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玥
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能力。
在圖片觀察中分析歸納。“讀圖時代”對人們分析圖片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在課堂教學及早自習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的圖片入手,仔細觀察分析。執(zhí)教Unit 4 School時,筆者出示人物圖片,讓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描述。有的學生會用“He / She has got...”描述外貌特征;有的學生會用“He / She is wearing...”描述著裝;還有的學生自己推理得出“Maybe he is in Year 4. Maybe she likes red”。在描述中,學生對第一幅圖產(chǎn)生了不同意見:有的學生認為“He has got big eyes”,有學生則認為“He is wearing a pair of glasses”。經(jīng)過仔細觀察對比,并參考第四幅圖,學生一致認為該圖沒有眼鏡腿,應該是“He has got big eyes”。這樣,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就在一次次的分析討論中得到了提升。
英語教材中,圖片故事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學生最初在理解故事時,容易將出現(xiàn)的相似圖片混淆。以Unit 4的故事Timmy為例,文中的兩幅插圖如下:
不仔細看,幾乎很難找到差別。在學生高階思維得到較好的提升前,他們會找出無關緊要的細微區(qū)別:兩幅圖中媽媽的頭高度不同。而經(jīng)過長期有針對性的訓練后,學生能從邏輯上進行類比和歸納,說出左圖Emma在問,嘴巴是張開的,Timmy在聆聽;右圖Timmy指著花園在回答,他的手指著花園的方向。
在聽力訓練中驗證推理。在小學階段的聽力輸入練習部分,筆者會提醒學生先讀題,寫出圖片的關鍵信息或畫出句子中的關鍵詞,有針對性地嘗試聽前預設,這樣就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學生寫下自己的思路,筆者會根據(jù)筆記的有效性進行獎勵。長期訓練,有助于學生“假設-驗證”的推理能力的提升。
如“聽問句,選答句”內(nèi)容,經(jīng)過長期訓練,學生由一開始推理出一般疑問句,如從“Yes, I have”推斷出問題“Have you got...?”,到能推理特殊疑問句,如從“Its in the box”推測出關鍵詞“where”,再到能進行更復雜的分析推理,如在看到“In April”和“In May”兩個不同月份時,考慮到關鍵詞“when”不夠,還可能是問某一個特定節(jié)日,提前寫出關鍵詞“Easter”(復活節(jié))和“Mother”(母親節(jié)簡寫)等。
在學科整合中遷移拓展。為培養(yǎng)當今社會急需的復合型應用人才,教師在教學時應不斷嘗試學科整合,有效提升學生的遷移拓展能力。比如在用英語學習算術或幾何形狀時,筆者總是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學生出題,并常常假裝答錯,再請其他學生幫忙解答。學生不僅能編出精彩的題目,還能結(jié)合實際進一步表達。如筆者在學習“形狀”后出了一則謎語:Its in our classroom and its a circle. It has got three hands, it can tell us time. What is it ? Its a clock. 學生觀察教室,能迅速地拓展思維,提出新的問題:Its a red rectangle and it has got five yellow stars. What is it? 然后立刻有學生從中國國旗遷移到前面學過的日本國旗,問:It is a white rectangle and it has got a red circle. What is it?
平時的扎實訓練使學生的分析、歸納、推理、創(chuàng)造等高階思維能力得到了較好的提升。
(作者單位:武漢市光谷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孫愛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