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霞 肖勇艷 胡慧婧 趙小羽
摘要: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先進應用基礎研究、集合和培養(yǎng)各領域優(yōu)秀人才、開展專業(yè)學術交流、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創(chuàng)新基地和主戰(zhàn)隊。本文針對某汽車類重點實驗室的申報過程進行分析,總結了申報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合理的建議。
Abstract: Key laborator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They are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bases and main battle teams for carrying out high-level basic research and advanced applied basic research, gather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talents in various fields, carrying out professional academic exchanges, and promoting the open shar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claration process of a key laboratory of 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of automobiles, summarizes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declaration,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關鍵詞:汽車;重點實驗室;申報;建議
Key words: vehicle;key laboratory;application;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G642.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957X(2021)08-0171-02
0? 引言
重點實驗室是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開展高水平基礎研究和先進應用基礎研究、集合和培養(yǎng)各領域優(yōu)秀人才、開展專業(yè)學術交流、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的創(chuàng)新基地和主戰(zhàn)隊,其主要任務是對前沿技術、國民經濟、社會發(fā)展等重要科學問題開展創(chuàng)新性研究。由國家科技部管轄的重點實驗室,其申報的先后順序依次為:市級重點實驗室、區(qū)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本文以某汽車類重點實驗室為例,總結了重點實驗室在申報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議。
1? 汽車發(fā)展趨勢
汽車產業(yè)是國家的重要支柱產業(yè),其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蓬勃發(fā)展,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成為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潮流和趨勢,并在重構汽車產業(yè)價值鏈,是形成新的萬億級產業(yè)生態(tài)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動能。隨著5G時代的到來,汽車工業(yè)逐步進入發(fā)展新階段,工業(yè)產業(yè)數字化、智能化發(fā)展也將迎來新一輪加速。建立汽車類重點實驗室,建立汽車創(chuàng)新基地和能力中心,將帶動形成人工智能、智能汽車、智能制造、智慧能源、大數據、共享經濟等新興高科技產業(yè)集群,促進戰(zhàn)略推進和產業(yè)布局,這對于我國在汽車行業(yè)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圖1)
目前,和汽車領域相關的重點實驗室屈指可數,在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具備其特殊性,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
2? 重點實驗室申報流程
根據對科技部發(fā)布的相關文件進行解析,各級重點實驗室申報流程較為類似,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主管部門按照科技局申報通知,組織符合申報條件的依托單位填寫提交重點實驗室認定申請書及有關附件材料,審核并簽署意見后報科技局;②科技局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查,可能組織或委托第三方專業(yè)機構組織專家評審和現場考察,并根據兩次評審情況進行擬認定,根據科技局的評分規(guī)則,評分達到要求的可擬認定為重點實驗室;③擬認定的重點實驗室名單在市級或區(qū)級或國家科技局網站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的由相應層級的科技局發(fā)文認定;④科技局為通過認定的重點實驗室制作頒發(fā)統一的重點實驗室牌匾。(圖2)
