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俊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19)
北魏源延伯墓志,近年出土于洛陽市孟津縣,因書法為近年發(fā)現(xiàn)的魏碑精品,受到文史與書法界的廣泛關(guān)注。該墓志圖版見載于《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據(jù)是書介紹,志文正文共27行,滿行27字。志高59厘米,寬58.5厘米,青石質(zhì),有界格[1]。志文標題《魏故使持節(jié)都督?jīng)鲋葜T軍事平北將軍涼州刺史浮陽縣開國伯源侯墓志銘》。根據(jù)志文序言可知,該墓志由時任豫州刺史的志主叔父源子恭撰寫。竊以為,該志史料價值亦很高,故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茲將志文釋錄并標點如下:
魏故使持節(jié)都督?jīng)鲋葜T軍事平北將軍涼州刺史浮陽縣開國伯源侯墓志銘
君諱□,字延伯,涼州西平人也。其先,神元皇帝有昆曰讬后跋達,略地河西,遂王涼州。君其后也。積世綿綿,自小而大,迄高祖禿發(fā)褥但,為乞伏熾槃所滅。曾祖太尉,避難東歸,還復舊京,即拜為西平侯,后改封隴西王。祖司徒,父儀同。君應天淑姿,承家休慶,忠孝內(nèi)發(fā),仁信外彰,養(yǎng)盡于二親,遜第率于鄉(xiāng)黨。翫述經(jīng)藝,與齒俱成。儉于多言,禮于賑施。年十五,辟司空參軍事。及其長也,壯氣沖心,雄猛恢廓,志蕩瑕穢,心□撥亂。正光之季,釁起高闕,禍延夏壤??純x同,時牧夏蕃,為賊圍逼,朝廷即拜君威遠將軍西征。統(tǒng)軍橫戈,靜暴揮劍,摧敵功效,并立朝野,有聞于時。州城被圍,首尾二年,糧廩既竭,民人相食,長蛇滿道,一援莫至。儀同留君守城,自率將士詣東夏取糧。賊眾我寡,為賊所虜。復授持節(jié)龍驤將軍、行夏州事、當州都督,但胡戎叛渙,縱毒疆場,質(zhì)父招子,巡城約降。君弈世忠貞,廢親憂國。父有陵妣之敕,子執(zhí)伍員之略,拜書長號,拔劍奮勇,率御在城,身自挫敵,令群胡喪膽。蟻徒冰泮,夏岳既全,父亦無蘫。圣上以君忠孝并著,功濟隆崇,遂開國浮陽,爵班三等。復除諫議大夫、持節(jié)冠軍將軍、北討都督,所在克捷,遐邇清夷。降年不永,秀而不實,春秋廿有四。以孝昌三年,歲次丁未,十二月庚寅朔、廿七日丙辰,卒于冀州行陣之中。于是主上有或毀之痛,邦國有殄悸之哀。依許男故禮,優(yōu)以殊賞,追贈使節(jié)平北將軍、涼州刺史。越以永安元年,歲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袝葬于皇祖惠公舊山之所。于時,季父子恭,作牧豫州,任限邊城,弗獲。臨志遙想墳柏,北望摧裂。聊題厥狀,銘之玄石,其詞曰:
天鑒有魏,疊構(gòu)重基。本枝百世,惟君誕茲;總轡腰劍,唯命所之。胡兇克殄,戎豎用微;眇眇弱齡,丕丕濟時。乃牧夏岳,兼掌戎武;升彼岵山,瞻望嚴父。孝心烈烈,泣涕如雨;烽煙無濫,言祿其依?;剀嚤鳖?,啟土浮陽;龍蟠行陣,虎冀□方。經(jīng)略廣設,奇兵始張;神其未遂,奄喪員良。辭此□幕,適彼玄堂;臨冗悼慄,眷言孔傷。身徂名逸,傳之無疆。
