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一平
世上椅子千千萬,形態(tài)各異,色彩紛呈,材質(zhì)多樣,但基本的功能只有一種:坐。既然是坐,評價椅子的最重要標準無非是舒服還是不舒服,也就是坐的感受如何。
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坐,近年來也多次體會了一把坐著最不舒服的椅子:高鐵一等座的座椅。高鐵是中國制造的傳奇,以快速、便捷、舒適聞名于世,也為許多國家所仰慕。大多數(shù)人為高鐵的快速便捷而興奮,三四百公里,一個多小時可達,是其他交通工具不可比擬的。也正是這種興奮掩蓋了“坐”的不舒適——因為時間太短,不需久坐。再加上一等車廂寬敞明亮,設施齊備,讓人心情愉悅。而這把一等座的椅子,目視更是寬厚大氣,每張座椅占地(含其前后可用空間)接近一平方米,扶手寬大,靠背厚實,端莊沉穩(wěn),不遜于大型飛機的頭等艙。人坐其中,如同包裹其中,理應十分舒適。但時間稍長,缺陷凸顯。人坐其中,腰部、頸部空空如也,沒有支撐,要靠脊柱骨骼支持,無法放松休息,超過一小時更加有用力支撐之苦,腰和頭如同懸在空中,時間一長,疲勞之至。再加上座位是水平的,坐久了往往會向下出溜,更是讓人不堪。另外,座椅可向后傾斜角度過大,前方座椅后仰,后方旅客的空間便立刻十分逼仄,因為靠背的寬厚,甚至給人強烈的壓抑感。高鐵一等座的座椅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大而不當,厚而不實。問題出在不實用,不舒服,設計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基本原則。
中國自古以來是講究座椅座次的國度,椅子作為坐的工具常常是一種象征,如龍椅是皇權的象征,官帽椅也有禮制的意義,高鐵上一等座、二等座同樣是一種禮制的延伸。圈椅是古代座椅設計的翹楚,外觀上上圓下方,外圓內(nèi)方,象征著地的寬厚與天的剛健而表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崇尚的一種品德,富有深厚的文化含義。更值得稱贊的是,古人把簡潔的結構與科學的功能結合起來,“S”形靠背符合人體脊柱的線條,為身體提供支撐,椅圈環(huán)抱的優(yōu)美弧線,可將上臂及下臂同時安放于上,獲得徹底的休息。正是這種美觀而又實用的特點,使它能夠出現(xiàn)在2014年APEC會議的主會場,成為21個國家元首的座椅。
同樣,包豪斯風格以簡潔、實用、儉省著稱,它的經(jīng)典之作巴塞羅那椅和紅藍椅,同樣體現(xiàn)了“少即是多”“生活是決定性的”以及“藝術與技術新的統(tǒng)一”的包豪斯風格。為了坐得更舒適,除了符合人體工學的要求之外,它們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座位“微微后傾”,令人更加舒適。
現(xiàn)代設計服務于生活,動輒投資百億的高鐵是不是也從小小的椅子入手,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長物志》中言:“今人制作,徒取雕繪紋飾,以悅俗眼,而古制蕩然,令人慨嘆實深?!备哞F上的一把小小椅子同樣令人“感慨實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