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麗的風(fēng)景百看不厭,常看常新。即便是同一個景區(qū),不同的時間去旅游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張家界便是如此。
印象大峽谷
最美不過四月天。四月的張家界舍棄了姹紫嫣紅,唯獨(dú)將一片片綠色滋養(yǎng)得愈發(fā)豐厚和瑩潤。張家界大峽谷的綠更是綠得通透,綠得豐富。
甫入大峽谷,滿眼綠色迎面撲來,我的視線還沒來得及適應(yīng)這些或深或淺、或濃或淡的綠,心已先被震撼了。萌動的幼芽透著新綠,剛剛長開的嫩葉呈黃綠色,肥厚的老葉是油綠色,枝干底部的葉子則變成了濃重的墨綠色,連峽谷里流動的溪水都是碧綠如玉。我不知道溪水這溫潤的綠是被岸邊樹木或翠竹的倒影染就,還是溪水本身就自帶這種悅目的顏色。剛剛明明看到的是清淺的溪流,清到連谷底生滿苔蘚的卵石、搖尾輕戲的魚兒都能一覽無余,至水流深厚之處又變成了令人目炫的瑩瑩綠色。
大峽谷里植被豐富,樹木蒼翠,溪水淙淙,飛瀑漣漣。初進(jìn)峽谷,天空是陰郁的,不時有絲絲縷縷、若隱若現(xiàn)的薄霧纏繞在半山腰,為幽谷增添了幾分迷離色彩。峽谷兩側(cè)的石壁間,溪泉眾多,滿峽飛流,沿溪走在木制棧道上,一不小心就會在轉(zhuǎn)彎處被飛流而下的溪水沾濕衣衫,打濕臉頰。
轉(zhuǎn)過棧道一角,一葉小舟靜靜地停泊在明鏡般的水面上,風(fēng)輕輕掠過,微波粼粼,小船隨波擺動,這一幕恰應(yīng)宋代謝逸的詩句“蓼花汀上西風(fēng)起,一葉小舟煙霧里”,如一幅寫意山水畫鋪陳在我的眼前。
順著棧道走走停停,我不時用鏡頭留住想要的風(fēng)景,如果不是要在約定的時間內(nèi)與團(tuán)友會合,我又怎會舍得加快前行的步伐。坐上回岸的游船時,漸行漸遠(yuǎn),回首凝眸,見溪水圍繞山谷,山谷倒映在溪水中,水光山色盡收眼底,我迷醉在滿山滿谷秀美悠然、充滿生機(jī)的綠意里。
奇趣天門山
每年的出游計劃幾乎都有爬山項目,我見識了泰山的雄渾巍峨、華山的陡峭險峻、天山的壯麗神秘,還有廣西十萬大山的婀娜雋秀。當(dāng)在張家界看到“天門仙山”時,我不禁為她的“仙”“奇”景色所傾倒。
天門山古稱“云夢山”,是張家界最早被記入史冊的名山。三國吳永安六年(263年)山峭轟然洞開,玄朗如門,形成世界海拔最高的天然穿山溶洞—天門洞。天門洞南北對穿,高131.5米,寬57米,深60米,遠(yuǎn)遠(yuǎn)望去,如一道天門鑲嵌于朗朗天幕之上。
要想近距離欣賞天門洞的奇幻美景,需征服999級臺階。由于昨天在大峽谷無拘束地游玩,我的兩條腿早已酸脹難耐,無法爬上這陡峭險峻的臺階了,只能選擇穿山扶梯。天門洞終年氤氳蒸騰,云霧繚繞,氣象變化萬千。站在洞前,大有“我欲乘云仙飛去,直入九霄攬乾坤”之感。穿行在云霧中,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身處凡塵,還是游弋在玄幻奇妙的天界。
我們乘坐索道進(jìn)入天門山,首先進(jìn)入視線的是被稱為“通天大道”的天門山盤山公路。坐在轎廂里,看山路蜿蜒,借山勢盤旋而上,山路99道彎,彎彎相連,曲折層疊。全長不到11公里的山路,高度從海拔200米急劇飛升至1300米,平均每公里就要升高100多米,落差之大堪稱驚、險、奇。
從高處遠(yuǎn)望,山路宛若飛龍盤旋,直通天際。路上有零星的車輛交錯駛過,我很佩服那些司機(jī)的膽量和駕駛技術(shù),如果換做是我,別說開車了,就是坐車也需要極大的勇氣。同行游客也同我一樣,在看著有車駛過時,緊握雙手,嘴里不時發(fā)出一聲聲驚嘆。索道在半山腰停下來,平復(fù)下緊張的心情,我開始欣賞天門山的美景。山間藤蔓纏繞,溶丘石芽遍布,青苔茵茵,奇石秀木結(jié)伴而生,飛鳥啼鳴,流水潺潺,野趣盎然,美不勝收。
