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鐘 歡 肖四旺△
原發(fā)性失眠是臨床常見睡眠障礙性疾病之一,常以睡眠困難、早醒易醒或醒后再難入睡為主要特征[1],長期失眠會導致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免疫功能降低,甚至引起軀體疾病及焦慮抑郁癥等精神類疾病,嚴重妨礙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2,3]。據統(tǒng)計,全球約30%的人群伴有睡眠困難,在我國高達15%的人群患有失眠障礙[4,5],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約占自然失眠的1/4[6]。目前中西醫(yī)療法未能徹底解決失眠患者的根本問題或伴有明顯不良反應。本研究探討多功能推拿椅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湖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生物信息研究室、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科、神經內科門診患者、以及社會招募的志愿者9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60例原發(fā)性失眠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入推拿椅組、藥物組;30例健康人設為空白組。試驗過程中共有8例失眠患者、1例健康志愿者脫落,妥善處理后予以補齊。推拿椅組中男5例,女25例;年齡19~62歲,平均(27.35±2.38)歲。藥物組中男9例,女21例;年齡18~62歲,平均(27.90±2.32)歲??瞻捉M中男8例,女22例;年齡18~58歲,平均(28.94±3.24)歲。3組試驗對象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精神醫(y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5)》睡眠障礙診斷標準:入睡困難或睡眠維持障礙,以易醒、早醒、醒后難以入睡為特點,因睡眠失調導致日間功能受損,每周至少出現3 次睡眠困難,且至少最近 3 個月內出現睡眠困難,睡眠條件環(huán)境適宜的情況下仍出現睡眠障礙[7]。
1.3 納入標準空白組:隨機選取與其余2組性別、年齡相匹配的30名健康志愿者。原發(fā)性失眠患者: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周歲者;③匹茲堡睡眠指數指數>7分;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有其他基礎性疾病引發(fā)的繼發(fā)性失眠;②患嚴重消耗性疾病、精神類病者;③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④近半年內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5 剔除、脫落及終止標準因各種原因導致療效及安全性評價受干擾者予以剔除;試驗中因故自行退出者判為脫落;受試中出現依從性差、嚴重不良事件者終止試驗。
1.6 方法
1.6.1 治療方法推拿椅組:每日啟動多功能推拿椅(奧佳華健康智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型號EC730C)進行推拿1次,45 min/次,6 d為一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間歇2 d。藥物組:口服右佐匹克隆片(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0001,規(guī)格:3 mg),囑患者遵醫(yī)囑服用2周??瞻捉M:不進行干預。
1.6.2 觀察指標采用PSQI、AIS量表評估患者睡眠質量,評分越低睡眠質量越好。參考尼莫地平法確定療效指數,計算公式:PSQI總分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PSQI總分減分率≥75%為臨床痊愈;50%≤PSQI總分減分率<75%為顯效;30%≤PSQI總分減分率<50%為有效;PSQI總分減分率<30%為無效。
2.1 3組患者各時期各量表比較治療前推拿椅組與藥物組各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2組評分均高于空白組(P<0.05),說明失眠人群較健康人各量表評分升高。推拿椅組治療1周、2周與治療前各量表評分均降低(P<0.05),但治療2周與治療1周相比,各量表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治療1周、2周后其余2組各表評分均高于空白組(P<0.05);推拿椅組與藥物組相比,在治療1周、2周各時期2組降低各量表評分的療效相當(P>0.05),說明多功能推拿椅能有效改善原發(fā)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見表1。
表1 3組患者各時期各量表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推拿椅組與藥物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73.33%、86.67%,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2組療效相當。見表2。
表2 推拿椅組與藥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隨著世界經濟發(fā)展、生存壓力增大,失眠現已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長期慢性失眠給家庭、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項調查發(fā)現,其每年在治療此病上直接或間接的花費約66億加元[8]。社會-心理、環(huán)境-生理、藥物與食物等均會誘發(fā)失眠障礙,其中原發(fā)性失眠發(fā)病機制多認為是睡眠-覺醒節(jié)律失調。機體的睡眠-覺醒過程是一個涉及多中樞、多系統(tǒng)主動調節(jié)的節(jié)律性生理行為,其中睡眠狀態(tài)是由中樞神經系統(tǒng)調控、并在相關的神經遞質、細胞因子等物質參與下主動產生的,因此發(fā)生原發(fā)性失眠的病因與機制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9]。目前臨床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的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心理行為治療或兩者聯合[10]。藥物治療主要包括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等,藥物治療起效快, 短期內可改善入睡潛伏期、總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夜間覺醒次數等[11]。但西醫(yī)藥物治療均會出現不同程度不良作用,對長期服用患者更易產生耐受、成癮性[12],且部分藥物具有依賴性、宿醉感等不良反應, 在臨床應用上已受限制, 甚者已停用[13];而認知行為療法和中醫(yī)藥干預受到專業(yè)指導者缺乏、顯效耗時長以及隨機對照試驗的說服力度較弱等原因而不被接受或臨床應用局限[14,15]。
中醫(yī)學雖無失眠之名,但根據其主要表現多歸于“不寐”范疇,認為陰陽失調、經絡氣血失和,致心神失養(yǎng)或神機紊亂,主病臟腑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以“調和陰陽、寧心安神”為治療原則。失眠是中醫(yī)臨床的優(yōu)勢病種,特別是基于經絡腧穴理論體系的針灸、推拿等療法以其獨特的整體治療、個體化治療的理念,及雙向平衡調節(jié)等優(yōu)勢,正被廣泛地運用于臨床治療[16,17]。針灸、推拿等外治方法多強調選穴及配伍規(guī)律,取穴多以督脈、膀胱經、心經、心包經上穴位為主,同時多配伍八脈交會穴等特定穴。研究表明[18,19]以經絡腧穴理論為主的針灸、推拿等外治療法在治療失眠中有確切療效;且與西藥對比均發(fā)現了針灸、推拿等外治方法療效要優(yōu)于西藥。然而,針灸、推拿等外治療法需要專業(yè)醫(yī)療人員進行操作,且治療需要在特定的醫(yī)療場所進行,十分限制了其應用。因此對于廣大的原發(fā)性失眠人群來說,亟待尋求一種安全、綠色、有效的治療方法。
本試驗所采用的多功能推拿椅,前期采集多位名醫(yī)的失眠診療思路及治療方法,并結合文獻對選穴進行優(yōu)化,模擬名醫(yī)推拿手法、量化刺激參數,是具有中醫(yī)診療特色的人工設備;以期形成以“家庭”為中心的醫(yī)療模式,旨在為基層社區(qū)家庭衛(wèi)生服務的發(fā)展拓展新路徑。其推拿程序包括隨心按摩手法、背部溫熱、氣囊按摩手法、伸展按摩手法。隨心按摩手法作用于頸肩腰背部的經絡及穴位,涵蓋了揉按、動、指壓等多種手法及組合方式。背部溫熱模擬艾灸的溫熱效應;溫熱物理因子作用于督脈皮部, 能刺激陽氣生長、促使氣血運行以治神安眠。氣囊按摩手法屬于物理療法, 利用上下肢間歇加壓,加快靜脈血流速度、減少血液瘀滯,達到改善肢體及全身血運狀況。針對頸性失眠設置頸部伸展按摩,放松頸部肌肉、消除炎性刺激, 從而解除或緩解神經根的受壓。
本研究結果顯示,推拿椅組PSQI及AIS量表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總有效率與藥物組無明顯差異,說明推拿椅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同時多功能推拿椅具有綠色、無創(chuàng)、舒適等特點,且能避免藥物成癮性及不良反應,易于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