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安慶
每次去日本,我都要專門去吃一次鰻魚飯,那被炙烤得香氣四溢、酥軟可口的鰻魚塊配上香甜的米飯,就如同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所言:“只聞鰻魚味就足以配飯?!钡也⑽从H眼見過活的鰻魚,也完全不了解這種魚類。
《鰻魚的旅行》可以說是幫我補了一課。在看《鰻魚的旅行》之前,我對此書有小小的誤會:這可能只是一本科普類圖書,介紹了鰻魚這種我們愛吃的魚類。當然書中的確有這部分內(nèi)容,但全書給我最大的閱讀愉悅感來自作者由“鰻魚”引發(fā)的哲理性思索和親情回憶,它是集自然書寫、科學(xué)史、父子回憶錄于一身的獨特作品。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斯文松,生于1972年,《南瑞典日報》藝術(shù)和文化記者,現(xiàn)與家人一起生活在南瑞典的馬爾默。這是他的第一本書。為何處女作要以鰻魚為主角?原因有二:一個跟他的國家有關(guān),眾所周知瑞典是一個漁業(yè)大國,有著悠久的捕釣歷史,而鰻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從瑞典南邊的斯滕斯角一直到北邊的沃姆胡斯,有一條40多公里長的鰻魚海岸,專門的鰻魚漁民在此以捕撈鰻魚為生;一個跟他的父親有關(guān),小時候父親經(jīng)常帶他去家附近的溪水邊捕捉鰻魚,父親教他如何用無鉤法釣鰻魚,鼓勵他勇敢地游過湍急的河流,跟他開有意思的玩笑……父親的愛從未言明,卻以一種深沉的方式讓作者感念至今,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鰻魚。所以作者選擇寫鰻魚,一方面是對鰻魚有著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內(nèi)心深處情感悸動的抒發(fā)。
作為本書主角,鰻魚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它出生在大西洋北部的馬尾藻海,性成熟的鰻魚在這里產(chǎn)卵并讓其受精,隨后這些新生的小鰻魚,跟隨墨西哥灣暖流,在大西洋里穿越幾千公里,朝著歐洲海岸的方向行進,耗時3年時間,游入江河溪流,選定地方棲居下來。如此生活幾十年,生物鐘當當當敲響了,它們不安分了,要蛻變了,消化器官消失了,繁殖器官長出來了,然后踏上了返回馬尾藻海的漫漫歸途。夠折騰,夠忍耐,一路上不吃不喝,就是要回到老家完成繁殖任務(wù)并死去。新的一批小鰻魚又一次開始出發(fā)了……鰻魚的生命史看起來一切簡潔明了,但其中蘊藏著非常多謎題。
鰻魚到底是什么動物,其實很長時間里人們都弄不清楚,這種不確定性也常常給人們帶來一種疏遠感。如作者所說:“人們害怕鰻魚,或者厭惡鰻魚,它們黏糊糊的,身子扭來扭去,長得像蛇一樣,據(jù)說會吃人的尸體。它們在隱秘處、在黑暗中、在水底的淤泥里活動。鰻魚是一種不同于其他動物的生物,無論它們分布如何廣泛,在我們身邊的水域里和我們的餐桌上多么常見,在某些方面來說,它們對我們而言一直是一種陌生的生物?!?/p>
千百年來,無數(shù)科學(xué)家都在研究它。比如亞里士多德,作為人類文明早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和科學(xué)家之一、觀察和描述自然的先驅(qū),他認為鰻魚都是從淤泥里誕生的,它們就是如此“無中生有”地出現(xiàn)了,不遵循通常的繁殖規(guī)則,不是由其他鰻魚交配出來的,仿佛一種扭動的、神秘的奇跡。以現(xiàn)代科學(xué)的眼光看,亞里士多德這個結(jié)論可以說是荒誕可笑,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是通過實際的研究,切開鰻魚身體,觀看內(nèi)部,尋找卵和生殖器官,才有此推斷。另一個科學(xué)家也在鰻魚這里栽了跟頭,那就是我們熟知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歲時的他勇敢地接受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留下的挑戰(zhàn),尋找鰻魚的睪丸。他日復(fù)一日地坐在實驗室的桌旁解剖鰻魚,在顯微鏡里記錄結(jié)果、尋找謎底??墒亲隽?00次觀察后,現(xiàn)實擊垮了他——他還是沒有找到鰻魚的睪丸。這件事情帶來的結(jié)果是:世界上少了一位鰻魚專家,多了一位精神分析學(xué)家。
亞里士多德、弗洛伊德,還有千百年來前仆后繼的科學(xué)家們……他們作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類,卻奈何不了這些小小的鰻魚。正如作者所言:“自然科學(xué)界有很多謎,但很少像鰻魚之謎這樣持續(xù)這么久,這么難以破解。它們不僅觀察起來異常麻煩——因為它們奇特的生命歷程、怕光的特性,以及數(shù)次變身和繁瑣的繁殖方式,而且還非常隱秘,它們的行為方式既像是有意識的,也像是命中注定的。即便我們成功地觀察到了它們,即便我們湊得很近,它們似乎仍然溜出了我們的認知范圍。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鰻魚,試圖理解它們,我們理應(yīng)比現(xiàn)在知道的更多??晌覀冞€是沒能做到這一點,為何會如此,這仍然是個謎。在動物學(xué)界,這通常被稱為‘鰻魚問題?!?/p>
鰻魚問題折射出的其實是“所有生命從何而來”的謎團。作者在講述了諸多科學(xué)家研究鰻魚的得失后認為:“我本人對鰻魚了解得越多,對歷史上人們?yōu)榇烁冻龅拇鷥r了解得越多,就越傾向于相信這一點。首先我愿意相信,人們被神秘的事物吸引是因為其中包含我們熟悉的東西。盡管鰻魚的起源及其漫長的遷徙之旅非常奇特,但我們也可能產(chǎn)生共鳴,甚至覺得似曾相識:為了尋找家園,在海洋上進行漫長的漂流,回程時還更加漫長艱辛——為了找到自己的家,我們愿意做的一切?!?/p>
我覺得書的迷人之處在于此。作者不只是在講述鰻魚身上的謎團和古怪又浪漫的生命之旅,還以此為跳板,更深地思考“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鰻魚之所以如此讓人著迷,是因為它處在信仰和科學(xué)的交叉地帶,提醒我們?nèi)祟惖闹R還沒有完善到可以解釋它的程度,所以無論神話、寓言還是小說,都有可以發(fā)揮想象的余地,那些相信科學(xué)和自然規(guī)則的人,偶爾也愿意為這個神秘的小東西打開一道小小的縫。作者為此考察鰻魚在科學(xué)史、文學(xué)、宗教中的形象,讀來頗有意思。
總的來說,《鰻魚的旅行》是一本難以定義的書。它是科普,也是散文,還是哲思集,既有生動有趣的科學(xué)家掌故、嚴肅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還有優(yōu)美動人的情感描述……或許可以稱它為隨筆集。英國著名作家阿蘭·德波頓認為,好的隨筆能清楚地闡明你長久以來心有所感卻無法明白表達出來的東西。我們身上那些更加隱秘的側(cè)面——諸如我們的困惑、惱怒、罪惡感——有時候竟然在某一書頁上跟我們撞個正著,一種自我認同感油然而生,從而產(chǎn)生“何等幸運,得遇此君”的感慨??梢哉f,讀《鰻魚的旅行》一書,我的確由衷地生發(fā)此等感慨。
(摘自2020年11月24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