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建大求學時,學習了建筑學的所有相關學科,但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課程最終會在實踐中起到怎樣的作用,如今回想起來才覺得受益匪淺。多年的研究工作終于讓我意識到建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專業(yè),做設計時不僅會運用到繪畫、書法、攝影以及歷史的相關知識,還要了解結構、材料、聲、光、熱等專業(yè)常識,這些學科都包含在我們本科階段的課程中,讓我在如今的研究工作中依然不斷受益。求學時做建筑設計的經歷,在人生規(guī)劃層面教會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勾畫藍圖、勇于創(chuàng)新,也就是要對事物的前景有所研判、總體有所規(guī)劃。得益于此,現(xiàn)在我在做研究、做管理時面對問題才能更加具有宏觀思維,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帶領不同學科的人才共同完成我們的研究。
1 Strategies for Local Low-Carbon Development
2 China Energy Outlook
3 The Role of Chinese Citie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Reduction
4 A Review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chnologies for Developing Low-Carbom Eco-cities
當前建筑學乃至全人類都面臨著全球氣候變暖這一巨大挑戰(zhàn),未來的10年或20年,如果我們不做出改變,氣候變化的種種負面的影響就會接踵而至,例如海平面上升或是愈加頻繁的氣象災害等等。
第一階段我們應當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使用,在建筑的設計、施工以及使用如何響應習主席提出的“于2060年實現(xiàn)碳中和”這個目標就是我們當前建筑行業(yè)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zhàn)。在過去的建筑學課程中,相較于低碳、節(jié)能,或許會更加重視一座建筑本身的設計理念或是形體的美觀程度,而在未來的教學體系中,我們應該更加強調如何能夠通過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墻體保溫等手段去減少能源的使用。怎樣利用自然或是將最前沿的科技手段結合在我們的建筑中,讓建筑達到節(jié)能甚至是碳中和,這就是我們當代建筑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也是我們作為建筑師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第二階段我們應當加強建筑以及城市的韌性,當海平面已經在不斷上升,各類災害頻繁出現(xiàn)的時候,建筑也好,城市的基礎設施也好,如何去應對這些變化是我們作為建筑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需要考慮的一大問題。例如,海平面上升1m,城市道路應當如何改變,建筑的一層是否還能承擔主要功能?森林火災頻頻發(fā)生,眾多城市是否還能依托于森林資源向前發(fā)展?如何在現(xiàn)階段未雨綢繆,提升建筑以及城市的適應性則是我們建筑師所面臨的的第二個挑戰(zhàn)。
我們的傳統(tǒng)建筑,都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節(jié)能的、環(huán)保的,比如我國北方的窯洞,利用當地地形以及建筑材料,從而達到天然冬暖夏涼的建筑環(huán)境,無需燃燒額外的化石燃料去改善室內溫度,更避免在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傳統(tǒng)建筑本身都是順應人類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成果,在我國南方,建筑則會更多地使用當地木材或是石材,通過底層架空、窄院、大廳堂等手段,去實現(xiàn)建筑的遮陽、防潮以及自然通風。反而是過去的100年中,隨著科技、生產力的大幅飛躍,現(xiàn)代建筑將這些做法摒棄了,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未來的設計當中,將傳統(tǒng)建筑中的這些做法重新利用并優(yōu)化。例如在建筑材料方面,可以通過在生土中加入生物粘合劑使其更加防水、更加堅固,從而取代鋼筋混凝土在一些建筑中的使用;又或是我目前所在研究室正在研究的生物性水泥從大海中提取鈣,在空氣中捕捉CO2,使其形成CaCo3,減少排放的同時依然保留傳統(tǒng)水泥的使用性能。除此以外還有光導管、太陽能光伏板、共享中庭的豎向排風等等都可以將傳統(tǒng)建筑手段與現(xiàn)代建筑相結合,過去我們在做建筑設計時通常會將建筑拆分為無數個獨立的部分依次考慮,未來我們則應當把建筑作為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來做設計。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自然的可再生清潔能源,研發(fā)人員與設計人員共同努力使傳統(tǒng)建筑與新能源新技術之間達到平衡、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