下山時我們乘坐的是世界最長的單線循環(huán)式客運(yùn)索道,全長7455米,高度差1279米。剛進(jìn)入轎廂的時候,我看著腳下1000多米距離的地面,腳步都是虛浮的。在經(jīng)過第一個支架壓索輪時,轎廂突然加速,因俯沖下降速度過猛導(dǎo)致劃過索輪時發(fā)出“咯噔咯噔”的聲音,游客不約而同地發(fā)出尖利的呼叫聲。幾分鐘后,我才慢慢適應(yīng)了索道的速度和高度。俯首看去,絕壁千仞,空谷幽深,一座座青山連綿起伏,色彩相接,宛若丹青大師筆下的一幅水墨畫卷。抬頭看身旁相對而行的索道,猶如一道長虹橫跨群山天塹,又如一條巨龍騰飛于素云蒼穹,驀然生出一種凌空飛仙般的感受,更體會到“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之情。
半個小時的索道行程,我仿佛從玄妙的仙境回到現(xiàn)代都市,完成了一次奇幻的穿越之旅。天門山的“奇”藏在山間,藏在洞中,藏在崖上,更藏在你的心里。
再遇鳳凰城
鳳凰古城一直是我心儀的旅游勝地,十幾年前我曾冒雨慕名而來,沒想到再次與她相遇,依舊是在蒙蒙煙雨中。
清晨,一陣陣淅淅瀝瀝的雨聲把我從睡夢中敲醒。掀開窗簾,只看到古城的一方煙色,一串串雨滴歡快地落在雨棚上,檐下的一角黛瓦在雨水下泛著濕漉漉的光。吃過早飯,撐一把小傘,冒著綿綿雨絲,我再次走入鳳凰古城。因時間尚早,天又飄著微雨,街上游人并不是很多,我可以沿著臨江的石板小路近距離安靜地欣賞古城美景。
導(dǎo)游是個嬌小清秀的苗家姑娘,講一口清麗甘軟的普通話,她一邊講述古城的歷史,一邊指點(diǎn)不可錯過的景觀。我走在她前面,抬眼望去,遠(yuǎn)處青山如黛,眼前碧水凝煙。小導(dǎo)游和著流水聲正在誦讀元代才女管道升的《我儂詞》,“你儂我儂”婉轉(zhuǎn)柔美的聲音穿透迷蒙的江景,在不經(jīng)意間觸動了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行走不遠(yuǎn),前方赫然出現(xiàn)一架木制的大水車,沱江嘩啦啦的流水聲和著水車吱吱呀呀的轉(zhuǎn)動聲,像一首古老的歌謠在悠悠傳唱,四周除了水流聲再也聽不到其他聲音。水車一圈又一圈轉(zhuǎn)動,時光如水流淌,我下意識地伸出手,似乎這樣就能觸摸到歲月流逝的痕跡。
沿著一條石板路走到盡頭,左轉(zhuǎn)進(jìn)入一個青石小巷,一戶人家剛剛打開木制門板,臨巷灶臺上的飯鍋還冒著騰騰的熱氣,一位年輕媽媽手腳麻利地擺放碗筷,一邊還逗弄著背上的娃娃;不遠(yuǎn)處一個環(huán)衛(wèi)工正在清掃路面,瘦小的身影隱在寬大的雨衣里。一直覺得,旅途中的驚喜不只有絕美的風(fēng)景體驗,還有在某個不起眼的地方忽然打動你的瞬間,可以是一朵花、一首歌,也可以是一個背影,還可以是寫在某處的一句話……就像我此時看到的古城,最美的景致不是喧囂繁華,而是那份古樸自然,還有濃濃的煙火氣。
古城的街巷幾乎相同,游轉(zhuǎn)之間我已失去了方向感,好在緊隨導(dǎo)游身后,不致迷路。又轉(zhuǎn)過幾道彎,來到了古城標(biāo)志性的建筑—虹橋。虹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F(xiàn)在的虹橋建筑為2000年復(fù)建,上有黃永玉的題字和對聯(lián),兩邊還有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詩:“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fā)。”感慨于沈先生的浪漫與才情,我悄悄拉起愛人的手,一同跨過這座“愛情橋”。
如果說白天里的古城風(fēng)景令人癡迷,那么夜幕下鳳凰古城則美得迷離而狂放。夜色下,沱江兩岸的吊腳樓閃爍著各色霓虹,一葉葉小舟停泊在江面隨波蕩漾,不時把大紅燈籠的倒影攪動出斑斕的波紋。酒吧里傳來一陣陣歌聲,此刻,遠(yuǎn)離塵囂,坐在臨窗的位子上點(diǎn)一杯飲品,任思緒在古城的夜色里悄悄流淌。在這里,你可以把風(fēng)景看淡,也可以把時間看醉……
雖然對于古城而言,我只是萬千游客中普通的一員,但我知道,無論時間過去多久,不管以后的歲月是否還會再遇見,鳳凰古城的美已成為我記憶深處揮之不去的風(fēng)景,永遠(yuǎn)珍藏。
李華,供職于河北省河間市交通運(yùn)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