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秀園位于安徽省安慶市北郊10多公里的十里鋪鄉(xiāng)葉家沖村大龍山余脈,園區(qū)總占地面積1.3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qū)0.39平方公里。
獨秀園總共分為8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陳獨秀紀念館,是目前全國唯一系統(tǒng)展示和較全面介紹陳獨秀一生的紀念性陳列館;第二部分是反映陳獨秀一生重大事件的大型浮雕《驚雷》;第三部分是五門六柱漢白玉牌坊;第四部分是用黑色石板鋪就的墓道;第五部分是陳獨秀銅像廣場;第六部分是《新青年》雕塑;第七部分是一口方方正正的水塘;第八部分是陳獨秀的墓冢。
自建園以來,獨秀園已接待近百萬國內外游客,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目前已初步建成國家級重要人文景區(qū)、紅色旅游基地、光榮傳統(tǒng)教育基地和陳獨秀思想研究基地。2011年被命名為安徽省黨員干部黨史教育基地。
陳獨秀(1879—1942),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領導人之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并主編《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即文學院院長),1918年和李大釗等創(chuàng)辦《每周評論》,提倡和宣傳民主與科學、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1919年參與和領導了五四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20年初,在上海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為籌建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活動。自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至1927年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先后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對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革命運動的開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對推動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運動,特別是建立國共合作、領導五卅運動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反對國民黨新老右派的斗爭和批判戴季陶主義等,發(fā)揮了重要的領導和指導作用。但他在大革命的危急關頭,由于缺乏對復雜形勢的正確判斷,不善于處理與國民黨的關系,導致共產黨在國民黨右派徹底叛變之時遭受重大損失。1927年7月12日,根據(jù)共產國際指示,中共中央進行改組,陳獨秀從此離開中共中央最高領導崗位。1929年11月被開除出黨。1931年5月,陳獨秀接受托洛茨基的主張,在上海建立統(tǒng)一的“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自任書記。后與托派產生嚴重分歧而決裂。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陳獨秀發(fā)表抗日演說,擁護國共合作,拒絕國民黨當局的拉攏。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