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輕松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說真言真語,這里的輕松不僅是指教師的輕聲慢語、生發(fā)共情,更是指課堂教學要真正了解學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直面他們的道德困惑。只有打破傳統(tǒng)“一團和氣”的局面,迎來民主的“競相開放”的真表達,我們才能觀照理論與現實,引發(fā)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說真話作鋪墊。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基于學生生活的課程,應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出發(fā)點,開發(fā)符合兒童道德認知成長所需的課程素材與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秉持“真”的理念,即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發(fā)現、真實的學習,真正基于學生的實際道德困惑和成長需求,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課堂架構、探究引領,以真體驗促進學生道德真生長。下面,筆者基于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三個課例進行探討。
一、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以真表達直面
道德困惑
(一)體驗活動:合作診斷會
以二年級下冊“健康游戲我常玩”一課為例。教師拋出主問題:“電腦游戲是不是健康安全的游戲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是。”教師順勢追問其原因,學生們競相發(fā)言表示:“玩電腦游戲會沉迷進去,沒心思學習?!薄翱偸峭骐娔X游戲會傷害我們的眼睛,可能會近視?!薄皨寢屨f電腦游戲里有很暴力的畫面,怕自己學壞。”“有些電腦游戲還要不斷充錢,會讓我們變得亂花錢?!薄谶@個過程中,教師及時評價并給予相應的肯定。
在聽完學生們的發(fā)言之后,教師小結:“玩電腦游戲有這么多危害,我們都應該遠離電腦游戲?!?/p>
(二)活動診斷
看到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學生們的想法如出一轍,一邊倒地認為玩電腦游戲就是不健康的。在學生的潛意識里,這是老師想要的答案,他們在說“正確”的話,然而這些話不一定是真心話,思維慣性反倒是一種禁錮。在道德與法治學習的過程中,兒童常常會揣測大人的意圖,主動貼合教師所期許的答案,而將自己內心一部分真實的想法和困惑隱藏起來。因此,教師在開展體驗活動時,尤其要注意營造輕松而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于說真話,表達真想法。
(三)活動重構
1.創(chuàng)設氛圍,拋出想法
追問的教學價值在于對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提升。教師繼續(xù)提問:“你們認為電腦游戲的危害有哪些呢?”學生們積極發(fā)言列舉其危害。接下來教師說:“喜歡玩電腦游戲的同學舉手?!贝藭r尤其是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率先舉手,和學生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易使學生產生親切感、真實感,有助于形成共鳴,震撼心靈。
2.體驗活動,獲得感受
一番調查后,教師發(fā)現喜歡玩電腦游戲的學生很多,于是可以繼續(xù)展開“攻勢”,與學生共同體驗玩數獨游戲,讓學生在活動體驗中獲得快樂,走好輕松課堂的第一步。游戲為引,思考為線,體驗之后,教師請同學們談談對這款游戲的想法和感受。大部分學生表示游戲很有趣,而且有難度,能讓自己不斷思考。此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回想自己平時玩的電腦游戲中那些類似的益智游戲,慢慢反觀游戲。
3.正反辨析,形成觀點
鋪墊完成后,教師小結:“原來電腦游戲既有缺點也有優(yōu)點,那我們怎么玩才能讓它變得健康、安全呢?”引導學生從“玩健康的電腦游戲”與“健康地玩電腦游戲”兩個維度進行全面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補充推薦幾款有意義的電腦游戲,并以通過玩游戲而參加創(chuàng)客大賽的哥哥姐姐們榮獲佳績的案例來加持,延伸健康安全地玩電腦游戲甚至可以玩出創(chuàng)新、獲得榮譽。