志主源延伯與其父源子雍,在《魏書·源賀傳》皆有附傳。據(jù)史傳,志主家族本南涼王室禿發(fā)氏之后。南涼政權(quán)滅亡后,志主曾祖源賀投靠北魏,受魏武帝賜姓為源氏。志主父源子雍,史稱:“少好文雅,篤志于學,推誠待士,士多歸之。自秘書郎,除太子舍人、涼州中正。肅宗踐阼,以宮臣例轉(zhuǎn)奉車都尉,遷司徒屬。轉(zhuǎn)太中大夫、司徒司馬。除恒農(nóng)太守,遷夏州刺史?!盵2]929而志文所記志主父子主要事跡,正是從其父源子雍任夏州刺史開始。
對于志主源延伯早年事跡,上引其父傳稱:“長子延伯,出后從伯”,也就是說源延伯自幼過繼于其英年早逝的伯父為子而名“延伯”。隨后志文稱:“君應天淑姿,承家休慶,忠孝內(nèi)發(fā),仁信外彰……后十五,辟司空參軍事。及其長也,壯氣沖心,雄猛恢廓,志蕩瑕穢,心□撥亂?!睂τ谥局髟缒陞④?,史書其傳稱:“初為司空參軍事。時南秦民吳富反叛,詔以河間王琛為都督,延伯叔父子恭為軍司。延伯為統(tǒng)軍,隨子恭西討,戰(zhàn)必先鋒。子恭見其年幼,常訶制之而不能禁?!盵2]932彼此印證可知,志主文武雙全,作戰(zhàn)勇敢,十五歲即被征辟得授司空參軍事。“司空參軍事”一職應該是司空府的軍事參謀或幕僚。至于當時南秦民吳富反叛與志主為統(tǒng)軍隨叔父源子恭出征平叛事,以及每每先鋒殺敵的事跡志文缺載,史志正可互為補正。
接下來,志文記載了關(guān)乎志主父子生死的一場戰(zhàn)爭,與史書記載彼此互補可知,這是一場氣壯山河的夏州統(tǒng)萬城保衛(wèi)戰(zhàn)。因史書沒有記載戰(zhàn)爭爆發(fā)的確切時間,而志文沒有記載是與什么人作戰(zhàn),加之對于整個戰(zhàn)爭過程志文記載更為詳細,二者又可互印互補,對于我們完整認識這段歷史大有裨益。對于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與起因,志文謂:“正光之季,釁起高闕,禍延夏壤??純x同,時牧夏蕃,為賊圍逼,朝廷即拜君威遠將軍西征?!闭馐潜蔽何盒⒚鞯墼偟牡谌齻€年號,共計近五年。此時期正是北魏后期胡靈太后擅權(quán)秉政之際,由于激烈的階級矛盾與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爾虞我詐,導致六鎮(zhèn)之亂于正光五年(524)爆發(fā)。沃野鎮(zhèn)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借“高闕戍主,率下失和”而殺死戍主率先起兵。起義爆發(fā)以后,很快蔓延至北魏北方沿邊六鎮(zhèn)及志主父源子雍鎮(zhèn)守的夏州,所以志文謂“釁起高闕,禍延夏壤”。對于當時夏州響應破六韓拔陵的暴動,史書記載明確稱:“時沃野鎮(zhèn)人破落汗拔陵首為反亂,所在蜂起。統(tǒng)萬逆胡,與相應接。子雍嬰城自守。”[2]929
這里志文所稱的“賊”及史書所謂的“夏蕃”或“統(tǒng)萬逆胡”,其實就是響應沃野鎮(zhèn)民匈奴人破六韓拔陵的起義者。至于這些人的族屬,因考察此前夏州統(tǒng)萬城的歷史,該地曾為漢魏以來投降中原王朝的南匈奴所據(jù),十六國時曾建立過赫連勃勃的大夏政權(quán)。赫連勃勃去世后,大夏政權(quán)于公元531年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此后,北魏于大夏舊地設置夏州,州治所即大夏舊都統(tǒng)萬城。則志文所謂“夏蕃”或“統(tǒng)萬逆胡”,應該正是大夏政權(quán)滅亡以后遺留的南匈奴人,而由此可知其勢力至此依然很大。
