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隨著統(tǒng)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推廣和使用,廣大一線教師正經(jīng)歷著由解讀靜態(tài)的文本教材,向組織動態(tài)的、生成的課堂教學轉變的過程。如果說德育課程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是一次飛躍的話,那么憑借教材,組織課堂教學則是德育課程的第二次飛躍。教材是德育課程物化的形態(tài),是文本的課程,只有教師憑借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起來,才能真正決定學生課堂的學習體驗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將文本的課程轉化成實施的課程的能力?,F(xiàn)行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關注學生生活,充滿生活氣息的教材,體現(xiàn)了魯潔先生倡導的生活德育的理念。教材致力于回歸兒童的整體生活,回歸兒童的常態(tài)生活、真實的生活,回歸兒童視角下的生活以及關注兒童未來的生活。
現(xiàn)在諸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學生的全部世界,世界才是學生的全部教材”“從教材中來,到生活中去”,這樣的話語不斷地豐富著我們的理念。但是知易行難,從理念到教師具體的課堂教學行為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現(xiàn)在仍有教師為是否遺漏了教材中某一個畫面、某一個場景而惴惴不安,仍有一些教師在用照本宣科、看圖說話這樣的思路在教學。同樣的三四頁的內容,低年段的教師會苦惱于如何組織40分鐘飽滿的課堂教學,高年段的教師則會為內容多而涉及面廣,如何取舍而發(fā)愁。在這樣的一個思考過程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教師們從文本課程向實施課程的轉變。
教師們可以嘗試用深入生活細節(jié)的方法去豐富教材,使得教學內容生動豐滿。比如“大家排好隊”這一課,這是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在老師看來就是老生常談。那老生常談的教育怎樣常談常新,這樣的課堂教學怎樣上出新意呢?實際上,當我們真正地深入到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以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原比教材更精彩的生活世界。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學生經(jīng)歷過幼兒園教育,當他們進入到小學之后,就已經(jīng)有了排隊的意識和排隊的生活經(jīng)歷,所以哪怕是低年級教學,也要克服教學內容幼稚化的傾向。學生雖然知道排隊,但不一定在當下的生活中會排隊,能排好隊。中午學生在學校進餐時,往往會蜂擁到門口排隊領取餐盒。小學生排隊有個特點,喜歡貼得很緊,一個跟著一個呈直線排列,這樣就常常將通道阻攔,給其他的老師與同學的通行造成不便。取到餐盒回座位進餐時,又會和后面排隊的同學發(fā)生擁擠甚至碰撞。出現(xiàn)這么多的情況,學生是多么需要及時的教育引導?。?/p>
真正組織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把這樣的生活細節(jié)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原來排隊是可以拐彎的,可以不影響到他人的通行,給他人帶來方便;有時候排隊還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彼此都安全;有時候寧可繞一下,也不要沖撞別人排好的隊;我們要會排隊,還要尊重別人排好的隊,這些都是學生們的智慧所在。但是教材不能一一例舉生活細節(jié),教材所想表達的就是從教材提供的范例中引入生活事件,引導教師走進的兒童的生活細節(jié)中,在兒童的生活細節(jié)中,展開生動、豐富的課堂教學。
從一些調查數(shù)據(jù)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發(fā)生踩踏事故,往往不是學生沒有排隊,而是學生隊伍太過擁擠,一窩蜂似地擁在一起速度太快造成的。所以教師還要特別提醒學生,集會排隊時,特別是上下樓梯時,應該寬松一點、慢一點;有的學生排隊時鞋帶松了,會立刻蹲下來系鞋帶,這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這個動作的危險性,要學會移步到安全的地方再蹲下身子。只要學生從小樹立排隊意識,不僅會跟著排隊,還會創(chuàng)造性地排隊,教師就會破除幾個頁面講滿40分鐘這樣的苦惱,反倒會覺得40分鐘不夠用。正如現(xiàn)在,我們正處在疫情后時期,知道排隊時還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有時候網(wǎng)上預約也是排隊的一種新方式等。只要教師善于把這些生活的細節(jié)還原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還是非常喜歡的。所以,在實現(xiàn)從文本的課程向實施課程的轉化中,深入細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途徑,也是德育課堂的魅力。
