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鴻
最初的日子無人記得
造物閃耀,第一次的誕生就是
最后的誕生
先是肉體,然后才有可能到達
那無形卻又區(qū)分一切
決定一切的
歡樂或痛苦的靈魂
開始的聲音本能地正確
接著學會詞語、句法
學會喝下水甚至喝下波浪
觀看白晝與黑夜——
被陽光照耀,但不能凝視
成了習慣的,是在夜里醒來
躺在黑暗的床上凝視黑暗
影子在漸漸長大
影子和人一樣,不妨礙地面
僅僅出現(xiàn)在某某時間和地點
空洞無物,卻是它的本體
某個人真實與活著的證明
親近并穿越青草、樹木而移動
——影子是唯一沒有陰影之物
保持平衡。運動中的平衡
矛盾和分裂中的平衡
這是一生的練習,比占有和征服
更重要而必須
否則,道路就毫無意義
但必須記?。褐挥性诓徽鎸嵵?/p>
心靈才可能變得崇高
鋒利而明亮,擊打著你的形體
[林忠成賞評]?這首詩含懿彩之華,入博雅之巧,結彩綿靡,植義純正,把人從出生至成長的經(jīng)過,作以梳理。人的生命,乃“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道德經(jīng)》)的結果,是無中生有的創(chuàng)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在陰陽相合之前,一切處在繩繩不可名狀態(tài)。陰陽交匯之后,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慢慢發(fā)展,從晦暗至澄明,從恍惚至清晰,一把無形的刻刀雕琢出五官、形體,最后瓜熟蒂落。
“第一次的誕生就是/最后的誕生”,誰也不能出生兩次,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道德經(jīng)》),必須認識到恒常的人生規(guī)律。人出生后,得經(jīng)過無數(shù)次雕琢,才能被打磨成一件工藝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不雕琢只能淪為殘次品。雕琢分為多種,道義上的,文化上的,倫理上的,律法上的,宗教上的,每增加一道雕琢工序,原材料愈加完善。人的社會性在雕琢中升華,萬物皆然。劉勰在《原道》一文中認為“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大塊載我以文章,就是把人文化化的過程,人必須成為文化的容器,所以詩中說“開始的聲音本能地正確/接著學會詞語、句法”。
“影子在漸漸長大”“某個人真實與活著的證明”“保持平衡……矛盾和分裂中的平衡”這些句子,傳遞出人一生中必然面對的多種選擇:前與后,左與右,貧與富,得與失,榮與辱等。稍不注意,人就會被這些二元價值撕裂,實際上很多人終生都在應付這種撕裂。這二元價值水火不容,對峙森嚴,都在齜牙咧嘴準備吞噬對方。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開出了處方: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安守污黑的一面,主動示弱,掌握雄俊、剛強、蠻霸的本領而不出手,在待人接物上寧愿選擇充作洼地、小溪、低谷。
老子開出的處方,充分認識到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互補原理?!肮饰锘驌p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種道理,不是每個人都能參透。成功學主導的社會,人人追求雄俊剛強蠻霸,活得張牙舞爪,知其雄,守其雄,都忘了“強梁者不得其死”的遺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