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晴
魯迅曾把中國共產(chǎn)黨人稱頌為“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xiàn)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魯迅結交的共產(chǎn)黨人有60余人,他們的交往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難忘的紅色記憶。
為了文學的革命
1918年1月,魯迅加入《新青年》編委會。魯迅與李大釗、陳獨秀的相知,就與此有關。魯迅對李大釗的道德文章,均十分推崇。李大釗被害后,魯迅不顧危難,為昔日的戰(zhàn)友葬儀捐款,并為其遺作《守常全集》撰寫了題記。在“題記”中,魯迅深情地說:
他的理論,在現(xiàn)在看起來,當然未必精當?shù)摹倪z文卻將永?。v),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chǎn),革命史上的豐碑。
在《新青年》編輯部,陳獨秀與魯迅交往較多,還是最早敦促魯迅將小說結集出版的人。對于陳獨秀的性格,魯迅在《憶劉半農(nóng)君》一文中有一段有趣的描述:
假如將韜略比作一間倉庫罷(吧),獨秀先生的是外面豎一面大旗,大書道:“內皆武器,來者小心!”但那門卻開著的,里面有幾枝(支)槍,幾把刀,一目了然,用不著提防。
志同道合的“竊火者”
早在1920年,陳望道就把他剛剛翻譯完成的《共產(chǎn)黨宣言》中譯本寄贈魯迅。據(jù)周作人回憶:魯迅在接到書后當天就翻閱了一遍,并稱贊說:“這個工作做得很好?!?928年下半年,陳望道主持的大江書鋪正式開業(yè),在魯迅等人的支持下,這個機構成為推動左翼文藝運動的一個重要據(jù)點。
1931年,瞿秋白來到上海,魯迅從馮雪峰處聽說瞿秋白精通俄文,急切地說:“我們抓住他,要他從原文多翻譯這類作品,他的俄文和中文確是最適宜的了?!濒斞冈谝环庵脉那锇椎男胖?,親切地稱瞿秋白為“敬愛的J.K.同志”,在現(xiàn)存1700多封魯迅信札中,稱對方為“同志”的,僅此一封。在這一時期兩人的交談中,瞿秋白經(jīng)常把自己構思的腹稿講出,征求魯迅的意見,經(jīng)修改補充,由他執(zhí)筆,以魯迅的名義發(fā)表。
1932年到1933年間,魯迅先后四次接納瞿秋白夫婦在自己的寓所避難。1935年6月,瞿秋白就義。由于消息的阻塞,魯迅在7月30日和8月9日還在設法籌資營救。噩耗傳來,從沒間斷過的魯迅日記,中斷了25天,但他仍在短期內完成了亡友60萬字的譯著遺文的校對工作,并用與朋友們募集的印費,將這部書出版。
1931年曹靖華在列寧格勒期間,應魯迅約請,譯成了蘇聯(lián)小說《鐵流》,并把譯稿寄給魯迅,魯迅親自校對。兩人往來書信20余封,多次修改、校正。魯迅逝世前三天,還為曹靖華的翻譯作品寫了序言,并附信寄給了他。這是魯迅一生中寫給青年的最后一封信。
為了忘卻的記念
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在上海成立,魯迅是發(fā)起人之一。左翼作家聯(lián)盟中,有很多進步青年作家,例如丁玲、葉紫、黃源、聶紺弩等,都接受過魯迅先生的指導和關懷。
1931年2月7日,柔石、李偉森、胡也頻、殷夫、馮鏗等左聯(lián)五作家被國民黨秘密殺害。魯迅冒著生命危險,秘密刊印《前哨》紀念戰(zhàn)死者專號。兩年后,他又寫了《為了忘卻的記念》,深切悼念犧牲了的年輕戰(zhàn)友。
在左聯(lián)五烈士中,和魯迅關系最為密切的是柔石,他是魯迅“惟一的不但敢于隨便談笑,而且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魯迅對自己心目中的柔石進行了一個總體的評價:“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
柔石初到上海時,經(jīng)濟拮據(jù),無法安心創(chuàng)作。魯迅多次資助柔石,還讓出自己的《語絲》主編職務,介紹柔石接替做主編。柔石犧牲后,魯迅馬上捐出100元,還親自替柔石的家屬索要版稅。對于柔石身前身后的資助,魯迅自己估計就有“1萬元左右”。魯迅還特意把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投寄給《北斗》雜志,來表達他對柔石無言的紀念。
(摘自2021年4月24日《文摘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