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高峰
(中交二公局第六工程有限公司,陜西西安710075)
該工程正線起訖里程為DK83+229.85~DK101+947.75,正線全長18.57km。主要施工任務包含橋梁站前工程、無砟道床鋪設、DK83+229.85~DK99+503范圍內預制、架梁工程(不含DK99+503~DK101+947.75 范圍架梁工程)、大臨設施(拌和站、鋼筋加工場、制梁場等)、進場便道、改移道路、改移溝渠、河道防護及地下管線遷改等工程,同步實施津九聯(lián)絡線、京港臺聯(lián)絡線橋梁工程(不含同步實施段制架梁)。
該橋DK83+229.85~DK101+947.75 橋址區(qū)位于沖擊平原,地形平坦,地勢開闊,局部略有起伏,地面高程 2.80-13.42m,相對高差10.62m。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傾。全橋存在地面沉降、活動斷裂和砂土液化地質災害隱患,歷史地質災害不發(fā)育,災情輕。地表大多為耕地、村莊,地形起伏較小。
主要地層為全新人工堆積層(Q4ml)雜填土、素填土、沖積層(Q4ol)黏土、粉質黏土、粉土、粉砂、細沙,上更新統(tǒng)沖積層(Q3ol)黏土、粉質黏土、粉土、粉砂、細沙。
根據地質鉆探資料,地層主要為黏土、粉質黏土及粉砂,因而選用旋挖鉆進行鉆孔。由于樁基的成孔質量直接影響成樁質量,所以樁基施工成孔后的檢測,擬采用鋼筋籠探孔器及成孔檢測儀。
使用探孔器“灌無憂”防超灌設備、超聲波成孔檢測儀,以確保樁基澆筑質量及樁頭齊整度,采用“灌無憂”設備,可以嚴格控制混凝土超灌高度[1]。
超長、大直徑樁基的鉆孔泥漿應選用優(yōu)質膨潤土泥漿。
對于樁長40~70m、直徑1.0~1.5m 的樁基,則使用Neptun 環(huán)境泥漿。
泥漿應由膨潤土制成,具有較強的制漿能力和較高的黏度。
用量可按下式(1)計算確定:
式(1)中:Q 為每m3泥漿所需的黏土質量;
P1——黏土的密度;
P2——要求的泥漿密度;
Pw——水的密度,取1t/m3。
根據施工經驗,黏土制漿率約為3m3/t,膨潤土制漿率約為12~15m3/t。在鉆孔施工過程中,根據鉆進速度和地質情況的不同,應不定時地檢查泥漿性能,調整泥漿指標[2]。
測量隊放出樁位后,鉆機班組應在樁位周圍(距離樁位1.5m 左右)的位置設置4 個護樁。
3.4.1 護筒制作及埋設
鋼護筒統(tǒng)一在加工場制作,為長3m,厚6~12mm的鋼板卷制。鋼護筒的埋置深度:在黏土、粉土中應大于1m。護筒偏差小于5cm,傾斜度小于1%。
3.4.2 鉆進成孔
旋挖鉆機鉆桿的垂直度,可采用電子設備、人工用吊錘來觀察、控制。
鉆孔時,泥漿高于護筒底角0.5m 以上或高于地下水位1.5~2m 以上后,方可開始鉆進。鉆進時應輕壓慢進,正常后再逐步加速,進行正常鉆進[3]。
鉆孔過程中,應按照規(guī)范要求抽取渣樣,并與設計圖紙上對應樁位的地質資料相符,留樣并做好聲像資料及文字記錄。
3.4.3 鉆孔檢查及清孔
(1)成孔檢查
當鉆機顯示器上顯示孔底達到設計底部高度后,即停止鉆孔,并及時檢查頂面高度、孔中心偏差、孔直徑、垂直度和沉渣厚度。
(2)排渣、清孔
可以通過使用泥砂分離器結合泥漿循環(huán)來進行排渣。清孔應符合下列標準:
孔內排出泥漿無2~3mm 的顆粒;
泥漿比重不大于1.1;
含砂率小于2%;
黏度在17~20s 范圍內;
沉渣厚度符合標準要求。柱樁和特殊結構物的主墩樁基不得大于50mm;摩擦樁不得大于200mm。
3.4.4 鋼筋籠施工
鋼筋籠均在鋼筋加工場采用滾焊機加工而成。
(1)鋼筋籠分節(jié)及下料
鋼筋籠應按照12m 或9m 的標準節(jié)長度進行制作。主籠及副籠采用焊接或套筒方式連接。
鋼筋的長度應根據鋼筋彎曲后的中心長度計算,并考慮鋼筋鉤的增加長度和彎曲調整值。
(2)鋼筋的彎曲成型
加工加強箍筋前,應先進行胎架制作,胎架制作完成后,先試制作2 個加強箍筋,檢查各部尺寸,并對胎架進行修整,修整合格后方可進行加強箍筋的加工。鋼筋籠加強筋通過彎弧機進行精準加工,將加工后的曲筋放入定制的加強筋效驗模具中進行檢測微調,待尺寸確定好后,用三角撐固定在加強筋內,再焊接封閉成環(huán),加工誤差控制在2mm 以內[4]。
