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程,孔祥美,張奕杰,蘇奕輝,許國偉
(汕頭供電局,廣東 汕頭 515000)
雷電嚴重影響電網的安全穩(wěn)定運行,電網雷擊問題一直備受關注[1-4]。輸電線路遭受雷擊跳閘后,對于故障桿塔的快速定位是當前面臨的主要難題[5-7]。在雷擊定位裝置的研究方面,文獻[8]根據三相電流行波極性差異,推導了不同監(jiān)測區(qū)間段內線路雷擊點和閃絡點定位公式,經EMTP-ATP軟件仿真驗證,該方法能準確進行輸電線路雷擊故障定位,但仍屬于在線監(jiān)測,不能滿足現(xiàn)場定位的需求。文獻[9]基于GSM無線通信網絡,對輸電線路上各絕緣子串進行實時監(jiān)測,進而對雷擊故障點進行定位,該方法亦是對絕緣子的在線監(jiān)測,準確率較低,不能滿足故障桿塔精準定位的需求。文獻[10]通過測量OPGW光纜的溫度變化,從而獲得輸電線路的運行狀態(tài)信息并對雷擊進行定位,但準確率也較低。
目前,各國對輸電線路雷擊故障快速定位的研究多停留在在線監(jiān)測方面,對于雷擊跳閘后故障桿塔的快速定位、查找等方面研究不足。本文基于“缺陷放大”的思路,利用低熔點合金熔點低及導電性能好的特點,研制了輸電線路雷擊故障快速定位裝置,通過Matlab軟件計算并形成雙指數函數模型的雷電流波形圖,據此對定位裝置進行電流沖擊試驗,驗證了定位裝置的有效性。
雷電流是一個單極性非周期脈沖波形,通??稍诙虝r間內上升至尖峰幅值(10~150 kA),再由尖峰幅值緩慢下降。雷電流波形主要由雷電流幅值、波頭時間(波前時間)和半幅值時間(即波長時間,波尾時間與之相關)三個參數表示。雷電流波頭時間大多在1~5μs,平均約為2.6μs;雷電流波尾時間大多在20~100μs,平均約為50μs。防雷保護設計通常采用2.6μs/50μs的雷電流波形。雷電流幅值、雷電流波頭時間均為連續(xù)性隨機變量。標準雷電流波形可用公式(1)描述[11-17]:
式中:i為雷電流;t為時間;Im為雷電流幅值;α、β分別為與雷電流波頭、波尾時間相關的常數Im,其中,τf為波頭時間,τt為波長時間。
防雷保護計算中,一般采用雙指數波等效雷電流波形,只需給定Im、α、β三個參數即可確定雷電流的波形。令Im=10 kA,τf=2.6μs,τt=50μs,利用Mat?lab仿真得到基于雙指數函數模型的雷電流波形圖,如圖1所示。
圖1 雙指數函數模型的雷電流波形
定位裝置由導電部分和熔融部分構成。導電部分由鍍鋅扁鋼制成,能保障桿塔可靠接地,一旦線路發(fā)生過電流故障,過電流可通過導電部分流向大地;同時導電部分能對熔融部分起到支撐作用,在熔融部分熔化時,保證熔液從熔出口流出。熔融部分為低熔點合金由低熔點金屬Bi、Sn、Pb、Cd按照一定比例制成,具體如表1所示。低熔點合金熔點為70℃,當輸電線路遭受雷擊過電流故障時,過電流經桿塔—定位裝置—引流板—接地引下線流向大地,使得桿塔與接地引下線之間的低熔點合金熔化流出,從而實現(xiàn)快速定位。
表1 低熔點合金各組成元素質量分數%
根據接地引下線引流板尺寸,確定定位裝置幾何尺寸為:長度L=150 mm,寬度B=50 mm,厚度D=3 mm,內圈直徑R1=10 mm,外圈直徑R2=15 mm,內開口長度l1=5 mm,外開口長度l2=10 mm,兩孔間距l(xiāng)3=80 mm。定位裝置幾何模型如圖2(a)所示,實物圖如圖2(b)所示。該定位裝置連接于桿塔塔腿主材和接地引下線引流板之間,定位裝置現(xiàn)場安裝情況如圖3所示。
圖2 定位裝置
圖3 定位裝置現(xiàn)場安裝圖
采用單相50 Hz電源模仿雷電沖擊試驗,試驗時施加電流(10±5%)kA,即雷擊時產生的最小電流,將電源電壓施加到塔腿主材角鋼和鍍鋅圓鋼引下線兩端。為避免試驗存在的偶然性,試驗樣品共分4組,每組10個定位裝置。試驗電路示意圖如圖4所示。
圖4 試驗電路示意圖
試驗前,對每組定位裝置樣品按照序號R1—R10逐一進行編號并拍照。試驗時,將定位裝置樣品依次連接于各段地線的連接處,接地線間用定位裝置連接成串聯(lián)回路。試驗樣品由3組絕緣子支撐成懸空狀態(tài),使之與大地絕緣,絕緣子上端與試驗樣品由螺栓連接,絕緣子下端固定在地面鋼架結構上,試驗平臺如圖5所示,連接方式如圖6所示。
圖5 雷電流加載試驗平臺
圖6 定位裝置連接方式
試驗共分4組進行,分別施加10.2 kA和10.3 kA電流,通流時間分別為0.212 s和0.310 s,將其進行組合,形成4組試驗工況,每組試驗結束后對該組試驗樣品逐一進行拍照,并記錄樣品熔化痕跡,沖擊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電流沖擊試驗數據
圖7所示為雷電沖擊試驗時定位裝置火花放電通道,由圖7和表2中數據可以看出,越靠近電源端,雷電沖擊試驗時定位裝置放電通道火花越明顯。
圖7 雷電沖擊試驗中定位裝置火花放電通道
分析認為,R1—R10均為人工制作而成,定位裝置表面較為粗糙,在與引流板連接的過程中,由于表面粗糙造成接觸電阻增大,且10個定位裝置串聯(lián)而成,因此在能量傳遞過程中,隨著接觸電阻增大,能量逐漸降低,產生的熱量也逐漸降低,從而導致樣品熔化痕跡不明顯。
圖8所示為4個組別在不同工況條件下定位裝置熔化痕跡。由圖8和表2可知,相同雷電流作用下,通流時間越長,定位裝置熔化痕跡越明顯;在通流時間一定的條件下,雷電流越大,定位裝置熔化痕跡越明顯。實際工作中,每基桿塔僅在4個塔腿接地引下線引流板處安裝1片定位裝置,接觸電阻小,同時雷電作用在桿塔上的電流強度一般大于10.3 kA,且雷電流作用時間也較試驗所加載的通流時間長,因此,在自然條件下,該定位裝置能夠實現(xiàn)輸電線路雷擊桿塔的快速定位。
圖8 各組別不同工況雷電流作用下定位裝置熔化痕跡
本文基于“缺陷放大”的思路,利用低熔點合金的熔點低及導電性能好的特點,對傳統(tǒng)桿塔與接地引下線引流板之間的連接點進行改進,研制了輸電線路雷擊故障快速定位裝置。通過雷電流沖擊試驗驗,驗證了該定位裝置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