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一敏 鞏紅娟 陳子涵 劉永剛 魏鑫鑫 黃維平 尹中普
突發(fā)性耳聾為發(fā)病原因不明,突然出現感應神經系統(tǒng)損傷所致聽力障礙類耳部疾病,主要表現為單耳聽力障礙,同時出現惡心、耳鳴以及眩暈等臨床癥狀。突發(fā)性耳聾發(fā)病受多種因素影響,血管病變造成纖溶、凝血以及抗凝等機制失衡,誘發(fā)螺旋器感覺結構異常、內耳循環(huán)功能障礙以及耳蝸血流灌注不足,是突發(fā)性耳聾發(fā)生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患者相關癥狀可自行痊愈,聽力逐漸恢復,但是部分患者病情嚴重,預后情況不佳,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與學習。巴曲酶在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血流速度上療效顯著,通過改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微循環(huán)障礙,糾正改善患者內耳缺血缺氧狀態(tài)。地塞米松作為糖皮質激素,在耳部疾病中發(fā)揮抗炎作用,有效改善機體免疫應激反應,改善耳部血流循環(huán)情況。為明確2種藥物聯用在治療突發(fā)性耳聾上的療效,本研究對比分析單用地塞米松與地塞米松聯合巴曲酶治療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療效差異,旨在為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
n
=105)和聯合組(n
=110)。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有可比性。見表1。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治療主要以補充神經營養(yǎng)劑以及調節(jié)患者內耳微循環(huán)為主。
對照組患者使用地塞米松進行治療,10 mg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鈉(國藥準字H20051748,規(guī)格:5 mg)溶于250 mL 0.9%氯化鈉注射溶液中,以靜脈滴注方式滴入,每天1次,連續(xù)用藥3次后地塞米松劑量降至5 mg,患者治療10 d后進行療效評價。
聯合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情況下加用巴曲酶治療,將10 BU巴曲酶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31074,規(guī)格:1 mL∶10 BU)注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溶液中,在60 min內以靜脈滴注方式滴注完畢,第2天巴曲酶用藥劑量為5 BU,注入方式與前一天相同。兩組患者均治療10 d后進行療效評估。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治療后癥狀持續(xù)時間,治療前后聽力、凝血指標、血液流變學變化情況。
①癥狀持續(xù)時間:統(tǒng)計患者治療后耳鳴、嘔吐與眩暈等癥狀持續(xù)時間以及聽力恢復時間。
②聽力情況:在患者治療前與治療結束后進行電測聽情況測試。電測聽參數設置,氣導與骨導頻率范圍分別為125~8 000 Hz、250~8 000 Hz,氣導與乳突導強度范圍分別為-10~120 dBHL、-10~80 dBHL,噪聲遮掩選擇窄帶噪聲,信號方式設置為連續(xù)音與脈沖音,依據聽力曲線將其分為低頻型、高頻型、平坦型、全聾型。
③凝血指標:為防止纖維蛋白原過低所致自發(fā)性出血,需要每天評估患者用藥后凝血情況。收集晨起靜脈血2 mL,測定凝血酶原時間(thrombin time,PT)、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thrombo 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指標水平,最終展示凝血指標為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后測定水平。
④血液流變學:在治療前后晨起抽取靜脈血2 mL,檢測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變形指數、全血中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
1.4 評價標準 療效標準:依據患者受損聽力頻率變化情況來判斷。治愈:患者受損聽力頻率恢復到健康正常水平;好轉:患者平均受損聽力頻率提高超過15 db;未愈:患者平均受損聽力頻率提高不足15 db,甚至病情加重??傆行?(病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χ
=6.041,P
=0.014)。見表2。表2 兩組患者治療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持續(xù)時間比較 聯合組患者耳鳴、嘔吐與眩暈持續(xù)時間以及聽力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持續(xù)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低頻區(qū)與高頻區(qū)聽力閾值較治療前改善(P
<0.05),治療后聯合組患者低頻區(qū)、高頻區(qū)聽力閾值低于對照組(P
<0.05),聯合組患者低頻區(qū)與高頻區(qū)聽力閾值治療前后差值均高于對照組(P
<0.05)。聯合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后低頻型、平坦型以及全聾型聽力曲線比例較治療前改善(P
