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莉
群文閱讀,以“群”為首,通過同類型的文本呈現(xiàn)豐富的言語現(xiàn)象,吸引學生鉆研文本。教師用多種交流方式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咀嚼文本中的精彩詞句、語段,同時由精讀課文輻射到幾篇略讀課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整合,教與學都應圍繞這一核心展開。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群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實踐經(jīng)驗。
一、整合同類題材文本,創(chuàng)設引導性問題
群文閱讀教學是否有效,關鍵就在于教師組文的能力。教師在組合同類題材文本時,一般都是選擇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統(tǒng)領群文閱讀的主線,這篇文章一般是學生比較感興趣和熟悉的,如:神話故事、寓言故事、中外名小說等。然后以這篇文章作為模板去挖掘多篇同類題材的文章,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拓展思路,多方面去思考和理解文本表達的主題思想。
針對多文本特點,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些引導性問題。這些問題應與所選文本的特質密切相關,既能夠整合對群文的思考,又能集中解決某些知識點,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如把《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梁山伯和祝英臺》《白蛇傳》整合成群文閱讀文本。以《牛郎織女(一)》為精讀課文,學生通過精讀,把握故事主要內容,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通過略讀三則民間故事,學生在教師引導性問題的指引下比較歸納中國民間故事的相同特點。根據(jù)引導性問題,學生在進行群文閱讀時,能快速對群文展開自主閱讀,并迅速鎖定相關問題區(qū)域,對這些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了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
教師針對多文本特征,設計具有引導性的問題,給學生群文閱讀指明了方向,同時節(jié)約了時間,大大提高了學生群文閱讀的效率。
二、整合文本難點,聚焦突破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會覺得一節(jié)課要教學的文本較多,總是感覺時間不夠用,生怕落了某個知識點,影響了學生的閱讀效果。因此,觀照意識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教師不僅要對群文內容進行綜合考慮,還要確定所選文本的重難點并進行整合。
還是以“有趣的民間故事”為例,這組群文的選題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民間故事,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感受閱讀民間故事的樂趣。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性復述民間故事,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創(chuàng)造性復述民間故事,是這組群文閱讀教學的重難點。我首先讓學生結合故事內容繪制連環(huán)畫,以此來梳理故事的脈絡,接著通過講故事、聽故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幾個故事脈絡之間的相同點,從而歸納出故事都是從主人公相識開始,中間遇到了挫折,被迫分開,結尾重逢。最后,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再復述故事,達到本單元教學的目標。
在“觀照意識”的指引下,教師要對群文內容進行綜合考慮,并反復研究,以提升教學重難點的針對性,從而提高群文閱讀的效率。
三、整合表達方式,促進閱讀思辨
無論是單篇閱讀教學還是群文閱讀教學,教會學生閱讀策略,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表達,是教學的重要目標。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質疑和發(fā)現(xiàn),才能讓學生語文能力的落實呈現(xiàn)為表達遷移。為此,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規(guī)劃,精選語言鑒賞內容、展開鑒賞提示、做出鑒賞示范、進行鑒賞評價,為學生順利展開群文閱讀鑒賞提供更多幫助。
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讓學生感受自然的美。寫景的文章學生已閱讀很多,很容易引起共鳴。在涉及這個內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語言描寫想象畫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再通過反復有感情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同時學習并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來寫景狀物,抒發(fā)觀賞景物時的感受。教學時,我把精讀課文《觀潮》《走月亮》《現(xiàn)代詩二首》一同列為群文閱讀的內容。這三篇文章,對大自然景物的描寫很多,適合讓學生開展對比閱讀,掌握想象的方法?!队^潮》按時間順序介紹了錢塘江大潮,憑借具體的詞語、句子,學生可以想象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色。學生閱讀《走月亮》時,可以憑借具體的詞語、句子,結合課文插圖想象“我”和媽媽走月亮的畫面。閱讀《現(xiàn)代詩二首》時,學生可以抓住文中關鍵詞句展開想象。
群文閱讀是多文本教學,這些文本會呈現(xiàn)多種言語現(xiàn)象。針對這些特質,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整合問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敢于發(fā)表觀點,樂于交流討論。在設計教案時,教師可以考慮多種形式學習,倡導學生小組合作互動學習。這樣,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輕松自由地鉆研文本,采用自己喜歡的交流方式去咀嚼文本中的精彩詞句、語段,在閱讀中主動思考,激活思維。
四、整合比較策略,提高閱讀能力
比較閱讀是群文閱讀教學中常見的教學策略。從實用的角度來看,結合文本中的某一個點去確立典型的比較話題,仔細設計和推敲比較性的問題,能夠讓學生在各個文本的聯(lián)系中加深學習體驗。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小說單元。六年級的學生對小說并不陌生,而以單元的方式呈現(xiàn)小說,這是第一次,旨在引導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初步感受和了解小說的特點,習得小說閱讀的基本方法。本單元選編了中外不同作家各具特色的小說:精讀課文《橋》,略讀課文《在柏林》《愛之鏈》,推薦課外閱讀內容《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這些小說都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刻畫了普通人在面臨困境時所閃現(xiàn)的人性光輝。尤其是小說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結尾,讓人印象深刻。針對本單元課文,我以學生感興趣的“小說的意外結局”為切入點,以激發(fā)學生閱讀小說的積極性,為學生閱讀整本小說打下基礎。教學本單元時,我首先讓學生自讀《橋》,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同時,關注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理解小說人物的形象。再通過群文閱讀,比較整合,發(fā)現(xiàn)故事的共同點。通過合作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了這幾篇小說的結尾有相同特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把結尾刪掉,再讀這三篇小說,感受會有哪些不同呢?面對這一問題,我請學生先用橫線畫去結尾,再次默讀,體會不同之處,發(fā)現(xiàn)結尾巧妙的作用。整堂課初步了解小說結尾出人意料的文體特點;通過對比感悟,逐步發(fā)現(xiàn)小說意外結局的巧妙之處。針對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安排了整本書的閱讀《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讓學生選取自己覺得最精彩的一篇小說結尾進行交流,更好地感受小說意外結局的巧妙之處。
群文閱讀教學與單篇閱讀教學不同,教師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把“整合”作為開啟群文閱讀的金鑰匙。準確定位、大膽設計,為學生營造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地品味閱讀,享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