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安日報》記者 高富華
“茶之為飲,發(fā)乎神農(nóng)氏?!敝袊兄凭玫牟枞~飲用史和茶文化史。茶作為貢品和祭品的記載可以推至周武王伐紂時期,而茶作為商品的記載,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資料,到西漢才出現(xiàn)。
從茶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茶葉能夠成為商品買賣,說明在西漢時,飲茶已經(jīng)相當(dāng)盛行。那么,中國茶葉又是什么時候傳到西方的呢?
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是我們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茶葉傳入西方最早、最著名的兩條國際通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雛形,大約也是在西漢時期形成。隨著張騫出使西域,絲綢、茶就到了西方。但讓人納悶的是,在西方并沒有關(guān)于中國茶的記載。
安化黑茶文化長廊銅雕Bronze sculpture of Anhua Dark Tea Cultural Corridor(東方IC 供圖)
歐洲最早出現(xiàn)茶是在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在其出版的《航海記》中首次提到了茶葉,這與中國西漢王褒的《僮約》相差了1500多年。在這1500多年的時間里,在西方的文獻中找不到一個茶字,更說不上茶葉的交易和消費了。更讓人不解的是,在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我們也看不到他對茶葉只言片語的介紹。
直到1606年,荷蘭人首次將中國的茶葉運往歐洲。但在此后的90多年間,茶葉并沒有成為輸送至歐洲的重要商品。1704年,英國商船“根特”號在廣州購買470擔(dān)茶葉,價值1.4萬兩白銀,只占其船貨價值的11%,而所載絲綢則價值8萬兩白銀,是茶葉價值的好幾倍。
1716年,茶葉開始成為中英貿(mào)易的重要商品,兩艘英國商船從廣州買走3000擔(dān)茶葉,價值35085鎊,占總貨值的80%。18世紀20年代后,歐洲的茶葉消費迅速增長,茶葉貿(mào)易成為歐洲在東方的貿(mào)易公司最重要、最盈利的項目。
在品茗的歷史中,沙皇俄國則要比歐洲其他國家幸運得多。1638年,一名叫斯特拉科夫的沙皇俄國使者受命前往蒙古拜見可汗,并帶去珍貴的貂皮作為晉見禮??珊故障露Y物,并回贈了200包中國茶葉,使者將茶葉帶回了圣彼得堡,沙皇命仆人沏茶請近臣們品嘗,眾人一致認為入口有奇香。從此,俄羅斯人開始了漫長的飲茶史。
事實上,從16世紀西方接觸茶算起,在此后3個多世紀中,茶葉一直被西方人疑為“有毒之物”。1664年,東印度公司向英王進貢茶葉后,追求時髦的貴族婦女紛紛仿照王室試飲起來,可她們擔(dān)心茶葉有毒,飲茶之后還要喝白蘭地“排毒”。
茶是怎么生產(chǎn)出來的?歐洲人一直不解,這種東方古國的神秘植物引起了西方人的極大好奇。直到1560年,葡萄牙耶穌會傳教士克魯茲喬裝打扮混入一群商人隊伍中,在4年多的時間里,他來往于中國貿(mào)易口岸和內(nèi)地,才搞清了茶的來龍去脈。回國后,他把幾年的見聞寫入了《中國茶飲錄》,這是歐洲第一本介紹中國茶的專著。
1848年,蘇格蘭“植物獵人”福瓊的到來,則真正解開了歐洲人對茶的誤解。長期以來,西方人一直相信茶樹有綠茶樹和紅茶樹之分,而福瓊卻告訴他們,綠茶和紅茶的區(qū)別,只在于制茶工藝的不同。他這一觀點起初受到了公眾和專家的質(zhì)疑,他請制茶專家在英國公開進行手工制茶后才得到了認可。
1867年前后,一個叫唐古柏的英國人又來到中國,他計劃的考察路線是成都—雅安—康定—巴塘—印度,實際上卻只走到巴塘便原路返回。唐古柏所走的路線,正是古已有之的川藏茶葉大道(今稱“川藏茶馬古道”),來自雅安、邛崍等地的邊茶,通過這條路源源不斷地轉(zhuǎn)運到西藏、青海等地。
面對茶這片神奇的“綠色”黃金,英國商界迫切需要打開中國西南門戶。在唐古柏之后,不斷有人進入雅安一帶,了解川茶種植和邊茶貿(mào)易。
在史海中打撈碎片,還原中國茶走向世界的過往,為我們打開了一道“認識自己”的獨特窗口,也讓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探尋以茶為元素的中國文化符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