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璐,萬 輝 Shen Lu & Wan Hui
(東北林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現代房屋租賃市場在消費者需求與政策環(huán)境的影響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在人口導入型城市更為明顯。在當下的認知中,公寓是由多個居住單元組合而成的,個人或機構將這些單元進行統(tǒng)一的整合與管理,并以租賃的形式提供給有居住需求的家庭或個人。公寓介于宿舍與單元住宅這兩種住房形式之間,它是務工人員在城市中所選擇的過渡性的居住場所。而青年公寓作為服務式公寓的一種,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年齡介于18~35歲之間的青年人群。這一階段的人群對于社交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工作中[1],從而,青年公寓在保證住戶基本住房需求的同時,也要滿足住戶對于社交的需求[2]。通過分析青年人群的社交現狀,研究青年群體對于社交的需求,從而提出青年公寓社交空間設計的優(yōu)化策略。
如今,青年人群普遍存在社交降級的情況[3]。在成長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下,他們的社交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首先,青年的生理機能正處于最活躍的階段,他們對于陌生的事物既能保持熱情也能以最快的速度適應新事物的發(fā)展[4]。青年也正處于事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階段,他們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耐受程度高,相對于中老年人群來說,青年群體能接受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其次,獨自在外租房的青年也脫離了家庭成員的管控,活動更為自由,接觸的社交人群也更為廣泛。不同于以往以家庭為主的社交活動,青年人群在步入社會以后接觸到的社交活動更為隨機,在超市、電影院、商場等場所都會產生新的社交關系。因此,青年公寓社交空間的打造要考慮青年的活躍性,為新的社交關系的產生提供機遇。
青年人群在步入社會后,面對的是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這種環(huán)境缺少以往熟悉的朋友以及社交關系網絡,而忙碌的工作使得青年人群沒有過多的精力維系新的社交網絡。與此同時,網絡信息的發(fā)展簡化了聊天交友的方式,也減少了線下社交帶來的尷尬感,所以網絡社交越來越被青年人群所接受。網絡社交的距離感與虛擬感在帶給青年人群交往界限的同時,也充斥著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通過網絡工具進行的信息交換與傳遞,使人們在網絡上可以有選擇地展示自己的基本信息,甚至還可以偽造他人的身份背景進行交談。雖然網絡社交在日常生活中的占比越來越大,但其安全性依舊代替不了工作學習等社交方式。
據《中國青年報》對國內獨居者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國內20歲至39歲的人群中有接近2000萬的獨居者[5],其中,57.9%的獨居者表示生活中缺乏情感寄托,48.1%的獨居者覺得自己的社交圈過小,41.9%的獨居者覺得缺少關心。剛進入社會的青年人群有著巨大的生活以及工作壓力,對于那些獨自在外打拼的青年來說,歸屬感的缺失使他們不僅僅滿足于工作社交,青年心理的群動性導致他們更易被擁有相同背景經歷以及興趣愛好的人吸引,從而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圖1 廣州天河創(chuàng)想公社室內廊道
■圖2 嵌套模式示意圖
■圖3 成都天府社區(qū)建筑剖面
■圖4 成都天府青年公寓大廳平面圖
■圖5 共生模式示意圖
■圖6 互惠模式示意圖
■圖7 首爾Treehouse青年公寓首層平面圖
■圖8 深圳灣流國際共享社區(qū)
即使在社交空間中也要確保滿足租客保護自我隱私的需求,讓私密的居住空間與共享的開放空間有所區(qū)別。根據社交活動對空間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將空間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私密空間、半開放空間、開放空間。社交空間的層次也隨著人們社交活動的深入而逐漸升級,社交關系越親密需要的社交空間也就越私密。開放空間適合舉辦大型的公開活動,而半開放空間的選擇更偏向于好友聚會。
由于青年個人的興趣愛好以及行為習慣的不同,大家對于功能性空間的需求也不同。在有限的空間中盡可能滿足租客的多元化需求是青年公寓共享空間的設計重點之一,比如在會客功能空間中滿足租客對于交談、影音的需求。效率性與實用性是現代社會活動追求的功能之一,社交空間功能的復合化發(fā)展不僅滿足了租客的社交需求,也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
