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濕度,即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用來表征大氣的干燥程度。在醫(yī)學上,空氣的濕度與呼吸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在一定的濕度下,氧氣比較容易通過肺泡進入血液。
人體感覺舒適的相對濕度在70%以下;在相對濕度達到45%~55%時,感覺最舒適。濕度過高,影響人調節(jié)體溫的排汗功能,人會感到悶熱。
那么,古人是如何測濕度的呢?
我國最早的測濕儀器出現(xiàn)于西漢時期,名為天平式濕度計,它比國外的測濕儀器早出現(xiàn)1600多年。這種濕度計的構造很簡單:用一根粗細均勻的木桿懸掛在立柱的中點處,兩端分別掛上吸濕能力不同的物品,它的樣子好像一架天平。
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的《淮南子》一書曾對天平式濕度計有過記載,描述了當時人們用羽毛、木炭測濕,以預測降雨。
三國時期的孟康曾詳細記載過天平式濕度計的結構:把鐵和炭分別掛在天平的兩端,讓天平平衡。冬天時,空氣比較干燥,炭端上翹,鐵端低垂;夏天時,空氣比較潮濕,炭端低垂,鐵端上翹。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鹿筋式測濕計:以2尺長的鹿腸線夾在架子頂端,下面設有指針圓盤,空氣的濕度變化會導致圓盤轉動,可以精確得出濕度。西方學者認為,這種鹿筋式濕度計就是現(xiàn)代濕度計的雛形。
歸根結底,濕度計的發(fā)明源于古人對晴雨規(guī)律的觀察。民間流傳下來許多有關預知晴雨的諺語和土辦法,其中有不少都是科學經驗的結晶。
唐代有“壁上自然生水者,天將大雨”和“石上津潤出液,將雨數(shù)日”等記載。東北地區(qū)有“水缸穿裙,大雨傾盆”“食鹽化水,天將大水”之類的諺語。
(摘自《百科知識》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