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馨然
柬埔寨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建國于公元1世紀,經歷了扶南古國、真臘王朝到繁榮一時的吳哥王朝。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與柬埔寨建立了聯(lián)系。據《后漢書》記載,東漢章帝時,扶南曾派使者來漢朝獻生犀、白雉。公元3世紀,扶南王國發(fā)展成為東南亞地區(qū)的一個大國,曾三次遣使來我國東吳,孫權也派遣使者朱應、康泰出使扶南。朱應、康泰出使扶南是中柬兩國從古代就友好相處的歷史見證,他們在那邊居留了五年左右,在他們之后,也出現(xiàn)了中國的僧侶和商人。宋元時期有關華僑的記載增多,但總體來看,明朝以前的華人華僑仍較為零散,未成規(guī)模,直至明清時期,才有大規(guī)模的華人團體移居柬埔寨。
明朝與真臘保持官方友好關系,兩國來往密切。明成祖時期,中國使臣出使真臘,其中就有三名隨從人員在真臘潛逃,對此有詳細記載:“有健兒三人夜遁去,索之不得”。這三名人員在真臘潛逃,并沒有返回中國,選擇留在真臘生活。
永樂年間隨著鄭和下西洋,移民真臘的民眾也不斷增多。鄭和出使西洋,先后共有七次,每次隨從眾多,在當時可謂史無前例。隨從最多時達三萬多人,隨從最少時也有兩萬人左右。史籍明確記載鄭和去往真臘:“(鄭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凡三十余國。”真臘緊靠占城,是鄭和國外航程的第二站,鄭和到過不止一次。鄭和在七次下西洋中不僅開辟了多條安全的航道,而且還記載了航線的相關情況和沿線國家當時的風土人情。這些航線和所記載的外國資料使海外移民在面對移民選擇時,能夠更便捷地獲取自己想獲取的信息,在泛海不易的狀態(tài)下使沿海民眾可以更方便移民海外。航道的安全也降低了海外航行的風險,所以移居真臘的人數(shù)較過去有所增加。且鄭和到達真臘后,兩國之間的貿易因之大為開展,真臘國王亦曾率使朝貢中國,而對于華僑更另眼相看。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在真臘華僑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他們在今柬埔寨磅湛市建有東古城三保公廟,來表達對于鄭和的崇敬。
柬埔寨暹粒吳哥窟
明洪武時期,開始限制對外關系的發(fā)展,但也一直與真臘保持友好朝貢關系。海上的其他諸國都斷絕與其來往,“唯琉球、真臘、暹羅許入貢,而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諸番”,明朝對真臘入貢的開放,也使得東南沿海的民眾到真臘相較于其他國家更為容易。后真臘承認暹羅(泰國)為宗主國,與明朝的朝貢關系終止。但在官方往來中斷的這一階段,民間來往仍在繼續(xù)發(fā)展,而且還在柬埔寨形成了華僑華人聚集地?!稏|西洋考》記載“籬木州是華人客寓處”。籬木是柬埔寨位于海邊的重要貿易港,中國商船來往柬埔寨時會經過這一港口,這里便逐漸成為華僑華人的聚居地,書中稱“華人自為戎首也”,說明華僑華人在數(shù)量上已有一定規(guī)模,華僑華人社會初見雛形,為日后的沿海民眾移居真臘創(chuàng)造了條件。
明末清初(17世紀)的政治性集團移民
明末清初,大量華人向柬埔寨移居,形成了柬埔寨新的移民浪潮,這一時期的標志性移民為政治性集團移民。大批明朝遺民在抗清失敗,復明無望時選擇逃亡到柬埔寨,還有一部分軍民因惶恐清朝的殺戮和戰(zhàn)爭的動亂選擇移居到柬埔寨,形成了政治性集團移民。這一批移民的到來為柬埔寨的華僑華人社會帶來了新的活力。其中主要有兩大移民集團,分別是莫玖和楊彥迪集團。
莫玖是中國廣東省雷州人,明朝滅亡后,因不愿受滿清的統(tǒng)治而帶領家眷及同鄉(xiāng)人流亡到柬埔寨,奉柬埔寨國王命令帶領華人僑居于湄公河三角洲。他在該地建立城市河仙(今越南堅江省一帶),積極開發(fā)和管治,使之成為繁榮的中南半島城市。后來他向越南阮朝稱臣,獲河仙鎮(zhèn)總兵一職,去世后,其子孫繼續(xù)統(tǒng)治河仙鎮(zhèn),對河仙一帶的開發(fā)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莫玖之后的又一批移民是楊彥迪、陳上川所率移民群體。楊彥迪、陳上川原為鄭成功部下,其在與清朝戰(zhàn)爭失敗,復明無望之時,遂帶領隨從及親眷三千多人,乘船五十余艘,向南投奔越南。越南朝廷將楊彥迪、陳上川等人安置在柬埔寨東浦之地,利用他們的力量開墾柬埔寨,這樣不僅安置了楊彥迪、陳上川這批移民,而且可以趁機開發(fā)東浦之地,為越南所用。楊彥迪等人到達后,將所居地打造成一個適宜居住的家園,不僅開墾土地安置房屋,而且還積極發(fā)展商業(yè)和貿易。經過楊彥迪、陳上川等移民群體的開發(fā)“漢風漸漬于東浦矣”,東浦儼然成為一個有著鮮明中國特色的地區(qū)。
