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銘銘,張錦輝,張燕林,劉月芬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yī)院 1. 血透中心;2. 護理部;3. 腎臟內科,福建 廈門,361016)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一種臨床治療腎衰竭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維持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生命[1]。由于患者長期帶病,加之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其不僅深受病痛折磨,還承受較大的精神壓力及經濟壓力,且行透析的患者并發(fā)癥較多、治療費用高,可增加其心理壓力[2]。另外,患者在長期治療過程中缺乏情感支持、安全感、疾病相關信息且不能滿足其生理需求等均可引發(fā)心理障礙,對治療效果影響較大,可延長住院時間、加重病情、降低生活質量。因此,對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極為重要。李彩蘭[3]指出,不同年齡段的同理心護理應用于行維持性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其依從性。同理心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技術臨床認可度較高,用于臨床護理具有明顯效果[4]。故本研究對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實施同理心護理并探究其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自護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經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廈門弘愛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福建省61家醫(yī)院或透析中心(含三級醫(yī)院、二級醫(yī)院、一級醫(yī)院及獨立透析中心)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的60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 意識清醒、配合治療;② 經相關檢查均符合腎衰竭診斷標準;③ 透析時間≥6個月且病情穩(wěn)定。排除標準:① 合并凝血功能障礙;② 合并肺結核、心肌梗死、肺部惡性腫瘤或冠心病等;③ 合并精神系統(tǒng)疾?。虎?合并感染性疾病、血糖不穩(wěn)定。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6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300例)和觀察組(300例)。對照組中,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為(46.76±3.54)歲;男197例,女103例;病程2~15年,平均病程為(8.75±2.11)年;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173例,大專及以上127例。觀察組中,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為(47.12±3.63)歲;男206例,女94例;病程1~12年,平均病程為(8.51±2.03)年;文化程度為高中及以下182例,大專及以上118例。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基線資料對比,均無統(tǒng)計差異(P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并介紹血液透析流程,詳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問。提前告知患者在透析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相關信息,嚴密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的各項指標,指導患者控制液體攝入量,若有異常及時處理。與患者進行主動、積極的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情況。護理內容持續(xù)整個住院期間。
1.2.2 同理心護理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接受常規(guī)護理和同理心護理,護理內容持續(xù)整個住院期間。設立護理小組,由組員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評,根據其評估結果制訂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2.1 引導與鼓勵 對于有精神病或抑郁癥狀等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多給予引導、鼓勵,提高患者的信任度與認同感。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語言親切、態(tài)度柔和,使患者能夠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進而提高其治療希望,改善不良情緒,保持積極心態(tài)。
1.2.2.2 交流與溝通 對于有強迫或焦慮癥狀的患者,護理人員詳細了解其飲食和睡眠情況,應確保室內舒適,光線適宜,合理控制溫濕度。設身處地地為患者思考問題,以“我十分理解你的感受”、“因為擔心……所以……”等類似語言準確表達并傳遞患者的真實需求,并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時應使用較慢的語速和平和的聲音,并及時調整患者出現(xiàn)的不良情況。
1.2.2.3 健康教育 以電子課件、FLASH動畫、微信等易于接受的形式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較好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提高疾病認知度,并了解透析并發(fā)癥相應的處理措施。讓病友間通過手機等通訊設備積極溝通、交流,互相鼓勵,汲取正能量,盡量減少其恐懼心理。
1.2.2.4 支持與感受 為人際關系敏感、存在偏執(zhí)、敵對情緒的患者進行護理時,護理人員應給予較大耐心,溫柔且細心地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真實需求及感受,找到引發(fā)其不良情緒的原因,并積極幫助患者解決問題,使其了解血液透析的重要性。鼓勵、指導家屬平時多陪伴患者,為患者提供照護與支持,進而提高其依從性。
1.2.2.5 密切觀察病情 在患者透析過程中,需密切觀察其病情,透析脫水量不能超過患者體量的5%。若患者出現(xiàn)冒冷汗、頭暈、眼花等癥狀,應及時為其靜脈注射0.9%氯化鈉溶液和50%葡萄糖注射液。
1.3.1 自護能力 分別于護理干預前(住院第1天)、護理干預2周后、護理干預后(治療結束后1 d),以自我護理管理能力量表(血液透析)評估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包括實現(xiàn)自我照顧活動(7個條目)、問題解決(5個條目)、情緒處理(4個條目)、伙伴關系(4個條目)4項內容,采用4級評分法,共20~8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5]。
1.3.2 心理狀態(tài) 以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其中SAS評分低于50分表示患者不存在焦慮癥狀,達70分即為重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50~60分為輕度焦慮;SDS評分低于53分為正常,達73分即為重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53~62分為輕度抑郁[6]。
1.3.3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估患者癥狀,包括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性、軀體化、精神病癥、偏執(zhí)、恐懼、抑郁、焦慮等90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法,各項計1~5分,分值越高癥狀越嚴重,最低分為90分,表示無癥狀[7]。
2組在干預前的自護能力對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2組的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前(P均<0.01),2組干預結束后的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同組干預2周后(P均<0.01),且觀察組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的自護能力評分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2組自護能力比較分)
2組干預前的SDS、SAS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均>0.05);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2組的SDS、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均<0.05),2組干預結束后的SDS、SAS評分均明顯低于干預2周后(P均<0.05);相比于干預2周、干預結束后的對照組,觀察組的以上評分均明顯降低(P均<0.05),見表2。
表2 2組SDS、SAS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與對照組干預前的SCL-90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差異(P>0.05);2組在干預2周、干預結束后的SCL-90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均<0.01),2組干預結束后的SCL-90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2周后(P均<0.01),且觀察組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的SCL-90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3。
表3 2組SCL-90評分比較分)
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的替代治療方式以維持性血液透析為主,患者承受的痛苦較大,且長期透析治療也易引發(fā)恐懼、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可影響其治療依從性,進而影響治療效果[8]。因此,對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應加強心理干預,滿足其心理、生理需求的同時,促使其生活質量得以提高。同理心是一種有效的溝通策略,為護患之間溝通的精髓,也是促進良好護患關系建立的關鍵[9]。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干預2周、干預結束后的SCL-90評分比較,觀察組均明顯降低(P均<0.05)。這提示同理心護理用于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實施同理心護理時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顯著,表現(xiàn)出對患者的同理心,拉近護患距離,緩解患者孤獨感,增強其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同時護理人員主動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情緒,從患者的非語言及語言交流中獲取信息,為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提高護理效果,促使其護理配合性和治療積極性得以提高,從而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與干預前比較,2組在干預2周后和干預結束后的SDS、SAS評分均依次降低,且與對照組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的上述評分比較,觀察組均明顯降低(P均<0.05)。這提示同理心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與高菊林等[1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主要是因為同理心護理可使患者積極面對臨床治療中的各種問題,克服心理壓力,進而改善其不良情緒。通過成立護理小組,提前對患者進行心理測評可有效評估其心理狀態(tài)及生理、心理需求,從而制訂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并與患者積極溝通,引導并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疾病,進而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對照組干預2周后、干預結束后比較,觀察組的自護能力評分均明顯升高(P均<0.05)。這提示同理心護理對患者自護能力提升方面有很大幫助??赡苁怯捎谕硇淖o理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臨床癥狀,進而使其生活能力提高。
綜上所述,同理心護理用于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及臨床癥狀,提高其自護能力,推薦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