(3)鋼筋籠胎架制作
為保證超長、大直徑樁基鋼筋籠的加工精度和現(xiàn)場鋼筋連接的安裝精度,應采用鋼胎架長線法加工制作。
(4)鋼筋籠骨架的制作、安裝
鋼筋籠通過臺式成型或輥式焊接機在鋼筋加工廠生產。
對于超長、大直徑樁基,應采用鋼胎架長線法加工鋼保持架。
普通樁基采用滾焊機設備加工,即制作時在鋼胎架上一次性做成整個樁基的鋼筋籠,然后再拆分成若干個標準節(jié)以便運輸。
(5)聲測管制造和安裝
將聲測管綁扎在已成型的鋼筋籠上,聲測管上下管口用鋼板焊接封閉,管節(jié)連接處采用焊接方式,應確保連接處光滑、不漏水。
(6)綜合接地設施的安裝
綜合接地鋼筋:每根鉆孔樁要選擇1 根通長的主筋作為接地鋼筋,在加工鋼筋籠時應做好標記,以便與承臺接地鋼筋進行有效連接,連接時采用“L”型焊接方式。
(7)鋼筋籠箍筋綁扎控制
成型后采用數(shù)控滾焊機進行箍筋纏繞,這樣可以高效、緊固纏繞,并精準控制間距。而后,再對緊貼主筋表面的箍筋進行梅花形綁扎,在捆綁時應將所有線端置于籠內[5]。
(8)鋼筋籠下放與連接
在降低鋼筋籠時,應采用逐節(jié)沉放的方式進行,并可通過起重機懸架和下方鋼筋籠對接。對接調整完成后,進行套筒連接或焊接,焊接采用單面焊,焊縫長度為10d,樁基接地鋼筋接長標識為:鋼筋籠安裝時,必須對其中三根通長鋼筋的一根進行標識,并確保其后每一節(jié)鋼筋籠接地鋼筋有效連接,直至整個樁基鋼筋籠安裝完成后,在鋼筋籠頂端接地鋼筋深入承臺部分進行永久、有效的標識,便于樁基破除樁頭后,能正確、有效地對接地鋼筋進行連接并入接地網。
(9)鋼筋籠主筋隔離保護套
為保證環(huán)切法整體破樁頭的破除質量,按工藝工法要求,應對鋼筋籠深入承臺部分的鋼筋及聲測管采取隔離措施,這一措施同時還有保護成品鋼筋籠頂部鋼筋質量的效果。
導管吊裝前應先試拼,試拼后及時檢測水密性,試驗壓力不小于孔底靜水壓力的1.5 倍。最大壓力按下式(2)計算:
式(2)中:Pw為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壓力(kg/m2);γc為混凝土容重(kg/m3);hc為混凝土柱最大高度,導管全長(m);γw為水或泥漿比重,取值范圍控制在1.0~1.25kg/m2;hw為鉆孔內水或泥漿深度(m)。
灌注混凝土的過程中,必須保證二次清孔滿足要求。如沉渣厚度超出規(guī)范要求,則需再次進行清孔,直至符合規(guī)范要求。
3.7.1 混凝土灌注前的準備
坍落度、擴展度、含氣量、入模溫度作為混凝土灌注前的必檢指標,需嚴格把控,否則不能進行灌注施工。
3.7.2 灌注采用自由塞隔水(即充氣球膽),直徑可以自由地通過導管。應嚴格控制導管的深度,并應與孔底保持0.3~0.5m 的距離。導管下入時及下入后必須居中。
3.7.3 首盤混凝土計算
封底混凝土施工后,導管埋置深度應為1~3m。首盤混凝土方量按下式(3)計算:
式(3)中:V 為混凝土的首灌量(m3);d 為導管內徑(m),取d=0.3m;D 為成孔樁徑(m);L 為樁孔深度(m),取L=樁長+4(m);H1為澆筑前測量管底的高度(m),取H1=0.4m;H2為導管初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m),取H=1.5m;h1為當孔中的混凝土深度達到H2時,管道中混凝土所需的高度(m),平衡管道外的壓力,即h1=Hwγw/γ/c;Hw為孔內水或泥漿的深度,取Hw=樁長+4m;γw為孔內泥漿重度,γw=11kN/m3;γc為混凝土拌和物重度,取γc=24kN/m3。
開始灌注首盤混凝土時,導管底口與孔底應控制在40cm 左右,且導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應大于1m。
3.7.4 混凝土灌注
首盤混凝土澆筑時,應計算和控制首盤封底混凝土數(shù)量,嚴格控制吹球時間,當導管內混凝土面不再顯著下降,孔內泥漿正常排出時,測定灌注混凝土面的高程。
首盤混凝土澆筑后,應將導管深度控制在1~3m之間。