只有輕松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說真言真語,這里的輕松不僅是指教師的輕聲慢語、生發(fā)共情,更是指課堂教學要真正了解學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直面他們的道德困惑。只有打破傳統(tǒng)“一團和氣”的局面,迎來民主的“競相開放”的真表達,我們才能觀照理論與現實,引發(fā)學生的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說真話作鋪墊。在“玩與不玩”“健康與不健康”的矛盾沖突中理性分析,既學習如何辯證地看待問題,又嘗試如何基于不足尋找改進方法。
二、搭建思維發(fā)展的階梯,以真思考提高
道德認知
(一)體驗活動:真正的合作
以一年級下冊“大家一起來”一課為例。課前小游戲時,教師邀請一名同學上來蒙著眼睛幫小猴貼上眼睛和嘴巴,先是由學生一人嘗試完成,結果貼得七倒八歪。教師提議可以兩人一起完成,另一生上臺幫助指揮,最終順利完成貼紙任務。
游戲結束后,教師小結:“大家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一件事就叫合作!”接下來,教師繼續(xù)提問:“你們發(fā)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合作?”學生們馬上聯系生活,回想活動,積極發(fā)言:“我和小莫甩繩,其他同學跳繩,這是合作?!薄拔覀兠刻旆止ご驋呓淌乙彩呛献鳌!薄霸谥矘涔?jié)的時候,我和家人一起去種樹,爸爸挖坑,媽媽扶著小樹,然后我把土一點點鏟進去把小樹種好,這也是合作?!?/p>
(二)活動診斷
低年級的兒童受到年齡和能力的限制,對于很多問題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欠缺深層次的價值判斷。學生們在課堂上列舉的案例的確是合作,但在實際的生活中,有一部分學生往往會出現一些認知偏差,認為合作就是完成一個人完成不了的任務。當我們細想就會發(fā)現,幫助的背后還涉及很多細枝末節(jié)的道德判斷問題。因此,接下來的體驗活動就應挖掘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案例,關注如何引導學生辨別合作的正確含義。
(三)活動重構
1.創(chuàng)設情境,交流辨析
教師先拋出一個疑問:“幫助別人完成他完成不了的事情就是合作嗎?”接著出示三個情境:幫同學把另外一個同學的課本藏起來;同桌上課吃東西,叫我不要告訴老師,我答應了;小溪作業(yè)不會寫,我把作業(yè)本借給他抄寫。
2.帶入思考,樹立觀念
教師繼續(xù)提問:“這是真正的合作嗎?如果是你,你會這么做嗎?那我們應該怎么做?”生作答:“告訴同學不能欺負別人,要好好相處;先偷偷跟同桌說上課不能吃東西,要是他不聽勸,再報告老師,幫他改掉壞習慣;小溪要是作業(yè)不會,我會講解給他聽,而不是把作業(yè)直接給他抄,這不是合作。”……教師小結:“合作不僅僅只是幫助別人完成他做不了事情,而是相互配合做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情,不好的事情可不能一起做,這不是合作。”
3.小組合作,游戲推進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將游戲設計融入教學過程,通過兩次游戲指導,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在合作中若是分工明確,就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4.巧挖教材,創(chuàng)編故事
對教材中小鹿和猴子的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造,以學生的在場因素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利用繪本讓學生在聆聽和思考中再次提高道德認知,若在合作中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互幫互助,還能分享到合作的果實和歡樂。
5.親歷合作,分享成果
小組合作完成剪貼畫,并評選“最佳合作小組”。
體驗學習不僅需要學生的身體感官參與其中,更要積極搭建思維發(fā)展的階梯,引導和挖掘學生的潛在思維,一步步促進有效思考,讓其思想和情感也親歷學習過程。上述思辨情境源自學生生活場景,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分析,學生們逐漸領悟真正的合作是相互配合做正確的有意義的事情。在有了基本價值判斷之后,通過繪本創(chuàng)編和游戲加持,學生的思維逐漸打開,進而了解到合作分工明確效率高、發(fā)揮長處有分享、合作游戲促友誼,這樣學生們便對合作的定義和意義有了更加準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這樣的教學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回望生活、反思生活、進行自主道德建構,達到了提升學生原有生活和道德水平的教學目的。
三、抓住課堂生成的契機,以真探究明晰
道德判斷
(一)體驗活動:會變的規(guī)則
