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碩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430090)
除少數(shù)地段被第四系覆蓋外,該區(qū)僅出露寶力高廟組地層。巖性主要為灰白色、青灰色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綠色薄層狀細砂巖、淺灰色巖屑砂巖、深灰色晶屑凝灰?guī)r等。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主要為中三疊世細粒鉀長崗巖,分布于檢查區(qū)東部及北西角,還零星出露閃長(玢)巖脈、二長花崗巖脈、花崗斑巖脈、輝綠巖脈等。
南部寶力高廟組內發(fā)育北北西向、北北東向小型緊閉背斜,樞紐走向北西向355°,長3 km,寬1~2 km,背斜核部和翼部地層均為寶力高廟組。北東翼地層傾角為30°~35°,南西翼地層傾角為30°~45°,褶皺兩翼對稱。區(qū)內發(fā)育兩條小型張性斷裂,均為區(qū)域性斷裂的次一級斷裂,東部為一走向190°小型張性斷裂,地表主要表現(xiàn)為斷層破碎帶,見有硅化、孔雀石化等現(xiàn)象;南部發(fā)育為一走向約155°小型張性斷裂,地表主要表現(xiàn)為斷層破碎帶,見有硅化、褐鐵礦化等現(xiàn)象。
1∶5萬航磁異常顯示,該區(qū)以等值線稀疏、負值為主要特點,檢查區(qū)南西部見小異常分布。該區(qū)開展的1∶1萬高精度磁測結果與航磁異常較對應。根據(jù)△T等值線平面圖和剖面平面圖分析,以200 nT為異常下限,區(qū)內圈定有意義的磁異常有三處。
1∶5千地物化綜合剖面測量結果顯示,除花崗巖體與寶力高廟組接觸帶附近因黃鐵礦化、硅化引起的高阻、高極化率外,其余地段未見明顯電、磁異常顯示。
1∶5千地質、土壤、高磁、激電綜合剖面顯示,該區(qū)的視充電率Ms異常值在8.0‰左右平緩變化分布;視電阻率ρs異常值在2 000Ω·m左右起伏變化分布;磁測ΔT異常值在30~80 nT左右平緩變化分布。在花崗巖體與寶力高廟組接觸帶附近有相對高阻、高極化的異常反映;在寶力高廟組內部砂巖中因部分地段含黃鐵礦而呈現(xiàn)出低阻、高極化率的特征,在鉛銀礦化點附近較為明顯;剖面上的局部高磁△T異常為磁性較強的輝綠巖脈引起。
地球化學測量結果顯示,區(qū)內Cu異常較為明顯,同時伴有弱的Pb、Zn、Ag等元素異常,共劃出地球化學綜合異常7處,其中A-AP1綜合異常以Cu、Pb、Bi、Ag元素為主,其中Cu、Ag達到了2級異常。Cu的最高值達到了259;A-AP4綜合異常內Mo、Bi元素異常具有2級濃度分帶,Bi、Mo、Sn、Ag元素異常規(guī)模大,強度高,濃集帶不明顯,異常呈條帶狀分布。該異常與區(qū)內花崗巖的含礦性有關,并可能存在構造熱液的礦化疊加,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A-AP6綜合異常以As、Sb、Bi、Ag元素為主并疊加有Cu、Pb、Zn等元素異常。其中As元素異常達到3級異常,Sb、Bi、Ag元素也都達到2級異常分帶。該異常與區(qū)內C2-P1g組的含礦性有關,并可能存在構造熱液的礦化疊加,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A-AP7綜合異常以Cu、Zn元素為主,并疊加Mo、Pb、Zn、Hg、As等元素異常。Cu、Mo元素異常規(guī)模較大,強度較高,其中Cu、Mo元素異常具有2級濃度分帶,w(Cu)元素最高值達到163×10-6,各元素異常套合較好。AAP4、A-AP5、A-AP6、A-AP7等異常沿成礦遠景區(qū)內褶皺兩翼分布,構成一個異常區(qū)帶,該異常區(qū)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區(qū)內發(fā)現(xiàn)銅銀礦點及鉛銀礦化點各一處,分別為Ⅰ號銅銀礦體、Ⅱ號鉛銀礦化體。
Ⅰ號銅銀礦體位于鉀長花崗巖與寶力高廟組的內接觸帶附近,產(chǎn)于近東西向的斷層破碎帶內,產(chǎn)出方向與破碎帶一致。由于基巖出露較差,地表可見延伸僅20 m左右。賦礦巖石為構造角礫巖,礦化層與圍巖呈突變接觸,界線截然。圍巖蝕變主要為褐鐵礦化,部分礦石因氧化形成孔雀石。
Ⅱ號鉛銀礦化體位于寶力高廟組陸源碎屑巖內,產(chǎn)于北西向的斷層破碎帶內,產(chǎn)出方向與破碎帶一致。地表可見礦化帶延伸約150 m左右,北西段較窄,南東較寬。賦礦巖石為碎裂狀巖屑長石砂巖,圍巖蝕變有硅化、褐鐵礦化等。
Ⅰ號銅銀礦體呈網(wǎng)脈狀,產(chǎn)狀與斷層一致,受斷層控制,走向190°左右,礦體厚度0.85 m,品位w(Cu)為2.94%,w(Ag)為24×10-6。
Ⅱ號鉛銀礦化體呈似層狀,產(chǎn)狀與斷層一致,受斷層控制,走向152°~156°,礦體厚度0.32~3.28 m,礦體平均品位w(Pb)為0.51%,w(Ag)為26.4×10-6。
Ⅰ號銅銀礦體主要為赤銅礦集合體,主要礦石礦物有:磁鐵礦、赤銅礦、自然銅等(見圖1)。礦石結構主要有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和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
圖1 典型礦化巖石薄片鑒定照片
磁鐵礦:灰白微帶棕色,半自形-他形粒狀,星散分布于脈石礦物中。
赤銅礦:他形粒狀,均質,粒度<0.2 mm,星散分布于礦石氣孔中或葉片狀赤鐵礦兩側,部分沿自然銅周邊進行交代。
自然銅:銅紅色,它形粒狀,渾圓粒狀,均質,粒度<0.2 mm,星散分布,充填于脈石礦物氣孔中,部分被赤銅礦交代呈殘余狀,甚至全部交代。
Ⅱ號鉛銀礦化體主要礦石礦物有:方鉛礦和黃鐵礦。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晶粒狀結構;礦石構造主要有稀疏浸染狀構造和星閃狀。
Ⅰ號銅銀礦體和Ⅱ號鉛銀化礦體均產(chǎn)于花崗巖體和寶力高廟組接觸帶附近的張性斷裂中。根據(jù)現(xiàn)有認識,當深部巖漿沿有利構造部位上侵時,巖漿體系自身的結晶分異作用可以促使大量揮發(fā)性組份以及成礦元素(銅、鉛、銀等)在巖漿房頂部或旁側發(fā)生富集作用,進而在接觸帶附近形成銅-銀和銅-鉛礦化帶。在構造薄弱地帶,含礦流體流體根據(jù)含礦性的不同可以在特定部位形成網(wǎng)脈狀、似層狀銅銀和鉛銀化礦體。另外,巖漿上侵過程中,冷凝收縮過程中可產(chǎn)生大量張裂隙,局部地段形成構造裂隙帶,為含礦熱流體的沉淀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條件。部分礦體裸露在地表接受風化淋濾和剝蝕,形成了次生氧化礦體。
因此,初步認為Ⅰ號銅銀礦體和Ⅱ號鉛銀化礦體的富集均跟構造密切相關,成因上屬于與花崗巖侵入有關的熱液型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