3? 申報重點實驗室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是一個繁雜的過程,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申報名稱到固定成員的組建、學術委員會成員的聘用,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整理以及多方面的溝通。以上基本的信息敲定之后,還需要通過網上入口進行注冊登記、信息填寫、最后打印簽字送審等。在這一系列的工作過程中,前后至少要花費半年到一年時間才能落地。本文對某汽車類實驗室在申報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了對應的建議:
3.1 申報材料編寫過程
3.1.1 名稱不符合要求或不明確
在制定重點實驗室的名稱時首先要確定等級,一般為國家/地方名××重點實驗室;接下來要確定實驗室的研究內容,例如研究方向為“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則名稱可以為“國家/地方名稱+汽車電子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究內容不能含糊不清,需要明確研究領域及研究方向,如電子控制重點實驗室,其不明確是哪個行業(yè)的電子控制,需要加上“汽車”進行指明。
3.1.2 實驗室主任人選條件達不到要求
在招聘實驗室主任時先仔細閱讀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把管理辦法內對實驗室主任的各項要求羅列出來。通常對實驗室主任的要求可分為硬性要求和一般要求,在硬性要求清單內再進行重要程度排列,如獲得SCI/SSCI收錄論文情況、獲得科技獎情況等,在招聘實驗室主任時優(yōu)先將這些硬性要求作為招聘條件。
3.1.3 實驗室固定人員名單數量過多
部分實驗室可能會在固定人員名單中把所有相關人員都列入,這可能會意味著在每年實驗室驗收評估時需要提供和固定人員名單數量成對應比例關系的大量的論文發(fā)表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和獲獎數量等,所以建議實驗室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確定固定人員名單。
3.1.4 建設的目的、意義過于片面
申報重點實驗室不能僅從企業(yè)、單位或小集體的角度去闡述,建議從支持和帶動國家/地區(qū)經濟科技發(fā)展、推動企業(yè)升級發(fā)展、提高企業(yè)核心競爭力、促進行業(yè)人才培養(yǎng)和技術領域突破等方面進行闡述。
3.1.5 實驗室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泛泛而談
在選擇研究方向時不宜過多,選擇3-5個為宜,所選方向應在實驗室的研究專業(yè)領域內,且是可落地的、具有前瞻性、創(chuàng)新性、同時擁有本實驗室科研特色的方向。研究內容應是研究方向的具體實施,應明確重點,有的放矢。
3.1.6 依托單位前三年累計投入的建設和運行經費為估算值
申報單位在填寫經費情況一欄時應根據實際費用支出填寫,勿根據個人主觀感覺估算,最好統計好各項經費支出情況,且統計時間段為近三年,費用歸類正確,做好對應清單,所寫費用均能提供相關憑證,以便主管部門抽查。同時注意儀器設備總值需在1000萬元以上,依托單位每年為實驗室提供不低于50萬元的運行經費、認定前三年累計為實驗室提供的建設和運行經費應不低于1000萬元。
3.2? 證明材料準備過程
3.2.1 未提前開展大型儀器開放共享評估
申報單位在計劃申報重點實驗室前一年應在科學技術廳官網申請開展評估,提前完成評估并取得評估證明。
3.2.2 證明材料掃描不符合要求,排列凌亂無秩序
建議所有證明材料均按彩色掃描,以給評審專家好的評審印象。同類文件掃描在一個PDF內,如是上傳系統的文檔,還需根據系統要求的文件大小進行掃描,證明材料較多時,可分成多個PDF,避免文檔過大無法上傳系統。對于承擔國家項目、論文、專利、標準等內容較多的證明材料只提供關鍵頁即可。在整理證明材料時可根據主管部門要求或材料重要程度進行排序并建立清單。
3.3 現場考察過程
申報單位需提前準備好實驗室介紹材料,控制材料介紹時間。提前規(guī)劃好考察路線,陪同人員做好準備,對于專家現場提出的問題,能給予系統和專業(yè)的講解,回答問題簡要,避免浪費專家組的時間。對于專家組提出的建議虛心接受,及時整改并將整改結果反饋給專家組。
4? 結束語
本文針對科技部管轄的重點實驗室申報實踐,將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羅列出來,并給予建議,可讓后續(xù)申報單位在申報過程中少走彎路,提高申報成功率。重點實驗室的申報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前期溝通、中期資料的收集以及后期的資料準備和考核。本文所列的問題僅為部分典型問題,所給予建議解決措施也僅供參考,各單位在實際申報過程中可根據自身的經濟、人力、物力以及當地政府的政策或管理要求等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再結合本文所給建議找到最適合自身的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李麗莉,李穎,孫彬裕,盧大偉.醫(yī)療器械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實踐與思考[R].中國藥事,2020(4):424-430.
[2]宋曉蒞,榮昶,雷靜,郭世虎.多維視域下軍隊院校重點實驗室申報系統設計與實現[G].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6):281-285.
[3]王豐超.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對策研究[G].研究與發(fā)展管理,2007(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