教師可以嘗試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去活化教材內容,使得教學親切自然。比如“防御自然災害”這一課,旨在培養(yǎng)防御避險的意識,了解自護自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盡可能地防止或減輕自然災害對我們造成的傷害。課堂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這樣設計情境:當?shù)卣饋砼R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議論紛紛,說要快速地離開教室,跑到開闊的空曠地帶,或者操場上去避難。顯然,這是學生所熟悉的學校平時演練的情景。但是教材上呈現(xiàn)的是當?shù)卣鸢l(fā)生時,一個小女孩蹲在廁所的角落里,用枕頭護住頭部。所以在組織教學時,大多數(shù)教師一定要啟發(fā)學生說出“地震時應該躲在課桌下面”才會滿意。那么當?shù)卣饋砼R時,是跑還是躲?一直困擾著教師。歸根結底,合理地運用教材,把靜態(tài)的文本的教材變?yōu)轷r活靈動的課堂教學,是一線教師應該持續(xù)增強的能力。
教材承載著編寫者的理念,由于受文本制約,教材中呈現(xiàn)的生活場景、生活事件,只能夠以靜態(tài)、單一的方式呈現(xiàn),在解讀這樣的文本時,如果僅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層面,那么就會掛一漏萬,教師需要通過教材這種靜態(tài)的文本進入到學生動態(tài)、豐富的生活之中,把教材中靜態(tài)的生活場景,變?yōu)檫B續(xù)、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生活事件,這樣的課堂教學才可能親切自然。
再如教學“學會溝通”一課時,正值疫情期間,學生居家進行了線上學習,學生會因網(wǎng)上學習的時候,門到底關不關等問題與家長會產(chǎn)生一些意見分歧,教師可在具體的家庭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假如你是爸爸媽媽,會怎么想呢?學生又怎么讓爸爸媽媽體會到自己的心情和想法呢?至于門是開著、關著,還是虛掩著,那都是次要的,只要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溝通理解 ,根據(jù)各自家庭具體情況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要想構建生活的課堂,就一定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只有基于學生能夠感知的、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展開教學,課堂教學才能夠自然、有親和力,才能親近學生。
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課堂體驗活動來拓展教材內容,使得教學靈動活潑。比如“我和動物交朋友”這一課,教師喜歡,學生也喜歡。大多數(shù)教師是這樣設計教學活動的:從講臺底下拿出一只大白兔,讓學生摸摸,然后會不斷地詢問:“手感怎么樣?”還有的教師聲情并茂地說:“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你看他們的肉可以吃,它們的毛皮可以做成衣服。”可是如果動物知道了我們的想法,還敢和人類交朋友嗎?這樣的課堂體驗活動的設計其實是失敗的。教學時,我們要從“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的這種生態(tài)觀角度來考慮。課前教師可以動員學生認領蠶寶寶,和蠶寶寶共同經(jīng)歷從卵、幼蟲、蛹到成蟲這四個形態(tài)特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發(fā)育階段,約需26天,從孵化吃桑葉到做蛹吐絲,在細心喂養(yǎng)的過程中建立情感,發(fā)自內心地與蠶寶寶交朋友,并從蠶的身上感悟到生命,蠶的生命離不開學生的付出。將這些珍貴的內容帶回課堂,我們的課堂就不會缺乏內涵與深度,就會生動活潑、別開生面。正如杜威所說,“正是在這樣的觀察、思考以及行動的連續(xù)過程中,行動者了解了行動的意義,可以對行動本身是否明智進行判斷?!?/p>
課堂體驗活動的組織,也是突破教材,實現(xiàn)教材轉換的一種途徑,老師們在課堂上可以少一點“問答”,多一些情境體驗活動,多一些生活實踐,可以結合本校本班的情況,或是學生的興奮點與困惑點,調整教材中相應的教學活動,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和有趣性。杜時忠教授說過:“符號學習以及意義學習、價值學習的目的都是為了在生活中實踐,把習得的意義與價值觀變成生活、行動的指南,特別是在小學德育課堂,我們更應該注重養(yǎng)成教育,倡導學生在主體感悟下主動發(fā)展,而不是說‘道德。”
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事件密不可分,緊密相連,用魯潔先生的話來說是“須臾不能分離”,這就是生活德育論帶給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新思路。生活德育理念深刻地改變了小學道德法治課堂的生態(tài),教師努力將文本課程轉化成實施的課程,在這種轉化的專業(yè)性發(fā)展中,需要有更多的知識介入,需要有更多的理論工作者,把一線的實踐上升為理論。隨著我們課堂實踐不斷深化,把這種理念真正變?yōu)閷嵤┑恼n程,讓生活德育論更加豐滿,讓道德法治課程更有魅力。
■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