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虎
德國心理學家伯特·海靈格在《療愈之道》中提到:“當我們需要治療時,我們首先會看身體哪里感到不舒服,請醫(yī)生檢查身體,醫(yī)生通過專業(yè)技術找出病灶所在,進行治療,使功能失調部位恢復正常;但是除了身體之外,其實人的靈魂和情緒也需要被好好治療,因為靈魂的痛苦,常常更甚于身體的病痛。”
現代人療愈的方式很多元,除了通過音樂、運動、旅游、養(yǎng)寵物、療愈小玩物之外,還能通過食物來撫慰人心,達到解壓的效果。但每個人的身心狀態(tài)不盡相同,不同的療愈方式,有賴于自己探索或接納專家的建議,而我的療愈方法,是下廚做菜。
下廚做菜,不僅是能夠伙食自理、不怕餓死而已,而且“做菜”對我來說,更是一套心靈SPA療程,所以我很享受做菜的過程。
心理學有句話說:“想要療愈我們的內在,就得先與我們的‘里面那個人打好關系!”我們的“里面那個人”,指的就是過往的不愉快經驗、傷痛和情緒。于是獨處是必要的,為的是要把自己探索得清楚;而一個人在廚房做菜,剛好提供了“我和我里面那個人”這樣獨處的空間和時間。
喜歡美食、也喜歡下廚的我,雖然不曾跟名廚拜師學藝過,也不是食神,但是從食譜中摸索出來的經驗,歷經日復一日的反復練習,也能將一道道家常料理,熟練變成自己的拿手菜,抓住家人或朋友的心。這種成就感,就是下廚做菜所提供給我,與家人和朋友之間情感交流持續(xù)不停、正面循環(huán)的推進力量,“做菜”真是一項能快速得到情感反饋的藝術創(chuàng)作。
對我來說,所有下廚的經驗,從決定吃什么到煮什么,這中間也是一場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程。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味覺形成,跟原生家庭脫不了關系,也許是和母親或家中某個長輩有關。即便是長大結婚另組家庭,拋開了家里的菜味,去嘗試了別種味道,但年紀漸長又會開始懷念起小時候家里的味道,哪怕那是一種貧窮的菜味,但是對每個人來說,都裝載著值得回味的深刻記憶。
對我來說,最美味的菜肴,并不是用稀少、昂貴的食材所烹飪出來的食物,而是使用手邊的家常食材,通過一段烹飪時間,料理出一道道充滿過往美好記憶的熟悉味道。
從擬定菜單到去菜市場采買食材,這中間過程對我來說,就是一項帶有療愈性質的社交活動。說“做菜”是一套心靈SPA,真的不為過。
如果時間上允許,我會慢慢地逛逛看看,一個攤接一個攤,有時候還會遇到很有才的攤販。一面賣菜一面通過麥克風說起詼諧的順口溜,不小心戳到笑點,讓人忍不住撲哧笑了出來,仿佛免費聽了一場單口相聲,郁悶的心也頓時開朗了起來。有時走著走著,遇到熟識的攤販老板,嘴甜地對著你叫:“小兄弟?。 蹦菚r心情更充滿愛心的泡泡。一趟菜市場之旅,所有遇到的人、事、物,都成為療愈力的元素,于是我提著在菜市場采買的戰(zhàn)利品,踩著愉快的腳步回家。
回家后,面對一籃子的菜市場戰(zhàn)利品,當然就要準備進入清洗的手續(xù)。通常說到做菜的第一步驟,大部分的人都皺眉頭嫌麻煩,清洗食材跟洗碗一樣,都是累死人的工作,尤其像空心菜、菠菜等葉菜類的食材更是折騰人,為了顧及家人健康,不敢隨便洗洗,總得一片片慢慢用水沖。
但是“清洗”這件事,卻是我非常樂意做的。每個要下鍋的食材若非在流動水下清洗三次,就決不能放它進鍋,或許這跟我有潔癖有關。在不停流動的清水中,把食材上臟污一一洗去的同時,對我來說,清洗食材的過程是心靈的沐浴。
接下來第二個步驟,就是分解食材的刀工,這正是釋放壓力的好管道。之前聽聞友人花大錢到“憤怒屋”宣泄情緒,我只覺何必浪費錢?!我告訴朋友,把負面情緒和壓力,轉移到砧板上的食材,經由拍、切、片、剁,不停沖撞心里那道過不去的高墻,那道墻有可能是在學校、職場上,或在家庭中遭受不公平對待所堆砌出來的。在切、片、剁過程中,一方面達到發(fā)泄情緒的效果,同時也將食材處理完畢,這才是一個比較經濟實惠,魚與熊掌都能兼得的釋壓好方法。
處理完食材,就進入到爆、煸、熗的步驟,這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這里的每一步,對我來說,都和個人的社會關系以及內心深處自我定義的協(xié)調和重造有關。
爆、煸、熗都是為了將食材本身的水氣逼掉,尤其是辛香料有提味效果,更需要經過爆、煸、熗的動作,才能將香氣逼出來。那些爆裂開來的香味,總能帶給我很大的啟發(fā):就好像一個人在自我的限制里,往往要先受社會環(huán)境種種磨難,水深火熱之后,心思意念才會有所改變。
最后進入烹、燉、燜、煨、燒的步驟,這真是熬煉一個人心性的過程。因為食材每分鐘都在火爐上起變化,因此對最后火候的控制,需要隨時注意,才不至于功虧一簣。這過程好像在告訴我,縱使我的生命已經被破碎,爆出馨香,但是要呈現出一個完整、好的生命樣貌,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熬煉。每當我凝視著爐火上的食材,隨著時間不斷翻滾慢慢成熟,變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心里就有很大的成就感。
在下廚做菜的過程中,我所得到的結果,當然不是只有身體在廚房汗水淋漓的辛勞,還有因為“愛”家人朋友的心,所以我愿意有所犧牲。付出時間做一道有記憶的料理,讓大家坐在一起,在料理中維持彼此情感上善的循環(huán)。自己和他人的身心都得到滋潤和飽足,這就是我從“做菜”中得到的最大獎賞。消極萎靡的生命在料理過程中,得到救贖的機會,重新燃起生命之火。
事實上,“下廚做菜”這種“烹飪療法”是一項經科學證實,并被廣泛應用的心理治療方式,對于壓力管理、情緒調節(jié)、自我表達、人際溝通與社交能力都有所幫助。
或許經過一個星期的辛勤工作后,周末讓你只想放空一切,什么都不想做,更別提自己下廚做菜,那更是一件苦差事。但是走進廚房,下廚做菜并沒有你想象中困難。只要做到以下三點足矣:
一、可以先從快速、簡單的輕食料理入手。
二、對“烹飪目的”保持清醒意識,要知道為什么這件事值得你付出努力,無論原因是什么,請記得提醒自己。
三、應將“烹飪”視為業(yè)余愛好而不是家務活,更不是工作,不用逼自己每一天都要下廚,最重要的是讓自己在下廚過程中玩得開心。找到做菜中的樂趣,才能讓自己順利進入心靈SPA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