灌注過程應連續(xù)進行,連續(xù)灌注時間不應大于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灌注過程中,應及時測量管內混凝土下降情況和孔內水位,為導管的提升和拆除提供依據。
導管的埋置深度應控制在2~6m 之間。
導管提升過程中應保持導管軸線位置準確,勻速提升。
拆除導管動作要快且連續(xù),拆除時間最長不能超過15min,以防堵管。
發(fā)生坍孔后,應查明原因并進行分析處理,不嚴重時可增大泥漿比重,加高水頭繼續(xù)鉆進;嚴重時,必須重新鉆孔。
4.1.1 防塌孔措施
(1)施工前應要做好物料儲存,確保物料質量。
(2)施工過程中,應加強泥漿指標的控制,確保泥漿的相對密度。
(3)施工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地面條件選擇合理的鉆井參數(shù)。
(4)施工中,如果發(fā)現(xiàn)泥漿表面下落,出現(xiàn)泥漿泄漏問題,建議立即補充泥漿。
(5)鋼筋籠及導管安裝過程中,應安排專人觀察孔內泥漿面,如發(fā)現(xiàn)泥漿面下降,出現(xiàn)漏漿問題,應立即向孔內補漿。
4.2.1 情況允許時,可將鉆頭提到偏孔處進行反復掃孔。
4.2.2 彎孔情況嚴重時,應回填至偏孔處,待填料夯實后再重新修孔。
4.3.1 遇到卡鉆情況時,應及時找出原因,先松開鉆頭,然后再抬起鉆頭。
4.3.2 處理卡住和掉落的鉆頭時,施工人員嚴禁在沒有防護設備的情況下進入鉆孔。
4.4.1 在使用聲測管前,必須進行檢查,損壞的聲管不得用于施工。
4.4.2 嚴格控制焊接工藝。
4.4.3 將聲測管安裝在鋼筋籠上時,應牢固固定。
4.5.1 嚴格按照試驗數(shù)據進行配合比優(yōu)化。
4.5.2 灌注時,罐車下料口應設置篩網,防止超粒徑骨料進入導管造成堵管。
4.5.3 澆筑混凝土前,應對管道進行全面檢查,必要時需進行水密試驗,確保管道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會因為泄漏而堵塞管道。
4.5.4 導管不宜埋置過深,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應將導管埋深控制在2m~6m 范圍內,拆除導管時應迅速、及時,同時還應檢查導管連接處密封圈的密封性。
4.6.1 做好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及檢測。
4.6.2 做到連續(xù)作業(yè),一氣呵成。
4.6.3 鋼筋籠主筋接頭焊縫要飽滿,且滿足施工設計要求。
4.6.4 澆筑首封混凝土時,為使隔水塞順利排出,導管底部至孔底的距離應保持在30cm~50cm。
4.7.1 控制混凝土的總灌注時間。當混凝土表面接近或進入鋼筋籠底部時,應將管道的埋深控制在小于3m、距離井底超過1m 的范圍內,以減小混凝土底部的反沖力。
4.7.2 控制和調整混凝土的坍落度、可加工性和流動性,以確?;炷猎跐仓^程中能夠產生良好的“溢流”。
4.7.3 在混凝土輸注的初始階段,施工人員需要減慢灌注的速度。
4.7.4 用鋼管套入鋼筋籠主筋后,鋼管應固定在灌注平臺上。
在進行樁基施工時,為減少鉆孔泥漿對水源造成污染,應對鉆孔泥漿進行無公害處理??刹捎勉@孔灌注樁泥漿的處理裝置,能夠有效地將孔內泥漿和水分離,泥漿分離后的固體含水率低,可用車運走及時回填,分離后的水也能達到排放標準,既不會污染環(huán)境,又可以將水回收用于施工用水。該裝置還配備車載系統(tǒng),可轉場運輸,確保樁基施工中的護壁泥漿得到100%處理,保證污水“零排放”,避免污染[6]。
鉆進過程中,不允許排出未凈化的泥水,以防止污染水源或破壞環(huán)境,鉆進中產生的泥水應進行處理和排放。
隨著鐵路機車自重的增加以及速動的提高,對鐵路橋梁的設計要更加先進,質量要更加可靠,尤其是樁基礎,本文通過高速鐵路樁基施工技術控制的介紹,從工序控制著手,以點帶面,全面闡述了樁基施工技術過程中的控制要點,對于提高鐵路橋梁施工質量和縮短工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