那么,這場因夏州南匈奴人為響應六鎮(zhèn)起義而發(fā)起的圍攻統(tǒng)萬城的起義暴動,具體過程如何呢?結(jié)合志文與史書所記可知,當時匈奴人完全包圍了北魏控制下的統(tǒng)萬城,戰(zhàn)爭異常激烈,志文謂“首尾二年,糧廩既竭,民人相食”,可謂曠日持久,斗爭極其殘酷。在兵盡糧絕,援軍不至的情況下,時任夏州刺史的志主父親源子雍奮不顧身,親自率兵突出重圍,外出運糧搬兵,而留下了時任威遠將軍的兒子源延伯率領(lǐng)軍民繼續(xù)堅守統(tǒng)萬城。結(jié)果源子雍終因“賊眾我寡,為賊所虜”。緊急之際,朝廷下詔委任源延伯接任其父,志文謂:“復授持節(jié)龍驤將軍、行夏州事、當州都督”,令其率眾繼續(xù)堅守城池?!暗峙褱o,縱毒疆場,質(zhì)父招子,巡城約降。君弈世忠貞,廢親憂國。父有陵妣之敕,子執(zhí)伍員之略,拜書長號,拔劍奮勇,率御在城,身自挫敵,令群胡喪膽。蟻徒冰泮,夏岳既全,父亦無蘫?!敝疚拇颂幰饧矗涸诖髷钞斍埃瑪橙艘云涓笧槿速|(zhì),對其威逼利誘,但源延伯不徇私情,以國家的重托與全城軍民的安危為己任,堅守不降,并親自出戰(zhàn),令敵人頻頻喪膽,最終迫使敵軍罷兵解圍而去。此舉不僅保全了全城軍民,而且迫使對方不敢加害其父。對于志主父子在這場保衛(wèi)戰(zhàn)中奮不顧身的事跡,上引史書志主父源子雍傳的記載也十分感人。其中記:“子雍嬰城自守,城中糧盡,煮馬匹而食之……子雍雖被囚執(zhí),雅為胡人所敬,常以民禮事之。子雍為陳安危禍福之理,勸阿各拔令降。阿各拔令將從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總部眾,竟隨子雍降?!盵2]929這里志主父子的英勇果敢與智慧又是躍然紙上。尤其志主父源子雍被敵所執(zhí)以后,竟然抓住機會,向?qū)Ψ叫v叛亂利弊,最終成功策反對方,不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還解除了敵人對統(tǒng)萬城的包圍。同樣,對于作為兒子的志主不徇私情,激勵軍民堅守城池的事跡,史書亦可印證,其中記:
子雍在夏州,表乞兵援,詔延伯率羽林一千人赴之,城斗野戰(zhàn),勇冠三軍。子雍之向東夏,留延伯城守,付以后事。延伯與士兵共分湯菜,防固城隍。及子雍為胡執(zhí),合城憂懼,延伯乃人人曉諭曰:“吾父吉兇不測,方寸焦爛,實難裁割。但奉命守城,所為處重,若以私害公,誠孝并缺,諸君幸得此心,無虧所寄。”于是眾感其義,莫不勵憤。朝廷聞而嘉之。除龍驤將軍,行夏州事,封五城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卒能固守。及后刺史至,延伯率領(lǐng)義眾還赴子雍,共平黑城。在瓦棠橋戰(zhàn),先鋒陷陣,身擒維摩。及至白水,首摧阿非。[2]932
可見,志主以國家為先,關(guān)鍵時刻不辜負國家與親人的重托,激勵軍民堅守城隍,最終贏得了勝利。正因此,志主隨之得到朝廷特別嘉獎,“除龍驤將軍,行夏州事,封五城縣開國子,食邑三百戶”[2]932,墓志亦稱“復授持節(jié)龍驤將軍、行夏州事、當州都督”。這是志主在率領(lǐng)軍民堅守統(tǒng)萬城之際所授。但志文隨后記,在這次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以后,“圣上以君忠孝并著,功濟隆崇,遂開國浮陽,爵班三等。