以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為例。師生課前玩吹氣球游戲,學生給游戲制定規(guī)則。教師小結:“看來,每一個游戲都離不開規(guī)則,生活中還有許多規(guī)則,請同學們來說說?!睂W生列舉了很多生活規(guī)則:“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嘩?!薄霸隈R路上開車、行走都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垃圾一定要扔進垃圾桶,不能隨便亂丟?!薄霸趫D書館看書時,要是不準備借這本書,要把書擺回原位?!?/p>
在初識規(guī)則之后,教師回歸學生生活,將問題帶回到課堂之上:“同學們說得都很對,規(guī)則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那看來每一項規(guī)則都要嚴格遵守,不能破壞。誰能說說我們上課都有什么規(guī)則?”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被打開了:“發(fā)言要舉手,老師在說的時候,我們不能隨意插話?!薄白艘苏灰獎觼韯尤?,甚至走來走去?!薄吧险n期間不能上廁所?!痹挼竭@里,教師順勢抓住問題,進行生成:你說得對,上課期間不能上廁所,這是對課堂的尊重。我們剛才說了要嚴格遵守規(guī)則,若在上課期間帆帆很想上廁所,那他也不應該提出來……(老師的話意猶未盡,留出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二)活動診斷
“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一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樹立規(guī)則意識,關注每項規(guī)定背后的原因和意義。但是我們也發(fā)現了培養(yǎng)學生具有規(guī)則意識,并不代表要使學生成為記憶規(guī)則的教條主義者,規(guī)則并不是既定不變的,它是為服務大多數人而制定的,規(guī)則在實際生活中是變化多端的。因此,教師需要再次引導學生在把握住向善、向美的大原則下,靈活地、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規(guī)則意識去思考和行動。因此,接下來的體驗活動要注意構建生活情境,其助學價值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極為豐富,能讓學生學習思維快速啟動,自然形成豐富的學習成長點,不僅能激發(fā)學習熱情、接軌學生認知、服務教學內容,還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良性開展,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三)活動重構
1.接續(xù)話題,生發(fā)思考
教師問:“看來帆帆只能一直憋著,一言不發(fā)?!睂W生紛紛舉手表達想法,認為帆帆應該提出上廁所的請求,不然可能會造成尷尬的場景,或者對身體不好。教師繼續(xù)追問:“那課堂規(guī)則不是被破壞了嗎?”此時學生便會正反辨析,不斷思考,認為這是特殊情況,可以寬容,但下不為例,畢竟是不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對此表示肯定并小結:“規(guī)則不是一成不變的?!?/p>
2.情景再現,鏈接生活
教師組合呈現三個生活中的場景:有人在排隊過程中因故暫時離隊,之后能不能回到原隊?上廁所時要不要禮讓比自己還急的小朋友?遇到有急事趕時間的人,能不能讓對方先買票?最后,以情景劇的方式呈現。
學生體會到了守規(guī)則與禮讓道德兩難的感覺,小組經過充分討論,最后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此情此景下,可以讓道德先行,規(guī)則可以變通。隨后教師讓學生充分表達,并隨機肯定和贊揚對的想法。
3.完善劇情,學會判斷
教師播放社會正能量視頻—火車站售票處一小伙從隊伍中出來幫助年邁的老大爺搬運行李,并幫其將快要遲到的車票進行改簽,之后隊伍里的人都允許小伙回到原位。視頻過后,學生們不自覺地鼓掌表示贊同。
教學中創(chuàng)設多變的生活場景,有助于學生在面對具體問題時,有具體的思考,展開道德分析,作出道德判斷。規(guī)則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讓我們陷入“兩難”的局面,但每個人心里都有一條準繩,丈量生活的尺度和道德的溫度。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守規(guī)則,但不能僵化規(guī)則,要做一個有情有義、合情合理、通情達理的人。這個“情”就是“道德”,這個“理”就是“法治”。作為道德理性的基本能力,批判反思使人能夠在現實情境中有向善的姿態(tài)與可能,道德因規(guī)則而有保障,規(guī)則因道德而溫暖。
生活本就是復雜、多樣且不斷變幻的,兒童有效的體驗活動情境應源自真實,只有讓兒童親歷體驗活動,說真言真語、訴真知灼見、有真情實感、獲道德真知,才能培育和提升兒童面對真生活時能有道德認知,作出道德判斷,從而以真體驗助力學生實現道德真生長。
【蔣盼,浙江省臺州市學院路小學】
責任編輯︱孫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