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肖玲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廣東 510370)
雙相情感障礙是常見的一種精神科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和致殘率,甚至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1-2]。BD患者疾病形式多樣,治療復雜,且其反復發(fā)作影響患者社會功能[3]。BD 躁狂癥的表現(xiàn)主要為言語增多、活動增多、精力旺盛及情感高漲等,多數(shù)在一定程度上會出現(xiàn)認知功能損害,表現(xiàn)在注意力下降、記憶力減退及執(zhí)行能力變差等方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4-5]。因此,針對BD 患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本文研究旨在探討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對首發(fā)BD 患者療效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于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首發(fā)BD 患者82 例,依據(j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CCMD-Ⅲ)標準。以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1 例。觀察組男性25 例,女性16 例;年齡(39.82±6.57)歲,最小 21 歲,最大 52 歲;病程(2.97±0.64)年,最短7 個月,最長5 年。對照組男性26 例,女性 15 例;年齡(39.24±7.85)歲,最小 23 歲,最大 51 歲;病程(3.02±0.78)年,最短 9 個月,最長 6 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①符合BD 診斷標準,且患者均為首發(fā)躁狂發(fā)作;②患者年齡≥18 歲;③Bech-Rafaelsen 躁狂量表評分≥22 分;④患者近2 周未服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者;⑤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3 排除標準 ①并發(fā)腦器質(zhì)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礙;②并發(fā)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③并發(fā)肝腎、心肺嚴重異常者;④過敏體質(zhì)者;⑤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口服奧氮平片,起始劑量10 mg/d,1 周內(nèi)逐漸增加劑量至15~20 mg/d,1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帕利哌酮緩釋片,起始劑量6 mg/d,2 周后根據(jù)病情調(diào)整劑量至9~12 mg/d,1 次/d。兩組療程均為6 周。
1.5 療效標準 采用BRMS 減分率評價:其中患者治療6 周BRMS 減分率>75%為治療顯效;以患者治療6周BRMS 減分率≥50%且≤75%為治療有效;以患者治療6 周BRMS 減分率<50%為治療無效。以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為總有效率。
1.6 指標評價 ①觀察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與治療6 周BRMS 評分和臨床總體印象疾病嚴重度量表-雙相情感版(CGI-BP)評分,評分越高癥狀越明顯;②觀察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與治療6 周言語記憶學習能力和持續(xù)注意水平,其中言語學習記憶能力采用言語記憶測驗(HVLT-R)評估,持續(xù)注意水平采用持續(xù)操作測驗(CPT)評估,評分越高示患者言語記憶學習功能和持續(xù)注意力越好;③觀察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與治療6 周血清Hcy 水平變化,收集5 ml 靜脈血,分離血清,以ELISA 法測定Hcy 水平;④觀察兩組首發(fā)BD 患者不良反應量表(TESS)變化。
1.7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 處理,應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應用t 檢驗計量資料,P<0.05 為有顯著性差異。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RMS 評分和CGI-BP 評分比較 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BRMS 評分和CGI-BP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 周BRMS 評分和CGI-BP 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6周BRMS 評分和CGI-BP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RMS 評分和 CGI-BP 評分比較(±s)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RMS 評分和 CGI-BP 評分比較(±s) 分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BRMS 評分 CGI-BP 評分治療前 治療6 周 治療前 治療6 周觀察組 41 28.71±2.08 21.85±2.36*△ 6.67±0.89 2.82±0.37*△對照組 41 28.67±2.43 24.58±1.98* 6.59±0.92 4.15±0.6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VLT-R 評分和CPT 評分比較 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HVLT-R 評分和CPT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6 周HVLT-R評分和CPT 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6周HVLT-R 評分和CPT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VLT-R 評分和 CPT 評分比較(±s) 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VLT-R 評分和 CPT 評分比較(±s) 分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HVLT-R 評分 CPT 評分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6 周 治療前 治療6 周觀察組 41 23.64±1.78 27.79±1.51*△ 1.97±0.23 2.92±0.31*△對照組 41 23.81±1.65 25.64±1.43* 2.01±0.24 2.45±0.19*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Hcy 水平比較 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前血清Hcy 水平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 6 周血清 Hcy 水平低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6 周血清Hcy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 Hcy 水平比較(±s) μmol/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 Hcy 水平比較(±s) μmol/L
與治療前同組比較,*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6 周觀察組 41 13.26±2.79 8.61±1.38*△對照組 41 13.18±2.39 10.54±1.76*
2.5 兩組患者治療3 周和治療6 周TESS 評分比較兩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3 周和治療6 周TESS 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3 周和治療 6 周 TESS 評分比較(±s) 分
表5 兩組患者治療3 周和治療 6 周 TESS 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3 周 治療6 周觀察組 41 1.27±0.39 2.87±0.63對照組 41 1.16±0.28 2.62±0.54
臨床調(diào)查顯示,BD 發(fā)病率為 4%左右[6]。BD 躁狂發(fā)作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抑郁和躁狂常交替出現(xiàn)或反復循環(huán),躁狂抑郁的混合狀態(tài)為其典型表現(xiàn)形式,而BD 長期反復發(fā)作,可造成出現(xiàn)不同程度軀體疾病,極大危害患者身心健康[7]。目前,關于BD 躁狂發(fā)作治療的目的主要在于迅速控制精神運動性興奮,避免誘發(fā)轉(zhuǎn)相,緩解易激惹或心境高漲,恢復患者功能[8]。針對持續(xù)性興奮狀態(tài)者,控制激惹攻擊行為及藥物快速起效尤為關鍵。
奧氮平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抗組胺能、腎上腺素能、毒覃堿能、5-羥色胺及多巴胺能神經(jīng),抑制神經(jīng)末梢遞質(zhì)釋放,減少突觸傳遞,起到從中樞降低躁狂癥狀的作用[9-11]。帕利哌酮治療躁狂發(fā)作作用主要通過阻斷D2受體達到,且可控制精神癥狀、緩解抑郁、調(diào)整睡眠結(jié)構(gòu)及改善認知等作用[12-13]。此外,帕利哌酮與D2受體快解離等藥理特點有助于緩解和減少EPS 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4]。本文研究表明,觀察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6 周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觀察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6 周BRMS 評分和CGI-BP 評分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可減輕患者躁狂癥狀;觀察組首發(fā)BD 患者治療6 周HVLT-R 評分和CPT 評分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可改善言語記憶學習能力和持續(xù)注意水平。
近年來研究越來越關注Hcy 與精神疾病的關系,作為神經(jīng)毒物的Hcy 參與BD 的病理生理過程[15-16]。血清Hcy 水平升高引起精神疾病機制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7]:①高 Hcy 可通過抑制或激活 N-谷氨酸受體,參與精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②Hcy 可加劇氧化應激反應,而造成精神疾病的易感性增高;③Hcy 可抑制凋亡基因Bcl-2 及增加凋亡蛋白的表達,觸發(fā)神經(jīng)元的凋亡程度,導致腦功能障礙。本文研究表明,察組首發(fā)BD患者治療6 周血清Hcy 水平低于對照組,由此可見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治療可降低血清Hcy 水平。
綜上所述,帕利哌酮聯(lián)合奧氮平對首發(fā)BD 患者療效顯著,且可降低血清Hcy 水平,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