復除諫議大夫、持節(jié)冠軍將軍、北討都督,所在克捷,遐邇清夷。于是主上有或毀之痛,邦國有殄悸之哀。依許男故禮,優(yōu)以殊賞,追贈使節(jié)平北將軍、涼州刺史。越以永安元年,歲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袝葬于皇祖惠公舊山之所?!逼鋵崜?jù)前引史傳可知,應該是志主在統(tǒng)萬城保衛(wèi)戰(zhàn)勝利以后,又追隨其父平定黑城叛亂,隨后又隨父南征,平定關(guān)中華州、白水一帶的叛亂。而且先后在瓦棠橋之戰(zhàn)、白水之戰(zhàn)中,都是由志主沖鋒陷陣,擒拿康維摩,擊敗阿非軍。這些戰(zhàn)斗結(jié)束以后,志主隨父進京受賞,“隨子雍至都,進爵浮陽伯,增封百戶,為諫議大夫,假冠軍將軍、別將”。但墓志稱為“復除諫議大夫、持節(jié)冠軍將軍、北討都督”,考慮到志主當時是隨父出征,身份應該是別將。
至于志主最后的犧牲,志文謂:“降年不永,秀而不實,春秋廿有四。以孝昌三年,歲次丁未,十二月庚寅朔、廿七日丙辰,卒于冀州行陣之中?!边@里記載了其犧牲的時間、年齡、地點、朝廷的追贈,而上引史書其傳明確記:“隨子雍北討。與葛榮戰(zhàn)歿,時年二十四。贈持節(jié)、平北將軍、涼州刺史,開國如故。”[2]932可知,志主父子為平定葛榮叛亂的主要將領(lǐng),志主因此而戰(zhàn)歿,年僅二十四歲。而志主父子雍,上引其傳又記,在這次出征以后,亦很快戰(zhàn)敗被害,“至陽平郡東北漳曲,榮率賊十萬來逼官軍。子雍戰(zhàn)敗被害,年四十。朝野痛惜之。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雍州刺史,公如故。永安中,重贈司空,謚曰壯穆?!盵2]931從志文謂志主逝后“袝葬于皇祖惠公舊山之所”句,“惠公”是源賀次子源懷的謚號,可知本墓志出自河南洛陽源氏家族墓地。另外,同一地點還出志主弟源模墓志,巧合的是與志主同時同地下葬,墓志撰者也似為同一人。志文稱:“君諱模,字士則,涼州西平人也。司徒惠公之孫,車騎、儀同之子……十有二辟為司空參軍事……天不吊善,早逝斯哲,即以其孝昌二年歲在丙午七月十三日遘疾如隕……追贈尚書郎中……以永安元年歲次戊申十一月甲寅朔八日辛酉,窆于司徒墓左、北芒南崗之所館?!?1)圖版見齊運通《洛陽新獲七朝墓志》,第29頁;錄文參見宮萬瑜《邙洛近年出土馮聿、源模、張懋三方北魏墓志略考》,載于《中原文物》2012年第5期,第74-78頁。說明源延伯弟源模于孝昌二年(526)遇疾夭折以后,永安元年(528)與源延伯一起,由其叔父源子恭等人遷葬于其祖塋。
源姓本出自漢魏之際由塞北遷居河西的鮮卑禿發(fā)部,該家族從十六國北朝至唐代可謂貴胄。對于該家族的源出,志文稱:“涼州西平人也。其先,神元皇帝有昆曰讬后跋達,略地河西,遂王涼州。君其后也。”此與史書所記基本一致。史書記載,“禿發(fā)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遷于河西。其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濕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盵3]3141則志文之讬后跋達,后二字為“匹孤”之異體字無疑。其活動范圍大致包括今青海、寧夏及甘肅部分地區(qū)。引人注意的是,志文這里稱志主始祖名“讬后跋達”,為神元皇帝之昆?!