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莉 李章田 羅有衛(wèi) 李俊龍 謝文娟 楊 敏
(1.芒市芒海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 云南芒市678400;2.德宏州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云南德宏678400)
德宏州是全國最大的冬馬鈴薯種植區(qū)之一,常年種植品種單一、優(yōu)質品種缺乏,難以滿足市場對優(yōu)質新品種的需求。因此,依托國家馬鈴薯產業(yè)技術體系德宏綜合試驗站任務,開展了優(yōu)質冬馬鈴薯新品種篩選試驗,以期篩選出適于冬作區(qū)種植的優(yōu)質冬馬鈴薯新品種,為產業(yè)發(fā)展提供品種保證。
試驗田選擇德宏州芒市大灣試驗基地,緯度24°48″、經度98°34″,海拔高度890 m。前茬種植水稻,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試驗周期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4 月,試驗期間最高溫度27.0℃、最低溫度7.8℃、平均溫度17.1℃、降雨量174.5 mm。
參試品種9 個,分別為中薯早47、中薯早43、中薯早39、中薯早46、中薯566、中薯28 號、中薯27號、云薯304、閩薯9 號;對照品種(CK)為費烏瑞它。
試驗共設9 個處理,每個品種即為1 個處理,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3 次重復,小區(qū)行長6 m,行距1.1 m,株距22 cm,小區(qū)面積19.8 m2,3 行區(qū)。
2019 年11 月27 日播種,高壟雙行條播。用小型機械開挖播種溝,人工播種,小型機械覆土。按照70%作為基肥、30%作為追肥的施肥標準進行施肥。施美盛復合肥 (NPK 比例為15∶10∶22)1 200 kg/hm2、農家套餐肥(復合肥+磷酸二胺)1 200 kg/hm2、黃金鉀225 kg/hm2,施10%二嗪磷30 kg/hm2防治地下害蟲。用小型田園管理機中耕培土結合人工除草2 次,12 月22 日,第1 次追肥,每小區(qū)追施尿素(美豐)0.2 kg,培土施入;1 月8 日,第2 次追肥,每小區(qū)追施尿素 (美豐)0.1 kg 培土施入。田間灌水3 次,2 月23 日,第1 次灌水,方式:溝灌;1 月9 日,第2 次灌水,方式:溝灌; 1 月15 日,第3 次灌水,方式:溝灌。整個生育期開展3 次晚疫病防治、2 次蟲害防治,并用除草劑封草。整個生育期未出現(xiàn)特殊自然災害情況,圓滿完成了整個試驗周期。
按照國家馬鈴薯區(qū)域試驗方案進行田間調查和記錄相關指標。
從表1 可以看出,參試品種生育期在75~87 d 之間。中薯早39、中薯早46、中薯27 號、云薯304 較其他品種出苗晚10 d,云薯304 收獲時尚未完全成熟,生育較其他品種長。
從表2、表3 可以看出,田間出苗率在75%~100%之間,主莖薯數(shù)為3~4 個。株高在38~72 cm 之間,最低的是中薯早46,最高的是中薯566。所有參試品種的生長習性都是直立型。除中薯28 號莖色為紫色,葉色濃綠外,其他品種莖色葉色均為綠色;中薯早47、中薯566、閩薯9 號花色為紫色,花冠形狀為星形,中薯早43、中薯27 號、云薯304 花色為白色,花冠形狀為星形,其他品種不開花。所有品種均未結實,匍匐莖長度為“中”。
表1 主要物候期調查
表2 植株形態(tài)特征
從表4 可以看出,中薯早47 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65%,田間裂薯率為1%;中薯早43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70%,田間裂薯率為2%; 中薯早39 為黃皮白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中,大中薯率為75%;中薯早46 為白皮白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55%; 中薯566 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72%,田間裂薯率為2%;中薯28 號為紅皮白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75%;中薯27 號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65%,田間裂薯率為2%;云薯304 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65%,田間裂薯率為2%;閩薯9 號為紅皮黃肉品種,薯形為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粗糙,芽眼中,大中薯率為72%;對照費烏瑞它為黃皮黃肉品種,薯形為長卵圓形,塊莖整齊度為整齊,薯皮光滑,芽眼淺,大中薯率為65%。
表3 田間性狀
表4 塊莖性狀
從表5 可以看出,田間馬鈴薯主要病害晚疫病、早疫病除云薯304 未發(fā)生以外,其他品種均不同程度發(fā)生,其中中薯早39、中薯早46、中薯566、中薯28 號田間晚疫病病情指數(shù)分別達到56.5%、65.8%、52.2%、56.1%,中薯早47、中薯早43、閩薯9 號、費烏瑞它(CK)田間晚疫病病情指數(shù)分別達到44.5%、36.9%、30.6%、47.8%,中薯27 號為18.5%;中薯早39、中薯早46、中薯566 早疫病病情指數(shù)分別為15.6%、14.5%、19.6%,其他品種為未發(fā)生早疫病;中薯早47和中薯早39 瘡痂病病薯率為2%,中薯28 號和閩薯9號瘡痂病病薯率為1%,其他品種為發(fā)生瘡痂病。
從表6 可以看出,參試品種中中薯早39 產量居第1 位,為58 218.0 kg/hm2,較對照費烏瑞它(47 460.0 kg/hm2)增產10 758.0 kg/hm2,增幅22.7%,與中薯566 差異不顯著,與閩薯9 號、費烏瑞它(CK)、中薯早43、中薯28 號、中薯27 號、云薯304、中薯早46、中薯早47 比較,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中薯566 產量居第2 位,為56 332.5 kg/hm2,較對照費烏瑞它,增產8 872.5 kg/hm2,增幅18.7%,與閩薯9 號、費烏瑞它(CK)、中薯早43、中薯28 號、中薯27 號、云薯304、中薯早46、中薯早47 比較,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閩薯9 號產量居第3 位,為49 767.0 kg/hm2,較對照費烏瑞它增產2 307.0 kg/hm2,增幅4.9%,與費烏瑞它(CK)和中薯早43 差異達到顯著水平,與中薯28 號、中薯27 號、云薯304、中薯早46、中薯早47 比較,產量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
試驗結果表明,中薯早39、中薯566、閩薯9 號、中薯早43 田間表現(xiàn)及產量較高,具有較好的推廣應用價值,中薯28 號、中薯早46 田間表現(xiàn)一般,可繼續(xù)觀察試驗;云薯304 因種薯問題,出苗較差,繼續(xù)觀察試驗。中薯早47、中薯27 號田間表現(xiàn)較差,將不再進行試驗。
在試驗過程中,受種薯休眠期和種薯質量的限制,個別品種田間出苗率較差,影響了品種的田間綜合評價,應該注意種薯質量的一致性,建議試驗品種采用統(tǒng)一繁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