,比較它們的長度,然后驗證你的目測結(jié)果,學生會覺得茫然,而且會認為方法單一(大多數(shù)學生直接用刻度尺驗證),失去了公認的標準量引導環(huán)節(jié),測量概念的得出就會死板,測量“前概念”中片面的或錯誤的思想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霸蛦栴}”追問導學把測量的要素引導得非常恰當,測量概念中的一個要素是“比較”,兩個學生離得遠時,不易判斷高矮,只有靠近,才方便比較得出高矮,說明比較應該靠近、貼緊,這也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中“刻度線緊靠被測物”奠定了基礎(chǔ)。測量概念中的另一個要素是“公認的標準量”也在追問中得以詮釋,因各小組的標準不同,結(jié)果也不同,很自然地引出比較需要“公認的標準”,不僅解釋了生活情境中的現(xiàn)象,也可以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
2.“原型問題”追問導學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人們認識自然世界,探尋其中的奧秘是從最初的解決原型問題開始的,初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的后期,是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解決問題,而追問關(guān)注的是初中學生的思維特點,這個時期的學生對復雜、抽象的物理知識的掌握并不是一次探究就能完成的,通常是從生活現(xiàn)象中的原型問題出發(fā),先經(jīng)歷形象思維,再經(jīng)過多次分析、綜合逐步深入,在修正、前進中達到教學目標,適時恰當?shù)刈穯柺欠现袑W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實例中,“測量”這個物理概念或者這種實踐,從人類最初的原始問題講起,逐步領(lǐng)會其實質(zhì),那么在運用“測量”進行物理思維時,往往不會產(chǎn)生思維障礙。物理原型問題導學的策略是先用原型問題開啟學生思維,這也符合學生個人的認知經(jīng)驗,在簡單的追問中推動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最后在較復雜的追問中升華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理解測量的本質(zhì)和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3.“原型問題”追問導學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教學過程中通過“原型問題”的探究,教師運用“追問導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fā)生。深度學習是通過多層處理,逐漸將初始的“低層”特征表示轉(zhuǎn)化為“高層”特征表示后,用“簡單問題”推動即可完成復雜的分類學習任務,“追問”在其中的作用是一步步分層,解決“學習”中遇到的不同層次困難,通過追問式教學達到學生的最終認知,原始物理問題不一定是枯燥的、抽象的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種很接地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主動狀態(tài),不斷地探究知識奧秘,讓學生體會探究學習過程的艱辛,也享受取得成就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蘇明義.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物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2] ?母小勇.物理教學實驗的“原型”及設(shè)計原理[J ].物理教師,2010(4):1-4.
[3] ?吳志明.以生活為主線的問題驅(qū)動教學策略[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4(9):12-14.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