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懷,任大宏,任耀之,李小林
(山西長治市首鋼長治鋼鐵有限公司醫(yī)院,山西 長治)
結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會出現(xiàn)腹痛、腹脹、血便以及消化不良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會出現(xiàn)轉移,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1]。本次研究通過我院普外科收錄的36例結腸癌患者為對象分別實施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和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將兩組的手術指標以及臨床療效做比較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收錄我院普外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總計36例結腸癌患者為對象,隨機以每組18例作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的年齡42~69歲,平均(53.44±3.44)歲,男性9例,女性9例。對照組的年齡42~69歲,平均(53.52±3.39)歲,男性10例,女性8例。兩組的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皆符合結腸癌的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和家屬皆愿意積極參與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嚴重的身體疾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疾病的患者;排除不積極參與治療的患者;排除認知功能障礙的患者;排除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患者;排除嚴重感染的患者。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仰臥位并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當麻醉起效后根據(jù)患者的病變做切口,右半選右腹直肌切口或正中繞臍,左半選左側腹直肌或正中繞臍,乙狀結腸癌選下腹正中切口,切口保護套保護切口,將腹腔逐層切開,探查,以CME及膜解剖為指導原則,將病變組織完整切除,淋巴結清掃,進行消化道重建,術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無出血,放置引流管,切口逐層縫合,手術后進行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實施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規(guī)5孔法手術,置入腹腔鏡,探查,根據(jù)手術要求,改變體位,全系膜切除,淋巴結清掃,遵循無瘤原則,其中升結腸腫瘤行右半結腸及部分回腸切除,橫結腸脾曲及降結腸癌行左半結腸根治,乙狀結腸癌行左半或乙狀結腸切除術,腫瘤安全切緣至少5 cm,直腸癌安全下切緣2 cm,最后行輔助小切口取標本及消化道的重建,術區(qū)用生理鹽水沖洗,觀無滲血,出血后,放置引流管,手術后進行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治療。
根據(jù)兩組的手術指標進行對比,包括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長、進食時長、排氣時長以及留院時長。
根據(jù)兩組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基本消失,胃腸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明顯改善,胃腸功能恢復良好;無效:治療后腹痛等疾病癥狀以及存在,胃腸功能無改善情況。
此次研究將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用來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長、進食時長、排氣時長以及留院時長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手術指標(±s)
表1 手術指標(±s)
組別 手術出血量(mL)手術時長(min)進食時長(d)排氣時長(d)留院時間(d)觀察組 124.41±20.43 132.72±8.59 2.49±0.892.30±0.87 6.33±1.89對照組 197.94±42.37154.35±17.193.67±1.543.72±1.1210.54±2.36 t 6.632 4.775 2.815 4.248 5.908 P 0.000 0.000 0.008 0.000 0.000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結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一般發(fā)生于患者的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主要為包括腺癌、黏液腺癌以及未分化癌[3]。結腸癌患者在臨床上通常會出現(xiàn)腹痛、腹脹以及消化不良等癥狀,并且會出現(xiàn)黏液便或黏液膿性血便,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4]。結腸癌的病因與飲食不當、過度肥胖以及先天性遺傳等因素有關,同時患有慢性結腸炎以及結腸息肉的患者更更容易引發(fā)結腸癌[5]。結腸癌發(fā)病后若不及時治療,會沿腸壁環(huán)行發(fā)展,沿腸管縱徑上下蔓延或向腸壁深層浸潤,除經(jīng)淋巴管、血流轉移和局部侵犯外,還可向腹腔內(nèi)種植或沿縫線、切口面擴散轉移,對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脅[6]。目前臨床上對于結腸癌的主要治療方式為手術治療。傳統(tǒng)開腹手術對患者的傷害大,使其身體受損嚴重,導致術后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恢復時間長,造成效果不理想[7]。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的特點,在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降低了并發(fā)癥,更適用于結腸癌的治療[8]。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膳食結構不斷發(fā)生著改變,同時由于生活和飲食方面的不規(guī)律,而導致結腸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危害人們的健康,因此研究對結腸癌有效的手術方式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的手術出血量、手術時長、進食時長、排氣時長以及留院時長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同時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果說明,對結腸癌患者實施腹腔鏡下結腸癌根治術治療,相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增加了治療效果,加快了患者身體恢復速度。
綜上所述,對結腸癌患者,在有腹腔鏡經(jīng)驗醫(yī)院,運用腹腔鏡技術行結腸癌根治術治療,能夠增加治療效果,加快患者身體康復,具有臨床推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