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食物是造成肥胖的“幫兇”,是肥胖的根源。事實上,肥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貪吃也是受到了環(huán)境的暗示。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很多肥胖者過量進食的原因,并不是正常的生理需求——為填飽肚子而進食,而是“嘴饑餓”,這多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
引起“嘴饑餓”的心理因素有很多,比如吃得多可以得到較高的社會評價;可以緩解不良情緒。這種情結其實早在兒童時期就已經形成。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對他說:“吃得多的是乖孩子,吃完飯就帶你玩去……”這都在暗示孩子多吃點兒,父母不停地鼓勵孩子“吃得越多得到社會評價越高”的心理情結就這樣形成了,并一直影響到其成年之后。
另外,在兒童時期,孩子并不是因為肚子餓時哭鬧,此時缺乏育兒經驗的父母在手足無措的情況下,就會把奶瓶塞給嬰兒,嬰兒便停止了哭鬧,于是,那些父母就找到了屢試不爽的解決之道,只要孩子哭鬧,給食物就可以了,孩子只需得到食物的安撫。由此,在兒童的潛意識中便將吃東西與良好的心情聯(lián)系起來。時間一長,便形成了一種心理定式。成年后,如果其他欲求得不到滿足,也就很可能以食欲來安撫自己,以代替自己需要的關愛,結果吃得過多,致使肥胖。
(摘自《醫(yī)藥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