袄ァ奔葱?,神元皇帝即北魏皇室追認的始祖拓跋力微,則鮮卑禿發(fā)部與鮮卑拓跋部之始祖原本為兄弟。志文銘文部分亦稱:“天鑒有魏,疊構(gòu)重基。本枝百世,惟君誕茲。”也是含蓄點出了二者同源共出之史實。對于鮮卑禿發(fā)部與北魏皇族拓跋部同源之說,《晉書》卷126《禿發(fā)烏孤載記》、《魏書》卷99《禿發(fā)烏孤傳》及《太平御覽》卷126引崔鴻《十六國春秋·南涼錄》等均有記載。而鮮卑拓跋部也正是在拓跋力微時期開始兼并鮮卑諸部而發(fā)展壯大,其間“遷于定襄之盛樂(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隨后開始有其確切紀年。
鮮卑禿發(fā)部遷于河西以后,至禿發(fā)烏孤五代祖樹機能開始著稱于世,史書稱樹機能“壯果多謀略,泰始中,殺秦州刺史胡烈于萬斛堆,敗涼州刺史蘇愉于金山,盡有涼州之地,武帝為之旰食?!盵3]3141樹機能后來因領(lǐng)導饑民反晉,兵敗被殺。
鮮卑禿發(fā)部至禿發(fā)烏孤為首領(lǐng)時期開始建國稱王。禿發(fā)烏孤最初依附后涼呂光政權(quán),“循結(jié)鄰好”“不事爭戰(zhàn)”,勢力漸盛,后涼曾先后“遣使署為假節(jié)冠軍大將軍、河西鮮卑大都統(tǒng)、廣武縣侯”與“廣武郡公”“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但隨著禿發(fā)烏孤破乙弗、折掘,征服意云鮮卑,以及筑城廉川堡之后,自“(東晉)隆安元年(397),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赦其境內(nèi),年號太初”[3]3142。禿發(fā)烏孤又封其弟禿發(fā)利鹿孤為驃騎將軍、傉檀為車騎將軍,初建南涼政權(quán)。繼而治兵廣武,攻取金城,又趁后涼衰弱,郭廣、楊軌反氐之際,取得洪池嶺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之地,改稱武威王,三年(399)徙都樂都(今青海省樂都縣)。建和二年(401),利鹿孤繼位后改稱河西王。次年,利鹿孤卒,弟傉檀立,更號為涼王,遷都樂都,改元弘昌,史稱南涼。
南涼立國十七年后被西秦乞伏熾磐所滅。對此志文有記曰:“迄高祖禿發(fā)褥但,為乞伏熾槃所滅?!边@里的“褥但”應即“傉檀”的異譯,二者的中古音應該是相同的。原來禿發(fā)傉檀時期,河西地區(qū)崛起了另外兩個政權(quán):一個是建都敦煌的西涼李暠政權(quán),另一個是以張掖為基地的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quán)。為了與之抗衡,禿發(fā)傉檀一度投靠于以關(guān)中為中心的后秦姚興政權(quán),姚興派人任命禿發(fā)傉檀為車騎將軍、廣武公。義熙三年(407),禿發(fā)傉檀率兵攻打沮渠蒙遜,結(jié)果禿發(fā)傉檀大敗而歸。隨著他的窮兵黷武,后秦亦很快與之反目,加之位處關(guān)中北部的赫連勃勃大夏政權(quán)與蘭州一帶的鮮卑乞伏氏建立的西秦政權(quán)也把矛頭指向了南涼。北魏神瑞元年(414),“乞伏熾磐乘虛襲樂都,克之,執(zhí)傉檀子虎臺以下”,傉檀被迫放下武器,向西秦投降,次年,被西秦鴆殺,南涼政權(quán)滅亡。
