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樂
說到防范性侵害的教育,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教會孩子: 什么是隱私部位; 隱私部位不能隨便看和觸碰??墒侨绻⒆又恢肋@些,是遠遠不夠的。
這兩天,一則新聞反反復復地出現(xiàn)在我微信的家長群里——成都華僑城13歲男孩猥褻事件。一名13歲的男孩疑似在小區(qū)內猥褻了多名女童,做出各種不正當?shù)挠H密行為。
小區(qū)多名家長得知此事后詢問子女,才得知子女也曾被實施過類似的行為。侵害悄然發(fā)生了,孩子卻只字未提。
每當網(wǎng)上出現(xiàn)兒童性侵害案件的報道,父母們總會感到憤怒和揪心,也認識到對孩子進行防范性教育有多重要。
討論如何防范兒童性侵害,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什么容易受到侵害,主要原因是兒童不知道、不敢說出去、不敢拒絕。
缺乏關于侵害的正確信息
不知道這是“壞觸碰”
受侵害的孩子可能不是清楚地知道:凡是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觸碰都是壞的觸碰,自己都有權利拒絕。
很多家長會教孩子,游泳衣覆蓋的身體部位是隱私部位,除非是清潔身體或醫(yī)生檢查等合理的原因,隱私部位是不能看和觸碰的。但是,摟著肩膀、摩挲大腿、親臉龐……這樣的觸碰就可以允許嗎?
實際上身體的權利還要更寬泛一些,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任何讓你覺得不知所措、害怕、不舒服的觸碰,你都可以拒絕。
孩子不需要去判斷這是不是“性侵害”,因為法律的界限只是最低的道德標準,而自己對于身體的權利會更高。而且性侵害的觸碰可能有一個試探的過程,如果孩子不拒絕,不告訴家長,有可能從試探性的觸碰升級到侵犯。
不知道怎么辦
每個孩子都需要知道,面對“壞觸碰”可以做3件事:說“不”、離開以及告訴可以幫助自己的人(通常是父母)。
1、說“不”:用堅定的語言來拒絕觸碰,如:“我不喜歡你這樣碰我”“不要這樣碰我”。
2、離開:離開施害者,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去。
3、告訴可以幫助自己的人:如果父母是孩子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他們告訴父母,就有可能得到幫助,及時中斷侵害。
可能有家長想問:“如果太早讓孩子知道有性侵害的存在,是不是會過早失去對人的信任,失去安全感?”
和孩子談論性侵害的關鍵是“賦權”而不是“恐嚇”。告訴孩子什么是好的觸碰,什么是壞的觸碰,告訴他們對自己的身體擁有的權利,告訴他們自己有權利拒絕不舒服的觸碰。
這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有權利的;孩子知道面對侵害可以怎樣做,這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能力的。防侵害的教育本質是賦權教育,不要因為熟人性侵害的普遍存在,而讓孩子警惕身邊所有的人,這會讓孩子害怕和不知所措。
很多孩子可能習慣于聽老師的話,不敢把對老師的不滿告訴家長,所以沒有及時得到幫助。
很遺憾,孩子受了傷害,真的不一定會告訴家長和老師。有的孩子不愿意回憶起被傷害的場景,假裝這件事沒有發(fā)生;有的孩子會覺得很丟臉,不愿意告訴別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有的孩子害怕告訴父母以后,反而會被父母指責……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受害者被指責的情況普遍存在。我們中國的俗語“無風不起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都可以很方便地拿來指責受害者。
我們也常??梢月牭绞芎φ弑恢肛煹难哉摚号u被校園欺凌的孩子軟弱、惹人嫌;批評被性侵害的女孩晚上一個人出去,穿得太性感。
如果社會普遍還存在受害者被指責這類言論,就會有不少受傷害的孩子,不敢說出來尋求幫助。在你的家里,在討論各種社會事件的時候,有沒有過受害者被指責這樣的言論呢?
假如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開誠布公地和家長溝通,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防范侵害的方法。但是不是我們回家后,對孩子囑咐:“以后有任何事情都可以和爸爸媽媽說”,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了嗎?
肯定不是。這還要看平時的親子溝通,父母是不是總是能夠理解和支持孩子。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對話,是不是很熟悉?
“我討厭數(shù)學老師!”“你怎么能討厭老師呢?你要尊重老師?!?/p>
“我不想上家教課了!”“我錢都交了,你現(xiàn)在說不想上。”
“我不想去午托班!”“你不去怎么行?你中午餓肚子嗎?”
不是所有的孩子說不喜歡老師、不想去上課都意味著受到過侵害,相同的話語背后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每當孩子有不滿的時候,都需要仔細地傾聽。
幾年前,“北京的雙胞胎女孩被夏令營教練侵害的事件”備受關注。
報道中這樣寫道,事后家長氣憤地責怪孩子:“教練凌晨3點把你帶出去,你為什么要跟他走?”(這就是受害者被指責)孩子說:“不是你叫我要聽老師的話嗎?”
允許孩子聆聽內心的直覺,在感到危險、覺得不對勁的時候,做出合適的反應,而不是順從,這是很重要的安全準則。
但是,缺乏自主權的孩子不一定能夠做到這點。我們有時候強迫孩子聽大人的話,這可能就會損害兒童的自主權,因為成人的權威并不是永遠都合理的。
告訴孩子:如果別人的觸碰讓你不知所措、不舒服或者害怕,你就有權利說不。不管這個人是不是認識的,因為性侵害最常見的類型就是熟人性侵害。所以只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感受才更安全。
但是如果平時在家庭中的紀律教育,家長強調的是聽話、服從,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就很可能缺乏自主權,不敢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去拒絕。
教孩子識別壞觸碰,教孩子說不、離開、告訴家長這三個應對方法。但是,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您會明白,恰當?shù)挠H子溝通,民主的教育引導才是防侵害教育的基石,這樣孩子才有勇氣拒絕傷害,才會愿意尋求父母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