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華
摘要: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和國內外探索經(jīng)驗的推廣下,教育戲劇應用于學科教學的理念應運而生。語文學科的 特質、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理論為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學科提供了可能性。當下的小學 語文教學實況急切呼吁教育戲劇的加入,以促進學生的素養(yǎng)提升和教師的角色轉變。
關鍵詞:教育戲劇;小學語文教學;應然性;可能性;必然性;解讀
教育戲劇,是指將戲劇和劇場的技巧應用于學校課堂 的教學模式。教育戲劇作為一個新鮮的“舶來品”,近幾 年深受國內學者的關注和研究。隨著港臺地區(qū)教育戲劇改 革實驗成果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教育戲劇引入 學科教學中。語文作為小學階段最基本的一門學科,其獨 特的學科性質為教育戲劇的應用提供了天然的溫床。在新 一輪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入解讀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 語文教學的應然性、可能性和必然性,對于消除對教育戲 劇的膚淺認知、了解教育戲劇的作用機制、探尋教育戲劇 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然性
(一)政策、活動導向為教育戲劇的應用指明方向
在教育改革中,相關教育政策和活動無疑是一根強有 力的指揮棒,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清晰的方向。2001年,《全 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出臺,第一次將"戲 劇”納入中小學的學科教學中,使之成為“藝術課程”的 一部分。2015年9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 作的意見》出臺,指出要用戲劇、影視課程等多種形式加 強美育,要讓戲劇進入課程,以此來提高學生個體的審 美能力。2016年10月“第一屆全國中小學戲劇教育研討 會”在北京召開,會議肯定了教育戲劇在促進學生德智 體美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要讓戲劇藝術進中 小學的倡議。筆者2020年有幸指導參加了 “蘇州工業(yè)園 區(qū)第八屆繪本劇大賽”和"蘇州市第一屆兒童課本劇大 賽”,深刻地感受到教育戲劇已然成為語文改革的一片 熱土。在相關政策和活動的推動下,教育戲劇逐漸走上 了教育改革的舞臺,這為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 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二)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qū)的探索經(jīng)驗為教育戲劇的應用提供范本
教育戲劇在國外已然是一種非常流行的教育活動。 早在20世紀80年代,很多發(fā)達國家就已經(jīng)將教育戲劇納 入國家課程體系中。例如,美國的教育戲劇課程從幼兒 園一直貫穿到研究生階段,不僅時間長,課程結構也螺 旋上升、層層遞進;英國在1999年從知識、技能以及教 學活動等方面規(guī)定了教育戲劇課程的標準;加拿大于1984年在教育政策報告中指出:教育戲劇有利于學生接 觸到非日常語言模式,從而在新的情境中鍛煉語言思維; 澳大利亞的公立學校也將教育戲劇納入教學大綱中,廣 泛實踐于語言課堂上。教育戲劇在我國港臺地區(qū)出現(xiàn)的 時間也很早。香港有很多學校都在自覺地將教育戲劇應 用到課堂教學實踐及學校社團中,很多社會機構也經(jīng)常 舉辦教育戲劇的活動;臺灣也將戲劇課程認定為通識藝 術教育課程。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qū)的探索經(jīng)驗表明教育 戲劇應用于教學實踐是可行的,它們?yōu)榻逃龖騽糜?小學語文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二、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可能性
(-)教育戲劇的應用與語文學科的特質相契合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情感性、韻律詩意性、想象創(chuàng)作 性和生活運用性等特質。所謂人文情感性,是指語文學 科擁有中華民族悠久厚重的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的民族 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以及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語文正是以 文字為符號,通過啟發(fā)來增長知識,通過共情充盈心靈。 語文學科的韻律詩意性,體現(xiàn)在語文學科以漢語言文字 作為基本載體。漢語言文字結構靈活,講求意合,頗具 樂感,富有靈性,達情致意。語文學科的想象創(chuàng)造性, 一方面是由于漢語言文字語義的豐富性和語法的多變性, 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由于人的思維的主觀性。語文學科的 生活運用性,體現(xiàn)在從生活中攫取語文素材,再指導生 活本身,充分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和未來生活,幫助學 生獲得更深層的生活經(jīng)驗。教育戲劇的開展通常以優(yōu)秀 的文學作品為基礎,學生在創(chuàng)造、經(jīng)歷、遷移情景中, 能充分感受到簡練的臺詞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并且可以 發(fā)揮想象,表達思想,豐富體驗。
(二)教育戲劇的應用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教學的開展要緊緊圍繞學 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才能取得較好的預期效果。小學階 段的學生處于學齡初期,這一時期的兒童在認知發(fā)展和 社會情感發(fā)展方面具有顯著的特點。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 發(fā)展理論,這一時期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的認知階段, 他們的感知覺逐漸豐富,容易被新異事物吸引,他們的 抽象記憶能力不斷提高,但是在整個小學階段,他們的 抽象記憶仍然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撐。此外,小學生的 社會情感體驗越來越豐富,情感的穩(wěn)定性也逐漸增強, 道德認知逐步提高,但是他們情感的實踐性和意志力較 弱,還需要成人的引導。針對這些特點,小學語文教學 要充分遵循直觀性、啟發(fā)性等教學原則,充分挖掘教學 中的情感因素,貫徹落實教學目標。教育戲劇所創(chuàng)設的 真實靈動的情境,能夠快速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在 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可以利用五官進行具身認知,激發(fā)自己 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表達并釋放情感。這些鮮活的體驗可 以為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發(fā)展提供一個個具體事物的契合 點,促進學生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
(三)教育戲劇的應用順應建構主義和多元智能理 論的作用機制