南涼政權(quán)滅亡以后,傉檀少子賀東投北魏,志文亦有記曰:“曾祖太尉,避難東歸,還復舊京,即拜為西平侯,后改封隴西王?!逼鋵?,昔日南涼滅亡后,源賀是由北涼輾轉(zhuǎn)至北魏,而且一同投奔至北魏的有傉檀兄子禿發(fā)樊尼、傉檀少子保周與破羌 (源賀)、俱延子覆龍、鹿孤孫副周、烏孤孫承缽等南涼宗室子孫。只不過后來保周等因反叛被迫自殺,之后見于史冊的南涼宗室僅有破羌 (源賀)與其子孫。
志主曾祖源賀,原名禿發(fā)破羌,史書記載其在投靠北魏后,得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賞識,賜姓“源氏”,并賜爵“西平侯”,后在拓跋燾親征涼州的過程中立功,“賜名賀,拜典中尚書”。其后,在北魏高宗拓跋睿與高祖孝文帝即位的過程中均有翼載之功,而且居官忠貞,所以官拜太尉,死后被孝文帝贈以侍中、太尉、隴西王印綬,謚號“宣”,陪葬于金陵。
鮮卑禿發(fā)部因與北魏皇族拓跋部同源,其王子投靠北魏后,由魏武帝賜姓其源氏。對此學界有人提出異議,認為源賀投靠北魏后,太武帝并未賜姓“源”,而是接納他為宗室成員,即賜姓“拓跋”[4]。此的確是值得關(guān)注的一個問題,因它不僅是源氏家族的改姓問題,也牽涉到《魏書·序記》有關(guān)敘事的可信度問題?!段簳ぴ促R傳》記載,昔日南涼禿發(fā)氏滅亡后,在其王子賀投靠北魏之際,北魏世祖拓跋燾曾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吩词蠗l亦記:“源氏出自后魏圣武帝詰汾長子疋孤。七世孫禿發(fā)傉檀,據(jù)南涼,子賀降后魏,太武見之曰:‘與卿同源,可改為源氏’?!碧屏謱氉对托兆搿肪?0亦記:“河西鮮卑也。與后魏同出,圣武帝詰汾長子疋孤,神元時率部眾徙河西。”清代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22云:“案禿發(fā)之先,與元魏同出,禿發(fā)即拓跋之轉(zhuǎn),無二義也。古讀輕唇音如重唇,故赫連佛佛即勃勃,發(fā)從友得聲,與跋音正相近。魏伯起書尊魏而抑涼,故別而二之,晉史亦承其說?!盵5]而今由上引碑志與史書相互印證,以及古今學者的一致認同,說明南涼禿發(fā)氏與北魏拓跋氏同源之說,并非空穴來風。而志文所記的禿發(fā)部之始祖“讬后跋達”應該就是禿發(fā)烏孤之八世祖匹孤,其名中之“讬后跋”應即“拓跋”,后者當是省略了中間的濁音,而“達”應為“匹孤”二字之異寫。其實,僅源氏的改姓來說,如果說源賀當年僅僅只是被魏武帝接納為宗室成員,而被賜姓為拓跋,那么在太和年間改定姓氏時,作為宗室的該家族,應該一如北魏其他宗室成員一樣,應該改為“元氏”才對,怎么會改為與之有別的“源氏”呢?再者,如果說源氏家族改姓“源”并非在魏武帝時代,而應該在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頒布改定姓氏詔之后,那么有關(guān)太武帝所謂“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這些話也就成了無稽之談。再查考史書,《魏書·高祖紀》所記,早在孝文帝延興元年就稱:“冬十月丁亥,沃野、統(tǒng)萬二鎮(zhèn)敕勒叛。詔太尉、隴西王源賀追擊,至枹罕,滅之,斬首三萬余級。”[2]135也就是說,應該是早在孝文帝頒詔改定姓氏以前所出官方檔案或史料中,源賀之姓已經(jīng)為“源”,而非“禿發(fā)”。