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麒
穿孔性闌尾炎是臨床上十分嚴重的一種闌尾炎表現(xiàn),這種病癥會在任何年齡群體中發(fā)病,但有研究認為[1],老年和兒童為主要發(fā)病群體。臨床大部分穿孔部位都處于系膜緣或闌尾根部,由于闌尾穿孔速度較快,所以穿孔口并沒有被包裹,這樣就會使患者闌尾腔當中的積液順利的進入到腹腔中,進而形成彌漫性的腹膜炎。因為患者在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腹部劇烈疼痛、惡心和發(fā)熱等相關的表現(xiàn)。所以一旦發(fā)病以后如果患者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可靠治療將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2]。臨床對急性穿孔性闌尾炎進行治療常常應用手術方案,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能夠解除病痛,但經治療之后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較多的并發(fā)癥,患者恢復緩慢,整體效果不良。最近幾年腹腔鏡手術開始應用在臨床上,本文主要研究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應用在對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治療中,分析所取得的效果,詳情見如下。
本文收治的66例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均于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入我院治療,入院后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通過抽簽(奇偶數)方法分為觀察組(33例)與對照組(33例)。觀察組:男/女=18/15,年齡為5-68歲,平均(28.08±18.28)歲,發(fā)病到入院時間0.5-4h,平均(2.13±0.44)h;對照組:男/女=17/16,年齡為7-69歲,平均(28.62±18.24)歲,發(fā)病到入院時間0.5-4.2h,平均(2.31±0.41)h。本文患者的資料均經過倫理驗證符合標準,臨床資料符合《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經統(tǒng)計學軟件驗證一般資料,各組之間無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排除因方法不同以外的其他因素而導致的結果差異。
1.2.1 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均被診斷為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診斷符合《臨床內科學》當中的診斷依據[3];(2)具有明確的CT診斷依據;(3)具有手術適應癥;(4)臨床資料完整。
1.2.2 排除標準
(1)治療依從性不佳;(2)手術禁忌癥者;(3)合并嚴重的消化系統(tǒng)病癥、婦科疾病;(4)凝血功能障礙、1周服用過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的患者。
1.3.1 對照組
通過傳統(tǒng)的開腹闌尾切除手術進行治療,全身麻醉后應用仰臥位,在患者下腹部麥氏點進行手術切口,長度為3-5cm,完全暴露闌尾之后做鈍性分離,切除闌尾以后進行結扎,對殘余的部分進行消毒處理并進行包埋縫合。手術后常規(guī)為患者進行切口縫合,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3日。
1.3.2 觀察組
實施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通過全身麻醉之后為患者選擇平臥位,選擇肚臍上方大約1-2cm的部位進行切口,長度大約1cm,然后著手對患者建立CO2氣腹,并且將氣腹壓力維持在12.0-15.0mmHg(1mmHg≈0.133kPa),適當的選擇光源照射,之后建立主副操作孔,主操作孔選擇在患者的左髂上棘與肚臍連線的1/3部位,腹操作孔選擇在患者的右側對稱部位,然后為患者放入5mm套管,內置腹腔鏡,尋找患者闌尾部位,并進行切除和結扎,對患者進行電凝止血并進行包埋縫合。手術以后常規(guī)為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3日。
(1)手術及恢復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等。
(2)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殘端漏、盆腔膿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以IBM SPSS25.0進行統(tǒng)計學驗證,切口感染、粘連性腸梗阻、殘端漏、盆腔膿腫等計數資料[n(%)]采用卡方(x2)驗證;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采用t(Student’s test)值檢驗。通過“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表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都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手術及恢復指標比較()
項目 n 手術時間/min 切口長度/cm術后排氣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33 53.22±6.54 3.03±0.33 24.71±2.42 4.56±0.54對照組 33 69.86±7.62 5.46±0.98 36.19±4.24 8.38±1.54 t / 3.7985 13.4994 13.5083 13.4468 P / 0.0003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15.15% vs 45.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的并發(fā)癥比較[n(%)]
在治療闌尾炎時,傳統(tǒng)手術方案是開腹手術,該方法雖然能發(fā)揮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這種手術因為創(chuàng)傷較大也會對患者機體和心靈留下很大的傷害,患者術后康復時間較長,這也增加了相關并發(fā)癥,對患者產生影響的幾率[4]。最近這幾年,臨床的醫(yī)療技術在不斷發(fā)展,腔鏡手術水平逐漸成熟,腹腔鏡手術彌補了傳統(tǒng)開腹手術存在的不足之處,治療的過程中得到了相關患者和醫(yī)者的認可,所以被廣泛地應用在臨床的治療當中。
通過對本文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和恢復指標明顯比對照組優(yōu),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由此可以充分地證實為患者應用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能發(fā)揮更高的治療功效。最近這幾年將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應用在對患者的闌尾炎切除中能夠發(fā)揮良好的治療功效。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可以發(fā)揮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康復快的優(yōu)點,在治療患者的時候治療價值受到臨床的關注和認可。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能有效地避免出現(xiàn)切口感染,防止患者存在腹腔膿腫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對患者治療的時候腹腔鏡手術切口小,能夠通過套管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和已經穿孔的闌尾壞疽、膿液等直接接觸,所以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現(xiàn)感染情況[5]。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患者腹腔當中是否能完全將膿液吸收干凈,而且還能夠通過腔鏡的放大作用更加細致地觀察腹腔內的情況,可有效地避免因為器械操作而誤傷患者的相關血管和臟器組織,降低了術后腹腔黏連等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對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以外,臨床有研究[6]選擇92例急性穿孔性闌尾炎患者進行分組對照,分別對兩組患者通過傳統(tǒng)的開腹闌尾切除術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進行治療。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比對照組短,切口長度也比對照組短,術后排氣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而且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明顯比對照組的15.2%更低。最終得出結論:通過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急性穿孔性闌尾炎能夠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治療時間,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而且安全性較高,可以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本文所得的結果與該研究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能夠在學術上進行相互論證。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相對開腹闌尾切除術而言能夠發(fā)揮微創(chuàng)治療的原則,可有效優(yōu)化手術指標,促進患者術后的康復,降低并發(fā)癥對患者產生的影響,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