建構主義是有關知識和學習的理論,與傳統(tǒng)教學方 式相比,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性及學生的主動 建構,而不僅僅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知識傳輸。教育 戲劇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當下可參與的情境,在學生 與情境和其他參與者的互動中不斷建構、完善知識體系。 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幫助學習者以角色身份體驗過程 的引導者,關注的不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學生自我生 成的鮮活的、個性化的經(jīng)驗。傳統(tǒng)智力理論認為,智力 是以邏輯數(shù)學和語言智力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而存在。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者加德納認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 的智能組合,它們共同協(xié)商合作,共同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 的問題。和傳統(tǒng)教學相比,教育戲劇包含暖身游戲、集 體繪畫、建構空間、焦點人物、角色對話等多種形式, 涉及語文、音樂、美術、體育等多種學科,可喚醒學生 的邏輯數(shù)學智能、內省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空間智能 和音樂智能等,可謂是對多元智能理論最好的應用。
三、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必然性
(-)當下封閉、單調、靜默的語文教學實況呼吁 教育戲劇的應用
在新課改的推行下,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jīng)注意 到將學生放在課中央,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身心發(fā)展 規(guī)律,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筆者在教育 工作中通過自身實踐和聽課反思,能明顯地感覺到在實 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 教師素質的參差不齊和學校各種評價機制的影響,構建 一個開放的、豐富的、深度的語文課堂實非易事。很多 教師在課堂組織教學中,還是以口頭傳授為主,而且缺 乏情感的帶入和與學生的互動,仿佛教和學是兩個獨立 存在的過程。有些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對于提出的 問題總想百般提醒,牢牢地將課堂控制權把握在自己手 里。即使有時會有小組合作、情境表演等環(huán)節(jié),也經(jīng)常 缺乏組織管理或者沒有深刻主題的指引,喧鬧的課堂氣 氛后仍舊是一顆顆空蕩蕩的心靈。在聽課過程中,筆者 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是端坐在座位之上,被動地回答、跟 讀。特別是在中高年級,學生習慣性地靜聽,參與課堂 或者質疑的積極性很微弱。因此,當下封閉、單調、靜 默的語言教學實況迫切需要教育戲劇的加入,以全新的 交流形式打開語文課堂密閉的想象空間,以多樣的教學 形式豐富語文課堂乏味的講授,以多感官的參與激發(fā)學 生表達的欲望。
(二) 教育戲劇的應用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 渠道
未來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元,當代學 生為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而需要提高的能力也越來越廣泛,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也越來越趨向于促進學生語文核心 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基礎教育階段,教育戲劇在小學語文教 學中的應用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首先,教 育戲劇為學生在課堂中設置了一個具體的、立體的、真 實的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地把文本語言轉化為戲劇語言。 在戲劇表演中,除了戲劇語言,還需要借助神態(tài)、動作、 表情等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和情感,從而鍛煉了語言的 建構,實現(xiàn)了多種語言形式的運用和交流。其次,教育 戲劇的實施不僅僅關注學生自我的表達,更積極實現(xiàn)集 體意識和思維的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尊重他 人的觀點,團結合作,在和諧的交流和溝通中進行思維 的碰撞,促進理性思維的進一步提升。再次,教育戲劇 綜合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融合了語文、音 樂、美術、體育等多個學科,從而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多 樣化的體驗時空。學生可以對真實或者想象中的生活進 行多觸角的感受,并產(chǎn)生對真善美的感知,迸發(fā)想象和 創(chuàng)造的能力。最后,教育戲劇通過組織學生扮演不同角 色、體驗不同生活,來增強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這 種理解不是平面性和固定性的,而是增加自身情感和體 驗在內的深刻解讀。
(三) 教育戲劇的應用可以促進教師的自我認同和 角色轉變
教育戲劇應用于小學語文課堂的受益者不僅僅是學 生,還可以促進教師的自我認同和角色轉變。教師的自 我認同是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內驅力,是教師從事教 學工作以及應對挑戰(zhàn)的精神力量。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模 式使得教師將自我認同依附于外在肯定上,內心非常擔 心教學出現(xiàn)任何計劃外的紙漏以暴露自己的失控危機, 努力做別人眼中那個"完美”的自己,因此,教學變得 封閉而刻板,自身變得緊張而脆弱。教育戲劇的應用為 師生提供了一個自在的表達空間,在思考、合作、創(chuàng)作、 分享的真實過程中,教師的自我壓抑和焦慮可以得到緩 解和釋放,真實情感可以自然流露,不再依賴既定的教 學方案,教學變得具有張力和變通力。教育戲劇的應用 為教師的個人認知注入了新的體驗,使教師發(fā)現(xiàn)一個"內 心深處還潛藏著如此的熱情和動力”的自己。通過教育 戲劇,教師會發(fā)現(xiàn)學生的更多潛力,不僅會不斷嘗試新 的教學模式,還會以更高的境界去看待自己與學生的關 系,正面促進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 張曉華.教育戲劇理論與發(fā)展.臺北:心 理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 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 陸素英.小學語文“教育戲劇”課程開發(fā)與實 施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4] 池夏冰,董帶菲.教育戲劇在語文課程中的功 能與路徑[J].基礎教育,2017 (12).
[5] 張曉華.臺灣中小學表演藝術戲劇教學的解析 [J].教育學報,2014 (02).
[6] 陳靜.基于教育戲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責任編輯:呂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