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田春憶
2020 年1 月26 日,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華附)高一學生薛海瀅度過了一個特別的生日。那段時間正值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在華附校友鐘南山院士抗疫精神的感召下,她在生日當天向湖北省慈善總會“緊急救援新冠肺炎”項目和支持抗疫援鄂的“中山大學醫(yī)療專項基金”捐了款。得知學校對面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防護用品緊缺時,她又發(fā)動全班同學進行募捐,并在校友會的幫助下,購買了三箱共75 件防護服送往抗疫一線。
“疫情期間每天我都會看新聞,想多了解一些最新的信息,但只有當自己真正地去做一些事情時,我才深切地體會到那些‘逆行者’們有多偉大?!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向記者介紹道。
這個外表瘦弱、內心堅強的女孩,總是用一雙發(fā)現的眼睛和一顆熱忱的心關注著周遭的一切,并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存在的問題。
地鐵是大城市中常見且便捷的一種公共交通工具,然而很少有人去認真觀察過它們。喜歡去全國各地旅游的薛海瀅對比了不同地區(qū)的地鐵后,從中發(fā)現了“問題”。
“在其他城市旅游時,我觀察到當地地鐵和廣州地鐵不一樣的地方。比如在票價設置方面,北京地鐵沒有兒童票。對此我很好奇,于是想了解不同地區(qū)地鐵的運行方式、票價設置等,看看它們之間有哪些差異?!毖]介紹,當時信息技術楊曉安老師正鼓勵大家進行社會調查研究,于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師,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項目主題確定后,薛海瀅或通過實地詢問地鐵工作人員,或上網查閱相關數據,收集了廣州、上海、北京、重慶、成都等全國十大城市的地鐵票價及計價方式(注:文中所指地鐵包含輕軌、單軌等多種城市軌道交通形式)。
圖1 重慶山多坡陡、道路崎嶇,人口密集,輕軌造價較低,因而票價相對便宜
接著,薛海瀅利用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到的數據統(tǒng)計知識,以自己和媽媽為例,計算出這些城市中學生和成年人每月的地鐵票支出總額,并建立了地鐵票支出總額與當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較模型、各城市常住人口與當地地鐵總里程的比較模型,提出通過地鐵票價杠桿作用調控地鐵出行人數及出行時間的建議。
在經過近一個學期、數十次的修改后,《全國十大城市地鐵票價分析與廣州地鐵定價研究》一文最終完成。薛海瀅帶著它參加了第34 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獲得三等獎?;叵肫鹉谴伪荣?,她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參加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雖然成績不太理想,但它為我之后的社會實踐學習奠定了基礎?!?/p>
這次調查研究也讓楊老師對薛海瀅刮目相看:“她做事非常認真,無論是素材的收集還是論文的寫作,她都一絲不茍、親力親為。作為一名中學生,她極具社會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也很強,具備科研人員的基本素質?!?/p>
2019 年暑假,薛海瀅跟隨校外團隊來到廣東省對口支援地區(qū)——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開展研學活動。去之前她了解到,位于自治州自然保護區(qū)內的丹巴縣旅游資源豐富,但旅游收益微薄。如何有效開發(fā)和保護當地的旅游資源,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在丹巴縣首個藏區(qū)自然教育研學基地——登龍云合森林學校研學期間,薛海瀅對中路鄉(xiāng)呷任依村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與藏民同吃同住,參加敬山儀式、古道修復、花椒采摘等活動,總結出當地脫貧攻堅的特色發(fā)展模式,并為當地今后更好地發(fā)展提出了改進建議。
森林學校校長劉曉梅對這個小姑娘贊不絕口:“她與其他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她愛提問題,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p>
在這段為期7 天的旅程中,困難與收獲并存。高原反應、語言不通、聯系不到采訪對象……一個個難題接踵而至,薛海瀅毫不畏懼,一一將其克服。收獲也是巨大的。最讓薛海瀅難忘的是她參與了當地的古道修復,并體驗了一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砌石質檢員。
在中路鄉(xiāng)藏寨,石砌古道不僅發(fā)揮了基礎交通的作用,更是連接人與人關系的紐帶。然而近年來,古道被破壞得較嚴重,一些石頭甚至被村民搬走砌墻。為保護古道,森林學校將古道修復作為研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古道修復包括很多步驟,比如運水、和泥、運石、運泥、砌石等,每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都有不小的難度。我主要負責砌石和質檢。”薛海瀅透露,用來修復古道的石頭不像建筑用石那樣規(guī)整,她需要用泥把各種形狀的石頭砌在合適的地方,完成這一步驟后,還需對砌石的效果進行檢驗,“比如觀察石頭之間有沒有縫隙,踩一踩砌好的道路,看看它是否平整等。”
這次體驗不僅讓薛海瀅學習了古道石砌非遺傳承技藝,而且讓她對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相關政策理解更深:“古道修復一方面保護了古道的自然風貌,方便了村民上山勞作,另一方面也傳承了石砌技藝的歷史與文化,賦予了古道新的生命。修復后的古道也成為當地生態(tài)旅游的線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當地人民的收入?!?/p>
2020 年,在全國上下決戰(zhàn)脫貧攻堅之際,薛海瀅把在丹巴縣的研學活動經歷整理成文,參加了第35 屆廣東省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不僅獲得了一等獎,還被推薦參加全國賽。
進入高二,雖然學習越來越緊張,但只要有條件,薛海瀅仍會將她的創(chuàng)新實踐進行到底。
圖2 運泥、搬石、砌石
2020 年10 月28 日至11 月3 日,學校組織五百多名學生來到清遠市飛來峽鎮(zhèn)華僑農場進行農村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學農和支教間隙,薛海瀅在橫崗村、大廠村和富勤第三小學等地開展調研,了解當地普通話推廣的現狀,通過實地采訪、發(fā)放調查問卷等,完成了上萬字的研究論文。
當被問到如何平衡課堂學習和科技創(chuàng)新時,薛海瀅答道:“我覺得在合理利用時間的前提下,課堂學習和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是相互包含、相互促進的關系,參加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通過這些活動,我不僅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還提高了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的能力。而這些能力都是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p>
在媽媽眼中,薛海瀅是一個樂觀向上、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孩子。為勉勵女兒更進一步,為社會作出更多的貢獻,她在女兒16 歲的生日賀卡上這樣寫道:“寶貝,今天是你16 歲生日。2003 年SARS 肆虐廣州時媽媽懷著你,今年新冠病毒橫行,國家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和困難。希望未來的你能運用所長幫助更多人,服務社會,成為有知識、有力量、有責任的國家棟梁之材。”
薛海瀅沒有辜負媽媽的期望,未來,她還將在科技創(chuàng)新的征途上繼續(xù)探索,為社會、國家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圖3 就推廣普通話的相關情況采訪富勤第三小學教導處主任陳灶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