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秋月,劉廣明,黃瑛,劉娟,曠媛媛
急性胃腸炎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急癥,多在夏秋季發(fā)生,主要因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誤服腐敗、不潔食物等引起[1],多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急性胃腸炎若未能及時處置可引起痙攣性腹痛,部分患者難以忍受,影響正常生活。山莨菪堿或阿托品與左氧氟沙星為治療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的常用方法,然而在治療過程中發(fā)現兩藥合用治療的效果不理想,副作用較多,故需探索新的治療手段[2]。間苯三酚是一種親肌性純平滑肌解痙藥,安全性較高,治療期間不產生抗膽堿相關副作用[3]。故本文擬利用間苯三酚與左氧氟沙星用于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的治療,分析其效果。
以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醫(yī)院接診的110 例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納入的單雙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55 例,男性30 例,女性25 例,年齡21~65 歲,平均(45.62±6.24)歲,病程(18.28±2.40)h,體質量指數(21.63±1.95)kg/m2,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38±1.20)h。觀 察 組55 例,男 性27 例,女 性28 例,年 齡23~66 歲,平均(46.74±6.32)歲,病程(17.95±2.76)h,體質量指數(21.86±2.04)kg/m2,發(fā)病至入院時間(4.38±1.20)h。兩組患者年齡(t=0.935,P=0.352)、性別(X2=0.328,P=0.567)、病程(t=0.669,P=0.505)、體質量指數(t=0.604,P=0.547)、發(fā)病至入院時間(t=0.573,P =0.421)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診斷標準;②伴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③白細胞計數升高;④年齡高于18 周歲;⑤入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則。
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②合并胰腺炎、闌尾炎或膽囊炎等;③伴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⑤認知功能障礙;⑥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病。
對照組:乳酸左氧氟沙星(生產企業(yè):浙江醫(yī)藥有限股份公司新昌制藥廠,規(guī)格:100 mL:200 mg)0.2 g、消旋山莨菪堿片(生產企業(yè):杭州民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568,10 mg/片)10 mg/次,3 次/d。觀察組:合用間苯三酚(生產企業(yè):南京恒生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4 mL,40 mg)80 mg 溶于250 mL 氯化鈉(0.9%)靜脈滴注。
記錄患者癥狀(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fā)熱)緩解時間;評估患者視覺模擬疼痛(Visual Simulation of Pain,VAS)評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統(tǒng)計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口干、頭暈、視物模糊、心動過速);療效評價:治療后30 min 腹痛癥狀消失或VAS 評分降低2 分以上為顯效;治療30 min 后腹痛癥狀明顯改善或VAS 評分降低1~2 分為有效;治療30 min 后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為無效。
用SPSS 22.0 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 ±s)表示,用t 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 察 組 總 有 效 率 為94.55%(52/55), 高 于 對 照 組[81.82%(45/5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fā)熱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h)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s,h)
?
兩組患者VAS 評分存在時間效應,即兩組患者VAS 評分在觀察時間內呈現降低的趨勢,觀察組降低程度明顯(P<0.05);兩組VAS 評分存在組邊效應,即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VAS 評分存在交互效應,即兩組VAS 評分隨時間增加呈現降低的趨勢,觀察組降低幅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s)
?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27%(4/55),低于對照組[21.82%(12/55),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阿托品、山莨菪堿等解痙藥物與抗菌藥物聯合為治療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的常用方法,臨床常用的組合有山莨菪堿與左氧氟沙星[4]。然而在臨床治療期間發(fā)現,該種治療方案起效較慢,對患者疼痛的控制緩慢;山莨菪堿可引起外周M 膽堿作用,并且在發(fā)揮抗膽堿作用的同時,可引起口干、心律失常等副作用,故對其臨床應用造成限制[5]。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的發(fā)生與炎癥因子介導的炎癥反應關系密切,因此在治療時應以控制炎癥及緩解胃腸痙攣并重[6]。間苯三酚是一種新型的解痙藥物,抗氧化及平滑肌解痙作用明顯,且安全性較高[7]。故本研究利用間苯三酚與左氧氟沙星用于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的治療。
間苯三酚是一種親肌形式的純平滑肌解痙藥,可直接作用于胃腸道發(fā)揮解痙作用,在治療過程中不產生抗膽堿作用,發(fā)揮解除痙攣作用的同時,不產生口干、心律失常、低血壓等副作用,且對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無影響[8-9]。間苯三酚在治療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時,僅對痙攣狀態(tài)的平滑肌產生藥物作用,對于正常的平滑肌無明顯影響[10]。左氧氟沙星是一種喹諾酮類廣譜抗生素,對多數的革蘭陽性菌及革蘭陰性菌活性較好,特別對于大腸桿菌及沙門菌等效果理想,多被用于急性胃腸炎的治療[11]。左氧氟沙星可通過阻斷敏感菌中70s 亞基的生成,并可選擇性地直接與30s亞基上靶蛋白A 結合,引起A 位扭曲,導致信使RNA 的編碼錯誤;此外左氧氟沙星可阻斷終止因子與蛋白結合,使細菌缺乏營養(yǎng)供應,最終死亡[12]。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間苯三酚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較對照組明顯加快,提示間苯三酚發(fā)揮作用迅速,可快速解除患者癥狀。其原因可能為間苯三酚的適應證為消化系統(tǒng)或膽道功能障礙等造成的痙攣性疼痛。間苯三酚治療患者藥物相關不良反應如口干、頭暈、心動過速等發(fā)生率低,提示其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間苯三酚、氧氟沙星可快速緩解急性胃腸炎痙攣性腹痛患者癥狀,減輕疼痛,其機制可能與抑制IL-6、IL-8 表達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