明末清初的集團性移民在柬埔寨當?shù)亻_拓疆土并在此扎根,選擇與柬埔寨女性通婚、繁育后代。他們逐漸與當?shù)厝诤?,形成了華僑聚居區(qū),開華僑史之先河。這批政治性集團移民還為促進柬埔寨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文化繁榮作出了顯著的功績,特別是一些原始荒蕪之地,經過莫玖、楊彥迪等集團移民集體力量的開墾經營后,逐漸成為柬埔寨的富庶之地。
清前期到清中葉華僑(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
明朝滅亡后,滿清當政,鄭成功對清朝頑強抵抗,拒絕接受其統(tǒng)治,并在臺灣地區(qū)建立了政權,與清朝展開了長達近二十年之久的武裝對峙。為了使沿海地區(qū)減少與鄭氏集團的接觸,清朝實行了“遷界令”,使用武力摧毀沿海的建筑設施和土地資源,強制海邊的居民向陸內搬遷。“遷界令”從順治時期開始實行,乾隆時期不斷擴大規(guī)模和范圍,使沿海一帶成為荒無人煙的“無人區(qū)”,農業(yè)和居住的村落都荒廢殆盡。沿海居民本就不愿意接受清朝統(tǒng)治,再加上清朝的殘酷遷移鎮(zhèn)壓和生活設施的摧毀,促成了大批沿海居民向東南亞遷移的移民浪潮,其中就包括柬埔寨,柬埔寨的華僑華人數(shù)量不斷增加。
隨著臺灣逐漸平定和中外通商的開展,海禁政策也逐漸放松,并設江、浙、閩、粵四海關管理對外貿易,其對商船出洋貿易、捕魚、攜帶移民出海等仍有嚴格限制。盡管有多方面的限制,但允許商船出洋這一規(guī)定還是給了沿海民眾搭船出洋的機會,此時又有一批移民搭船出洋前往柬埔寨經商貿易。
民眾生活圖景
一系列限制雖沒能阻止沿海民眾移民海外,但其身份合法性一直沒有得到承認。直到乾隆時期遷民的身份問題才真正得到解決。乾隆皇帝取消“三年不歸者不許再回原籍”的規(guī)定,認可僑居異域是中國人一種正常的謀生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政策上的改變使得普通民眾的海外貿易和僑居他國成為一種合法行為,所以又有一大批民眾選擇移居到柬埔寨。
清后期(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華工移民潮
清后期的海外移民潮,不僅是明清時期規(guī)模最大的海外移民潮,也是中國海外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沿海地區(qū)作為對外開放的首要窗口,其傳統(tǒng)經濟與資本經濟共存,半殖民化和近代化相伴,外來西方勢力入侵與內部戰(zhàn)亂變革不斷,社會經歷了巨大變化。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國門逐漸打開,國內受資本主義入侵,小農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大批農民和小商人破產,由于國內生活所迫,他們紛紛涌向海外謀生。特別是清政府允許華工出國的條例及1867年汕頭港遠洋輪船開航,為移民遠渡海外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1863年柬埔寨淪為法國殖民地,中柬兩國的國家關系長期中斷,但中國的移民卻并未斷絕。法國在統(tǒng)治柬埔寨前期,為開發(fā)柬埔寨當?shù)刭Y源,在周邊地區(qū)大肆掠奪勞動力,與東南亞相鄰的中國成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法國殖民者采取了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來吸引中國勞工,大批契約勞工在這個時期奔赴柬埔寨。這些華工大多數(shù)在柬埔寨定居下來,與當?shù)孛癖娨黄鹕罟ぷ?,成為此時期最重要的移民組成部分。他們與當?shù)厝罕姽餐瑒趧庸餐?,逐漸融入到當?shù)?,甚至在抗法斗爭中有不少華僑華人加入到戰(zhàn)爭中,為柬埔寨爭取獨立的民族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基金項目:延安大學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柬埔寨華僑飲食文化研究”(YCX2020032)。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