正因此,筆者認為,史書關(guān)于源氏得姓的史事,應該是出自該家族的家世譜牒,符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結(jié)束十六國而統(tǒng)一北方以后鮮卑人各方面學習中原文化、著力塑造正統(tǒng)形象,以鞏固其統(tǒng)治的歷史背景,鮮卑人改從漢姓的風氣從那時候已經(jīng)開始,而絕非太和年間孝文帝改定姓氏以后附會上去的。相反,在北朝至唐代注重門閥的時代,該家族正是因為出自南涼王室后裔的身份,又兼具北魏皇族共同的淵源而數(shù)世榮耀。尤其稱道的是,北朝源氏的漢化很深,而且應該很早。南涼政權(quán)的建立者禿發(fā)利鹿孤建國伊始就大力吸收漢文化[6],接受祠部郎中史暠的建議,以田玄沖、趙誕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至南涼滅亡之際的源賀投魏以后“拜典中尚書”而歷任高職,說明其頗具文化修養(yǎng),臨死之際給家人的遺訓更顯“大儒長者風度,深得儒家道德觀、價值觀要諦”[7]。正因如此,整個北朝源氏家族人才輩出,文武兼?zhèn)?,幾朝顯赫,僅僅北朝源氏家族進入《魏書》《北齊書》《隋書》《北史》等正史的人物就有二十多人。
源賀之后,其三子分別為:長子延,早卒,官贈涼州刺史、廣武侯,謚曰簡。源延有子名鱗,襲爵;第三子源奐官至長樂太守,無子。最有名的是源賀次子源懷。源懷即志主祖父,志文稱其官至司徒,其實是死后追贈司徒。源懷受父爵,先后官拜征南將軍、典中尚書,尚書左仆射、加特進,車騎大將軍、涼州大中正,雍州、夏州等州刺史,居官清正而且多次上奏指正時弊,得到皇室倚重,一生多次被委任為主將率軍征伐,北魏世宗“三年六月卒,年六十三……贈司徒、冀州刺史……謚惠公”[2]928。其中源懷在孝文帝時一度擔任涼州大中正一職,在他之后,源氏家族陸續(xù)有多人擔任涼州大中正,說明北魏時期該家族在涼州一帶還有很大的家族勢力,也因此為北魏有效控制涼州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源懷之后,史書記載主要是其七子,分別為規(guī)、榮、徽、玄諒、子雍、子恭、纂。最有名者為其五子源子雍,源子雍長子即志主源延伯,《魏書·源賀傳》后均附其父子傳。今結(jié)合志文與史傳,其父子事跡前文已考。
在志主父子之外,源懷諸子中比較有名的還有本墓志的撰寫者,即志主的叔父源子恭,史書亦有傳記。志文曰:“于時,季父子恭,作牧豫州,任限邊城,弗獲。臨志遙想墳柏,北望摧裂。聊題厥狀,銘之玄石?!睋?jù)史書記載,源子恭一生文武兼?zhèn)洌粌H獻策進諫,武功卓著,東魏封新城縣開國子,北齊為齊獻武王軍司。另外,源子恭弟源纂,北魏“員外散騎侍郎,累遷征虜將軍、通直散騎常侍、涼州大中正,轉(zhuǎn)太傅少卿”[2]937,后遇害于河陰之變。
北魏分裂以后,源氏家族亦遭到極大沖擊,大批子弟在戰(zhàn)亂中死去。之后較為出名的有:歷仕東魏、北齊、北周、隋多朝的源彪;歷仕東魏、北齊,官至太尉長史的源文舉;隋朝莒州刺史源文宗、刑部侍郎源師、上將軍源雄等。尤其源纂子源雄,歷仕北魏、西魏、北周、隋四朝,功勛卓著,官至上柱國,名重一時。
在唐代,該家族更是人物輩出,據(jù)統(tǒng)計,“唐初中期的150年里,源氏家族連續(xù)四五代仕至高官,先后出現(xiàn)宰相1人,中央、地方高級官員三十多人,其中源乾曜出任宰相十多年,其子源復任華州刺史,源弼任工部郎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