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凌利,朱大柱,謝榮偉,魏祥坤
(1.泉州市第一醫(yī)院輸血科,福建 泉州 362000;2.泉州市第910醫(yī)院檢驗科,福建 泉州 362000)
肝素抗凝劑屬于黏多糖硫酸酯類抗凝血藥,主要從豬或者牛腸黏膜中提取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的鈉鹽,肝素抗凝劑可阻止血液凝固,因此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常建議將肝素抗凝劑作為臨床行血液學檢查過程常用抗凝劑[1]。在日常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過程,常常會遇到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淋巴細胞抱緊的情況,提示存在凝血反應,這樣會影響檢驗檢驗結果[2]?;诖?,在本次研究中就進一步探討了肝素抗凝劑對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門診收治行血常規(guī)檢查的123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71例,女性52例;年齡3~63歲,平均年齡(32.1±1.5)歲;成人73例,兒童50例。
檢測儀器:日本Olympus-CX21型雙目光學顯微鏡。
試劑與耗材:肝素抗凝管(山東奧賽特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瑞姬染液(珠海貝索生物技術公司)、高級鏡油(珠海貝索生物技術公司)、載玻片與推玻片(JIANG FAN)。
所有患者現在未使用抗凝劑的情況下推片2張,之后置于裝有肝素的血常規(guī)抗凝管中,分別將5min、15min、30min、60min、120min作為檢測時間節(jié)點,將所有血液標本均放置到室溫環(huán)境下,在檢測的時候推片2張,做干燥、固定及染色處理。血片均是由2名從事血液形態(tài)學檢驗的技師遵循相關規(guī)范進行操作。在進行檢查的時候可先在低倍鏡下進行觀察,之后借助油鏡做白細胞分類計數,分類200個白細胞,特別需注意觀察外周血淋巴細胞形態(tài)。
在血液檢測情況上,成人患者檢測各項指標均低于兒童(P<0.05),成人經肝素抗凝120min后外周血淋巴細胞同未抗凝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兒童經肝素抗凝劑60min、120min后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同未抗凝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外周血淋巴細胞形態(tài)上,兒童與成人細胞形態(tài)均以Ⅱ型(不規(guī)則型/單核細胞樣)為主,Ⅰ型(泡沫型/漿細胞樣)、Ⅲ型(未成熟型/幼稚型)比較少見。見表1。
表1 血標本放置時間不同的外周血淋巴細胞檢測結果
外周血淋巴細胞在受到病毒與藥物等應激源的作用下,常常會出現應激反應及細胞形態(tài)學改變,比如原始細胞及細胞幼稚化、細胞體積增大、細胞核體積增大、細胞胞質增多、細胞顏色加深、細胞核不規(guī)則、細胞絲狀分裂等,此類細胞多被稱作為異型淋巴細胞[3]。正常的群體中,外周血中有一定量的異型淋巴細胞,含量占比多在2%內,若異型淋巴細胞大于10%常提示診斷意義突出[4]。相關研究表明,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同多種病毒感染存在密切聯系,如EB病毒、巨細胞病毒、腺病毒及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等,因此對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進行檢測對病毒或者相關感染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5]。
既往的研究中,針對外周血白細胞均未應用抗凝劑就直接分類進行染色,因此并不存在抗凝劑對淋巴細胞的影響。而近年來隨著檢驗技術的發(fā)展,多種類型的抗凝劑應用使得傳統(tǒng)血液檢驗方式發(fā)生了明顯改變[6]。而因為采血到接受臨床檢驗的時間較長,并且標本送至檢驗科室的時間往往較長,這樣常存在檢驗結果同實際情況不符的問題,分析原因主要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常出現凝血情況,因此為保證檢測結果,常提倡應用抗凝劑[7]。在血液檢驗中,常用抗凝劑主要為肝素抗凝劑,該抗凝劑的作用機制比較復雜,具體通過同抗凝血酶進行結合,增強抗凝血酶對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凝集及防止凝血活酶形成,發(fā)揮抗凝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觀察對行血液檢驗的患者,采取肝素抗凝劑對外周血淋巴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結果顯示兒童與成人患者在抗凝120min后的外周血淋巴細胞較無抗凝劑檢測提高,其中兒童在60min也提高,如此提示對行血液檢驗的患者,使用肝素抗凝劑后,應盡可能在60min內完成檢測。在加用肝素抗凝劑后,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多是以Ⅱ型(不規(guī)則型/單核細胞樣)為主,這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8]。綜合上述相關的探討及對研究結果的總結,對臨床行血液檢驗的患者需注意以下幾點因素:第一,送往檢驗科室的血常規(guī)標本需盡快完成檢測,尤其是對兒科標本需先行檢測;第二,若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存在異型淋巴細胞報警,應在推片后手工鏡檢;第三,鏡檢的時候若遇到淋巴細胞大于10%應采取經使用抗凝劑的外周血推片后進行復檢,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中行血液檢驗的患者可應用肝素抗凝劑,且加用抗凝劑后續(xù)盡快完成檢查,保證檢測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