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婧 邢淑芬
一、研究背景
學校功能涉及學生出勤情況、學業(yè)成就和社會關系等多方面,是衡量學生在校表現及個體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學生的學校功能受到自身、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等多種系統風險因素的影響,但以往研究多是考察單一風險因素的影響。累積風險理論(Cumulative Risk Theory, CRT)認為,與單一風險因素相比,個體面對的風險因素的數量對其發(fā)展結果的預測作用更強。兒童面對的風險因素越多,就越可能出現消極發(fā)展結果。
二、研究過程及結果分析
為進一步探究風險因素的累積效應,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漢弗萊(Humphery)教授和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阿什沃斯(Ashworth)博士選取了英國3084名6~7歲小學生,對其面對的風險因素數量與學校功能(包括破壞行為和閱讀成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并考察了二者之間函數關系的形式。研究結果如下。
一是學生的累積風險指數能夠正向預測其破壞行為,負向預測其閱讀成就。這一結果支持了累積風險理論的第一個假說,即兒童面對的風險因素越多,其出現消極發(fā)展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是累積風險指數對兒童破壞行為和閱讀成就的預測效力大于單一風險因子。即兒童面對的風險因素中沒有某一種因素是更重要的,而是風險因素的累積導致了兒童的消極發(fā)展結果。
三是累積風險指數與兒童破壞行為及閱讀成就之間的函數關系并非線性模式。因此,在探究兒童發(fā)展時有必要考察風險因素的累積模式。
具體來說,當風險指數大于1時,累積風險對兒童破壞行為的影響效應會越來越大,即呈現“惡化模式”。當風險指數大于2時,兒童的閱讀成就也出現“惡化模式”。這說明當風險因素達到某個特定值后,兒童便難以承受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從而造成問題行為陡然增加。但當風險指數大于3時,風險因素對破壞行為的影響會越來越小,即呈現“飽和模式”,這可能是因為兒童的發(fā)展已經嚴重受損。
三、研究意義
本研究對學校的干預策略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是學校應該采取普遍性干預措施,盡可能地減少學生所面對近端和遠端風險因素的數量。二是對于高風險學生,學校應使用跨領域風險因素檢查表確定其面對的具體風險因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降低其所面對的累積風險水平。三是提高對風險因子的認識,做到防患于未然。四是注重增加保護因素,如高自尊、體驗成功等,以增強學生的韌性,緩沖風險因素的負面影響。
資料來源:
Ashworth, E., & Humphrey, N. (2020).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Cumulative risk effects on school functioning in middle childhood.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0(1), 43-61.
(責任編輯? ?姚力寧)