<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低頻型聽力曲線比例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4、5。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情況比較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曲線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凝血指標PT與APTT延長,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下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聯合組PT與APTT高于對照組,纖維蛋白原與D二聚體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聯合組患者PT、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APTT等凝血指標治療前后差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6。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指標比較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改善(P
<0.05),聯合組患者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紅細胞壓積、全血中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血漿黏度、全血低切黏度低于對照組,紅細胞變形指數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聯合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后差值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7。表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在清晨起床時突然出現聽力損傷、耳鳴等相關癥狀,大部分患者為單側發(fā)病,少部分為雙側發(fā)病。目前,臨床上對于突發(fā)性耳聾治療尚無統(tǒng)一標準,主要采用糖皮質激素、血管擴張劑、低分子右旋糖苷等進行抗病毒、調節(jié)微循環(huán)以及抗凝治療,治療雖然可以獲得一定效果,但患者預后情況不佳,因此尋求合適高效用藥方式一直是研究者關注重點。
研究認為,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導致患者血液高凝高黏,進一步誘使患者內耳血流紊亂,內耳血氧供應不足造成患者聽力損傷甚至喪失,因此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治療應該及時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糾正內耳血液循環(huán)紊亂。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液流變學指標均明顯改善,但聯合組改善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聯合組用藥方式可以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狀態(tài)以及血液流變情況,分析認為巴曲酶可以分解纖維蛋白原,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加快內皮細胞纖溶原激活劑釋放,提高纖維蛋白溶酶活性,改善溶栓、抗凝效果;地塞米松則經由抑制機體免疫反應,下調免疫蛋白與其受體結合能力,減少患者體內白細胞介素形成與分泌,改善患者內耳血流供應情況。別國梁等研究認為,巴曲酶在治療突發(fā)性耳聾作用機制與本研究不同,該研究認為巴曲酶經過調節(jié)一氧化氮、內皮素、血紅細胞比容以及血漿黏度來改善因缺血所致耳蝸微循環(huán)障礙,進而改善患者耳內部血流情況。另一項研究認為,地塞米松用于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療效顯著,其作用機制可能為促進外周血免疫蛋白快速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內耳,提高內耳體液免疫蛋白水平,改善機體內耳微循環(huán)以及血流循環(huán)環(huán)境。
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低頻區(qū)、高頻區(qū)聽力閾值均下降,但是聯合組聽力閾值治療前后差值顯著高于對照組,聯合組患者治療后低頻型聽力曲線比例顯著高于對照組,聯合用藥方式凝血功能以及血液流變學指標顯著改善,患者內耳血流循環(huán)障礙減輕,由此所致缺氧水腫情況減少,因此患者受損聽力逐漸恢復。張祥寶等研究突發(fā)性聾患者采用巴曲酶聯合注射用甲強龍激素治療,低頻與高頻下降型聽力曲線患者比例顯著增加,顯示患者聽力顯著改善,分析認為巴曲酶有效減輕了患者迷走神經痙攣,用藥后患者內耳血栓形成減少,而應用甲強龍則可以有效減少抗血管抗體上升所致內耳內皮細胞炎癥以及壞死情況。低頻型突發(fā)性耳聾發(fā)生主要因蝸頂毛細胞損傷,其是突發(fā)性耳聾早期階段,及時糾正血液循環(huán)后蝸頂毛細胞損傷可迅速改善,因此聯合用藥后患者低頻型曲線比例較高,患者預后情況較好。平坦型、全聾型為所有頻率區(qū)聽力均存在損傷,患者病情較重,聽力損傷主要與內耳血管痙攣以及耳蝸內血管紋功能損傷有關,應糾正患者微循環(huán)障礙,應用巴曲酶可以促進纖維蛋白原溶解、下調血液黏度、改善血流流速。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95.45% 比 85.71%),患者相關癥狀如耳鳴、嘔吐與眩暈持續(xù)時間以及聽力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證實聯合用藥方案對于突發(fā)性耳聾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一用藥。
綜上所述,地塞米松聯合巴曲酶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聽力相關癥狀,糾正血液循環(huán)紊亂,減輕機體血液高凝狀態(tài),改善患者內耳缺血缺氧情況,促進患者聽力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