過度依賴網絡社交淡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使人們現實的社交能力降低,從而形成“群體性孤獨”的社會現象[6]。避免“群體性孤獨”的方法在于交談,不光是與他人的交談還有與自己的交談,比如在共享的廚房或者健身房這類環(huán)境較為喧鬧的空間中,人們可以通過與他人的交談來獲取生活經驗,增加線下的社交時間。而閱讀冥想一類的空間則帶給人們自我思考的時間,更有利于人們擺脫線下社交帶來的焦慮與恐懼,實現自我的提升。
在有限的社交空間中,受青年人群社交隨機性的影響,不同的功能單元在滿足原生空間功能的基礎下進行相互的滲透組合,從而形成嵌套、互惠、共生的模式[7]。在空間功能的復合設計上,公寓中的各功能空間之間的分割不必太過于明顯,通過置物架、植物、玻璃等布置手法達到區(qū)域靈活劃分的效果。
廣州天河創(chuàng)想社區(qū)用樓梯連接了健身區(qū)與屋頂的開放空間(圖1),并在地面設有相應的色彩符號,在原有的垂直交通功能的基礎上共生了社交健身的功能,使原本單純的攀爬樓梯具有了持續(xù)運動的效果(圖2)。空間功能的復合化在節(jié)約空間面積的基礎上也提高了空間的使用效率,提升了租客的用戶體驗。
成都天府青年社區(qū)(圖3)將原本的場地建筑分成公寓居住區(qū)、公寓大廳、共享辦公、美食綜合和文創(chuàng)書店五個部分,從原本單一的宿舍式居住公寓轉變?yōu)榕涮坠δ芡晟频木幼∩鐓^(qū)[8]。
為了更好地結合空間中的各項功能以及展示社群文化,在天府青年公寓的大廳設計中(圖4),運用了基本的功能嵌套模式,如公共交流區(qū)的長桌可以與自助吧臺結合成為公共餐廚空間,路演區(qū)在沒有活動時可以用作洽談區(qū),日?;顒优c公共交流區(qū)形成從屬關系。在各功能單元發(fā)展共生(圖5)的基礎上,隨著空間功能的不斷完善,各功能單元之間會產生互補互惠(圖6)的關系,如公共交流區(qū)、路演區(qū)、吧臺區(qū)、閱讀區(qū)、辦公區(qū)互補互惠,并與室外休閑區(qū)形成并列的關系,共同滿足社交活動所需要的洽談、辦公、路演等功能。
由于青年人群對于社交空間有著不同的開放需求,所以社交空間需具有私密——半開放——開放的層次區(qū)別。設計可以通過豐富社交空間的層次來滿足青年人群多樣化的社交需求。
在韓國首爾的Treehouse青年共享公寓設計中,整個公共空間都被植被包圍。尤其是一層中庭的公共空間在家具與植被的遮擋下,圍合一個出半開放的場所(圖7)。公共廚房空間與中庭休息區(qū)采用玻璃圍欄進行分隔,使整個廚房空間呈現出開放的效果。公寓中的小型休息室以及衛(wèi)生間則采用單獨封閉使用的形式,保護使用者的個人隱私。
受使用人群工作狀態(tài)的影響,青年公寓部分公共空間的使用時間都較為集中在租客下班以后,空間在其余時間段都處于閑置的狀態(tài),這樣社交空間的使用率就比較低[9]。例如公寓中的辦公空間在白天的使用人數較少,到了晚上租客下班以后使用人數才會增多。社交空間的面積有限,如果空間的使用率降低,會更不利于節(jié)約公寓的成本支出。通過對各社交功能使用時間的管理與組合,實現空間功能的分時利用。
■圖9 深圳水圍檸盟人才公寓
■圖10 蘇州有熊文旅公寓
位于美國新澤西州的哈里森Urby公寓,它的入戶交通空間是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咖啡廳,白天成為以咖啡為賣點來吸引人氣的休閑空間,晚上則是租客暢談的場所。這樣的巧妙設計不僅提高了公寓空間的使用率,也保證了咖啡店的經營人氣。
青年公寓的服務人群主要針對年輕人,而青年群體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度高,思維也比較活躍。因此針對青年人群的這一特點,可以在空間的裝飾上加以細節(jié),通過對空間氛圍的營造來吸引租客參加活動[10]。深圳灣流國際共享社區(qū)華天社區(qū)的建筑外立面運用了大幅墻繪(圖8),以夸張的色彩和幾何圖案來展示設計的主題[11]。深圳水圍檸盟人才公寓擁有900名青年住戶,為了避免住戶在公寓的街巷中迷失方向,建筑的立體交通系統(tǒng)設計運用了7種不同的色彩(圖9),起到簡明的視覺引導作用。
同時,不同的地區(qū)也可以在社交空間中加入地方文化元素[12]。如位于蘇州老城區(qū)的有熊文旅公寓(圖10),將蘇州古宅的庭院作為設計的重點。室內外的空間相互聯通,城市與園林的轉換,租客在庭院中的活動使公寓擁有家的感覺[13-14]。
青年公寓作為未來房屋租賃行業(yè)的發(fā)展主力,社交平臺的打造是實現公寓良好運營的關鍵。而青年作為公寓的主要客群,他們的社交具有隨機性、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如今,青年公寓的設計依舊以經濟性原則為主,缺少對青年需求的深入了解。綜上所述,青年公寓社交空間的設計要以青年人群的需求為參考,①可以通過豐富空間層次滿足租客對于活動私密性的要求,②在空間以及時間上進行功能復合來實現多元化社交,③營造空間氛圍提升租客對于社交活動的參與度。最后,通過這些優(yōu)化措施,青年公寓的社交空間能夠方便人們進行不同類型的活動,在為青年群體提供社交契機的同時,也有利于公寓形成良好的社區(qū)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