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跟我媽視頻通話,聊著聊著自然又聊到了孩子。我像往常一樣跟她“哭訴”了一頓近期兒子被老師投訴的種種“劣行”:最近一周之內被老師留堂教育了一次,被老師發(fā)信息投訴了一次……我媽像往常一樣微微一笑,不以為然地說:“這有啥,你不記得小雙(我妹妹)小時候了嗎?”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倆這種對話模式已經重復了不知多少次,就因為我們各自都有一個不省心的娃,每次聊娃都能變成“比慘大會”。
小雙是我妹妹,可以說是在我的“陰影”下長大的。我小時候是個特別“坐得住”的小孩,學習成績也一直很好,人見人夸。我和我妹妹初中讀的是我媽任教的中學,有了我的“珠玉”在前,我妹跟我的反差愈發(fā)被放大。據我媽回憶,每次一下課,她的同事們就會去跟她告狀:“你家老二屁股上像扎了蒺藜,一分鐘也坐不住,上課跟這個說話,跟那個做小動作,跟老大比差太遠了!”
上了高中之后,我妹妹也因為活潑好動很不受老師待見。老師跟我媽投訴,課間別人都在看書學習,就她在玩鬧,還老跟男同學一起玩,成何體統(tǒng)……我媽只是聽聽,并不爭辯。課間不要學習要放松,這是她給我妹規(guī)定的;而跟男同學一起玩又和體統(tǒng)有啥關系?
我媽遇到的最氣憤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她去學校給我妹送東西,來到教室沒找著人。同學跟她說,我妹被老師趕到操場上去了。她趕緊去操場,看見大冬天的,就我妹一個人在那兒凍得鼻涕直流,那天她本來就重感冒。我媽氣得想去找老師理論,可最后還是忍下了。
我媽遇到的最丟臉的一件事是,她有一次去給我妹開家長會。老師講話結束以后,她也像別的家長一樣圍著老師想問問孩子的情況。誰知老師當著那么多人的面毫不客氣地說:“你家閨女,你領回家自己教吧!”每每聽我媽講到這段的時候,我都在心里默默地說——好吧,你贏了,這真的好慘。
每次“比慘大會”,我媽的結語都是這樣的:“我現在也見不著她那個班主任了,不然我真想跟他說——你看看,我家閨女沒領回家,她照樣上學上出來了!”每次聽我媽這么說,都能感覺到她強烈的大快人心之感。
如今再講這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更多的變成了一種調侃,可要是真的分析起來,我媽那時絕對是面臨相當大的育兒挑戰(zhàn):怎么避免將兩個孩子比較,怎么面對老師的責難,怎么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毫不夸張地說,如果她在面對這么多棘手問題時沒點辦法,可能也沒有我妹的今天。
我媽跟我說過,我妹那些抄生字幾十遍的作業(yè),她都是給我妹聽寫一遍,確認會了就不讓抄了;我妹上高中之后有段時間不適應,她不管班主任的白眼,硬是跟學校申請一個學期不讓我妹去上早自習,讓她在家睡夠再去上學;后來我妹考研究生時心理壓力很大,她直接說:“回來吧,考不上也沒啥?!?/p>
我比我妹大七歲,很多事情我沒有親眼見證,只是零零星星聽我媽提起。除了她提到的,沒有提的不知還有多少。如今,當我以一個母親的眼光看待這些事情,對我媽除了佩服還是佩服。
所以,在養(yǎng)育“問題孩子”的路上,我一點兒也不孤單。我媽每次教導我的那句“他在學校已經被老師批評過了,等回了家你可別再兇他了”,并不是因為心疼外孫,而是真正出于一個老母親的愛的本能。而正是這種本能,才讓她在遇到教養(yǎng)困境時仍然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被任何情緒以及外界的聲音所干擾。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我在我媽身上學到的東西,比我想象的多得多。
(資源支持:微信公眾號“加加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