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長假期間,江蘇徐州園博園建設工地某項目部精心安排,把10余位農民工家屬請到工地“探親”?!罢娓吲d,能夠在工地上跟老婆團聚?!眮碜院笔叩墓と岁悅髅髋d高采烈地說,現在干活特別有勁,不光是因為老婆來了,還因為項目部能夠如此對待工人。
對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驅動許多農民外出務工。清明節(jié)和五一長假期間,許多人“補償式返鄉(xiāng)”回家探親,有些農民工卻由于工期緊張難以“回家看看”。邀請工人家屬到“工地探親”來實現逆向團聚,見證了用工單位的善意和溫暖。
在艱辛的勞動之余,農民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通常比較單調乏味,工地也缺乏文化娛樂設施,玩手機、看視頻成為他們打發(fā)時間的主要渠道。在互聯網時代,通過視頻通話,農民工固然可以和親屬“屏對屏”,親情互動的成效卻趕不上“面對面”。項目方做到換位思考,懂得“想民工所想,急民工所急”,“工地探親”雖然增加了一定的經濟開支,但是溫暖了民工的心,也進一步提升了員工的積極性。
“再卑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普通勞動者的權利與尊嚴需要更多的呵護。農民工和親人團聚是一種正當訴求。
和其他勞動者一樣,農民工不僅盼望錢袋子更鼓一些,也渴望精神食糧更豐富一些。不論是“務工夫妻團圓房”,還是“工地探親”逆向團聚,一個旨在讓“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的社會,普通勞動者一些曾經被遺忘和忽視的權利,應該重新被認識和發(fā)現,重新得到尊重和回應。
(摘自《北京青年報》5.7 楊朝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